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最新型預警機的天線仍需旋轉!中國10多年前就不用轉了

俄羅斯最新型預警機的天線仍需旋轉!中國10多年前就不用轉了

近日,俄羅斯A-100預警機完成第二次試飛,檢測了預警機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和電子設備的性能。因為安裝全新的雷達會對伊爾-76MD-90A的飛行特性產生影響,俄方需要試飛來獲取改進的經驗,並對電子設備可能存在的互相干擾進行改進。據悉,A-100可能在2020年服役。

A-100

預警機是集預警探測,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通信導航等功能於一身的空中指揮所,在現代的信息化作戰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未來戰爭中,不僅能引導戰鬥機,也能引導各種導彈。

預警機的發展總共經歷了3代。第1代預警機只能解決如何把雷達放到飛機上的問題,第2代預警機則著力解決消除雜波對雷達的影響。第3代預警機則致力於融入現代的信息化作戰和對抗各種隱身目標。

圖-126

美國在二戰後期就已經開始發展預警機,而蘇聯到了1958年才正式開始預警機的研製。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了蘇聯的第一架實用的預警機圖-126,但在隨後的使用過程當中蘇軍發現,該機存在機內空間小的缺點。此時美國正好服役了E-3A,經過比對蘇軍發現其各項數據都要比圖-126先進,這大大刺激了蘇聯軍方。

恰好此時伊留申伊爾-76飛機裝備成功。蘇聯隨即將全新預警的研製任務由圖波列夫轉移到了伊留申設計局。

A-50

相比改進於圖-114的圖-126飛機,伊爾-76不但機體內的空間很大,而且可以在起降條件惡劣的前線機場起降。於是蘇聯決定以伊留申設計局的伊爾-76為平台,讓別里耶夫設計局負責雄蜂-1雷達的組裝,而後者參考了A-40的部分雷達組裝經驗。本來新的預警機可以被命名為伊爾-76M,但因為蘇聯軍方更重視雷達,因而以別里耶夫設計局的命名規則將其命名為A-50。A-50在當時與米格-29,蘇-27等一同組成蘇聯90年代的空中戰機防空體系。

雄蜂-1雷達

當時的蘇聯軍隊雖然重視預警機,但是受限於電子設備發展落後和國土龐大,也為截擊機配備先進雷達。比如當時的米格-31就是典型的不需要預警飛機支持的戰鬥機,當時蘇軍的4架米格-31編隊飛行,單機的SBE-16雷達就有200km的掃描範圍,間距200km時,4機的雷達掃描覆蓋面寬度可達800km以上,可以獨立執行任務。

只有在戰區確定的局部衝突中,A-50才有發揮空間。例如在海灣戰爭中,A-50負責監視了一下美軍可能飛偏的巡航導彈;在車臣戰爭中,俄軍一周之內就拿到了制空權,然後升空了A-50,為空軍提供了引導。而A-50最大的功勞也是截獲了杜達耶夫的手機訊號,完成了引導反輻射導彈對其的斬首。當時,因為預警機設備複雜,A-50當時的年產能僅為2架。90年代初,蘇聯大約只裝備了25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的蘇聯預警機,但目前可用不超過15架。

A-50U

A-50的空間太小,15名工作人員一次執勤需要4個小時,但是因為蘇聯電子設備普遍比美國大1.5倍,飛機上連廁所也沒有,這讓工作人員相當痛苦。此外,A-50的設備已經相當的落後。因此在2008年,俄軍開始實施A-50預警機改進計劃,改進後的型號為A-50U,該機目前大約製造了5架。

A-50U的性能有部分提升,探測距離提升到了800公里,空間也得以改進,一次可滯空6小時,有效作戰範圍達到了7500公里,可同時跟蹤300個空中,地面和水上目標,據稱能檢測800公里外飛行的彈道導彈。

但是俄軍也意識到,隱身戰鬥機,可在大氣層外飛行的美軍高超聲速武器,臨近空間的高超聲速乘波體飛行器對於俄羅斯的空域安全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沒有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A-50U顯然已經不堪大任。2011年,俄羅斯決定發展更先進的A-100預警機。

A-100

A-100機體為伊爾-476,而雷達則更換為有源相控陣雷達。早先,印度曾打算引進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但指定需要伊爾-76為載機,逼得以色列不得不與俄羅斯合作,最終的產品就是A-50EI。這一項目讓俄羅斯學到了不少經驗,據稱部分技術將用到A-100上,不過,中國早在空警-2000上就已經用上了相控陣雷達,而且採用的是不需要旋轉的三面陣天線,而A-100依然採用的是雙面陣天線,因此其性能仍不及前者。而空警2000已經服役10餘年,中俄兩國預警機的差距之大可見一斑。(利刃/WZ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23軍情觀察室 的精彩文章:

殲10C最大速度爆降0.4馬赫 戰力激增!設計套路夠研究十年
60億美元到賬,美軍繼續訂購F35,單價已降至8千萬

TAG:123軍情觀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