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遺珠:施隆多夫分享雅安博物館

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遺珠:施隆多夫分享雅安博物館

原標題: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遺珠:施隆多夫分享雅安博物館



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遺珠:雅安博物館


施隆多夫分享


雅安市博物館位於青衣江畔。該館分為中心展區、臨時展區、文物中心庫房和辦公接待用房。陳列以南方絲綢之路及茶馬古道兩條道路為主線展示雅安各地出土的珍貴文物,中心展區設有漢嘉神韻、辟僵拓土、漢風流被、雅風流韻、邊茶藏馬五個展廳,其內容包含漢代石刻、石器、青銅器、陶器、瓷器、印章、書畫藝術及雅安邊茶歷史文物。館內展示融合數字化表現手段,多方位、多感官地向觀眾呈現文物背後的歷史。


市博物館內陳列的文物,都是在雅安七縣一區出土的文物精品,包括姜城城門石獸、樊敏墓前石獸等一組珍貴的南方絲綢路上的漢代石刻,以及古蜀青銅、明朝兵俑等精美文物,總共近500件。它們雖年代不同、體積和材質有別,但珍貴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南方絲綢之路


博物館的主題大綱由四川大學歷史學院以及省內諸多專家參與設計完成,通過「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兩條路為主線,分別陳列相關文物。


鎮館之寶


雅安市博物館有一件與成都密切相關的文物——「成都矛」,為該館鎮館之寶。該銅矛發現於戰國晚期船棺葬,其蛟部鏨刻有「成都」二字。在這支矛被發現前,關於「成都」城市稱謂的最早由來是西漢,在戰國墓里發現了「成都矛」,說明當時已經有關於「成都」的說法了,將成都歷史向前推了200年。


漢代石辟邪





戰國時期的青銅罍


巴蜀鑲嵌綠松石勾連鳳鳥紋四鈕青銅蓋罍,戰國。雅安市博物館藏。口徑15.8厘米、腹徑29.7厘米、通高43厘米。肩腹間有對稱四個豎環耳,器身頸及肩上各飾一組鳥紋和勾連鳳鳥紋,四豎耳間的腹中部,各飾一由渦漩及變形鳳鳥紋組成的圓形圖案,這些紋飾上均鑲嵌綠松石。此器造型高峻,莊重自然,其紋飾精美細緻,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成都」銘文銅矛


是1985年11月在雅安市滎經縣城北郊同心村戰國墓葬考古挖掘中出土的。它通長21.9厘米,寬3.1厘米,骹長2.8厘米,刃為弧形,刺身狹長呈柳葉狀。在「成都」矛弓形雙耳間的骹面上,鑄飾有一隻淺浮雕虎像,從矛的側面,可以看到虎像的全貌,在虎首前端的骹面有陰刻的銘文「成都」二字,刺身背上另有陰刻銘文「公」字。




巴蜀雲紋青銅鞘劍


戰國。雅安市博物館藏。鞘長23.3厘米、鞘寬13.8厘米、一劍長28厘米、二劍長28.4厘米、削長15厘米、寬2.3厘米。劍鞘分前後兩片合成,整體略呈三角形,兩側飾翼,中空呈菱形,鞘正面滿飾雲紋,背面充素,內裝巴蜀短劍兩件,一為素身,另一柄莖至刃後端飾巴蜀符號,劍均為扁莖無格柳葉形,隆脊,柄端有兩圓穿,另有一小削,直背弧刃,素麵無紋。



方形圓環螭龍鳳鳥鈕「李宜私印」銅印章


東漢。雅安市博物館藏。印面長1.3厘米、寬1.2厘米、高7.5厘米。印鈕為環狀圓環捲曲螭龍紋,龍身飾滿魚鱗,上部蹲有一隻鳳鳥,正方形印台,以一寬頻與環形相連,印文為篆書白文「李宜私印」四字。該印造型獨特,字體疏暢,鑄工精湛,具有較高文物研究價值。








東漢陶魌qī頭


1984年蘆山縣蘆陽鎮出土。

魌:古時打鬼驅疫時扮神者所戴的面具



東漢傾聽俑



宋代雙頭人面首蛇身卧姿陶俑


滎經縣古城村墓葬出土





宋代陶俑




宋代十二生肖陶立俑


















圖文由作者提供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南宋遺珍·孚尹流光——秦人安然分享宋代玉器藝術館首展上篇
平民情懷——平山郁夫藏絲路文物展:無極齋分享青銅金銀篇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