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跳槽是一項技術活

跳槽是一項技術活

還記得年初的時候,Jack馬預測2018年將迎來近30年最恐怖的失業潮,引來輿論一片嘩然。

孰料,一語成讖。

2018年的艱難,讓無數人唏噓,也成了職場中人不可承受之痛。

銀行、券商、互聯網、汽車、房地產,一個都跑不掉。

印證了萬科那句口號,「活下去」。

各行業的巨頭們都踩下了急剎車,「瘦身」「優化」成了熱搜詞。

如此惡劣形勢,政府也慌了神,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穩定軍心。

12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表示要支持企業發展,不裁員、少裁員企業可返上年度實繳失業保險費50%。

雖然失業的蔓延讓各行各業芒刺在背,但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卻表示壓力不大,企業員工的大量流動反而給人力資源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且根據人社部的數據,1-10月全國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累計達到470萬人,同比僅微降0.21%,形勢似乎又沒那麼糟。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讓我們對科銳國際(300662)進行一番研究,以探尋其中的玄機。

1

確認過眼神,找到對的人。

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主要包括中高端人才訪尋、靈活用工、人力資源外包、在線招聘、人力資源綜合諮詢、人力資源軟體系統等。

簡言之,是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中介服務,實現工作崗位與員工之間的配對。

既幫助企業招到了合適的人才,也促進了各類人才的就業。

說到就業,大家都不會陌生,非你莫屬、職來職往等綜藝節目火遍了全國,備受觀眾喜愛。

順帶著大家對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獵聘網、拉勾網等招聘網站都耳熟能詳,大有天下風雲出我輩之勢。

結果誰也沒想到,不顯山、不露水的科銳國際,卻成了唯一一個登陸A股的人力資源企業。

科銳的創業,來源於生活的壓力。

1996年,一文不名的大學生高勇與王天鵬、李躍章、袁鐵柱等三位同窗校友成立了科銳國際,主要從事獵頭業務。

科銳的成立算得上中國合伙人制度的一次成功嘗試,也是中國人力資源行業的先行者。

招聘界的三巨頭——前程無憂、智聯招聘和中華英才,彼時都還沒出生呢。

在90年代中後期,隨著政策不斷放開,外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開始大批量招聘本地中高管和專業人才。

而當時,人才市場流動不充分,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加上獵頭公司鳳毛麟角,科銳恰逢其會,在幾位敢打敢拼的年輕人帶領下,逐漸闖出了一片天地。

互聯網浪潮興起後,高勇和小夥伴們也於1998年創辦了科銳人才網,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與英才網、智聯招聘位列全國三大招聘網站。

網站業務在前期屬於賠本賺吆喝,更多地是為了打響知名度,高勇等人缺乏經驗,當競爭對手引入風投瘋狂打廣告時,科銳的網站還在靠獵頭業務輸血。

結果自然是慘痛滴。

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高勇不得不斷臂求生,放棄網站,老老實實地做獵頭業務,把互聯網的陣地拱手讓人。

這也是科銳發展過程中吃的第一個大虧,如果能早點引入風投,有資金支持,科銳的發展腳步將會更快。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網站雖然撲街了,但科銳沉下心來聚焦獵頭業務,始終秉持幫助企業找到合適人才這一理念,獵頭業務逐漸達到業內領先水平。

此後,科銳的買賣越做越大,逐漸成長為國內人力資源行業領先企業,得以搶先登陸資本市場。

2

科銳國際的業務主要分為中高端人才訪尋、RPO、靈活用工三大板塊。

中高端人才訪尋即獵頭業務,是公司的老本行,主要針對高端人才,屬於小眾市場,業務的單一性很難讓公司發展壯大。

科銳在與客戶的交流中發現,很多外資企業招聘中低端人才的效率不高,往往費時費力,卻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有將招聘業務外包的意願。

2005年,科銳在國內率先推出招聘流程外包業務(RPO),立足於整體招聘解決方案,幫助企業解決各個層面的人才配置難題。

科銳的RPO業務推出不久,恰好趕上了08年的金融風暴,全球大規模裁員,獵頭公司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時,科銳的RPO業務卻順勢崛起,迅猛增長。

RPO業務能夠幫助企業從繁瑣的查收、篩選簡歷中解脫出來,大大減輕工作量,據公司透露,RPO業務招聘員工能節省5%~10%的費用。

在經濟不景氣時,客戶更關注企業的運營成本,RPO業務可以通過規模化效應,從經濟上為客戶節省成本,順應了經濟周期。

RPO業務讓科銳初步具備了抗周期性,得以被全球知名的經緯創投相中,此後摩根士丹利也於2014年入股科銳,為科銳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當初經緯入股時,高勇曾說過:

需要的是能相濡以沫,又能相忘於江湖的夥伴。

孰料,經緯中國對後半句話非常讚賞。

2018年9月14日,科銳公告經緯中國擬清倉式減持198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立馬把科銳砸了兩個跌停,一時人心惶惶。

但印了那句:科銳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其如初戀。

持有新股的股民對大小非減持已有覺悟,明白創投有了十倍利潤後,已很難在一起到白頭。

短暫的恐慌後,科銳國際憑著優良的質地和美好的發展前景,股價很快再創新高。

雖然科銳在中高端人才訪尋和RPO領域都屬於先行者,發展不錯,但如果放到整個行業里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近年來,我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高速增長,根據人社部的數據,2016 年底,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18萬億元, 2012—2016年的複合增速高達20%。

可以看到,人事代理佔主導地位,其次為勞務派遣和靈活用工,獵頭和RPO市場份額最少。

因此,光靠獵頭和RPO業務很難發展壯大。

從國外人服行業的劃分,人事代理不屬於人力資源服務行業,扣除後,我國的人服行業市場規模為3058億元,仍是一條大賽道。

值得注意的是,靈活用工、招聘流程外包等業務,增速是比傳統獵頭更快的。

根據公司招股說明書,2014-15 年全球人力資源業務收入構成中,靈活用工業務占 70%,已成為全球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中體量最大的細分行業。

參考國外同行的營收情況,Robert Half 、Recruit、Manpower等行業巨頭的靈活用工業務也佔據了主導地位。

因此,科銳的獵頭和RPO業務雖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賽道較小,企業的未來在靈活用工。

3

靈活用工,又叫崗位外包,主要是幫助企業解決旺季人才短缺、項目用工短缺、三期(孕期、產假、哺乳期)員工短期替補需求。

由於國情不同,我國曆來解決用工短缺問題都是以勞務派遣為主,即傳說中的工種—臨時工。

臨時工被稱為感動中國最好工種,上可九天攬月,下能五洋捉鱉,且還具備最佳替罪羊的神屬性。

因此,臨時工在各行各業大受青睞,單位沒兩個臨時工,領導都不放心。

但臨時工也存在著同工不同酬、同崗不同權、在單位是"局外人"等問題,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2014 年人社部頒布《勞務派遣暫行規定》,明確規定用工單位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使用被派遣勞動者,且不能超過用工總量的10%。

這將導致用工單位將傳統勞務派遣需求轉換為靈活用工需求,靈活用工的需求大增。

同時,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勞動力市場開始出現「劉易斯拐點」,從勞動力過剩轉向勞動力不足,從2012年開始逐年下降。

且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生存環境越加惡劣,有迫切的壓縮人力成本提升用人效率的需求。

因此,企業在裁員的同時,靈活用工的需求不斷增加。

與其它發達國家對比,我國的靈活用工起步較晚,還處於發展初期,靈活用工在全部用工中的佔比僅為 9%,遠低於日本的 40%和美國的34%,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 HRoot 的數據,雖然2014 年我國靈活用工市場規模在175億元,但預計到 2019年行業規模有望達到 476 億元,複合增速達 22%。

科銳2006年切入靈活用工市場,依託原有客戶基礎,積極布局,通過連續併購不斷提高公司的服務能力,公司的營收增長很快。

從科銳國際的營收可以看到,公司的靈活用工業務發展迅速,2016年已達到4.6億,占公司營收的53.14%,發展趨勢逐步向發達國家靠齊。

而獵頭和RPO業務卻增速有限,問題就出在公司的客戶群體上。

科銳的獵頭和RPO業務中60%的客戶都是外資和合資企業,且多數為世界500強企業。

由於近年來外資在中國增長乏力,人力資源需求萎縮,公司的獵頭和RPO業務自然大受影響。

從毛利率來看,獵頭業務的毛利率穩定在39%左右,RPO業務在47%左右,而靈活用工的毛利率只有9%。

因此,尷尬的情況出現了:

科銳國際高毛利的業務增長緩慢,低毛利的業務迅猛增長。

但這卻是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的常態,所有企業概莫如是,因為靈活用工的營收中包含了公司要支付給員工的勞動報酬,分母大了,毛利自然就低。

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參考國外行業巨頭的發展軌跡,對科銳未來的發展無疑具有極大的幫助。

根據HRoot的數據,2017年全球排名前五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分別為德科、任仕達、萬寶盛華、瑞可利、安德普瀚。

上述企業的營收都在數十到數百億美元不等,印證了人力資源服務行業是一條好賽道的事實。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除了以專業取勝外,更重要的是藉助資本的力量,通過持續併購拓展海外市場,得以不斷發展壯大。

目前我國人服行業處於高度分散狀態,CR5的市場份額不到5%,遠低於世界20%的水平,以日本為例,單單一個瑞可利的市場份額就接近15%。

科銳目前的市場份額不到1%,發展道路非常清晰,那就是通過在提高專業水平的同時,利用資本市場的先發優勢,通過持續併購壯大自身。

這是行業的特性決定的。

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具有輕資產、技術門檻低、人員流動性大等特點,這種行業往往適合通過複製和併購迅速擴大規模。

科銳國際歷來重視利用資本整合市場,通過併購實現縱橫向一體化發展,在業務方面實現多元化布局,業務涵蓋各個細分行業,打造綜合服務提供商。

資料來源:西部證券整理

科銳自2013年起,就加快了併購整合的節奏,不斷提高三大業務板塊的服務能力,並逐步把市場拓展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等地區。

2018年6月,科銳以1.52億元收購了英國老牌人力資源服務商Investigo52.5%的股權,這筆收購從標的質地來看無疑是一筆極划算的買賣。

Investigo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倫敦,主要為英國、歐洲的藍籌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中高端人才訪尋和靈活用工服務。

Investigo側重於專業性較強的金融、審計、諮詢等行業的崗位招聘,其營收中靈活用工的佔比高達90%。

2017年服務的客戶超過1000家,主要客戶包括勞埃德銀行、滙豐、巴克萊等知名企業,中高端客戶資源優勢明顯。

英國在靈活用工領域處於世界一流水平, 根據WEC的數據,各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的靈活用工滲透率均較低,日本和美國都在2%,英國則高達4.1%。

因此,併購Investigo對科銳靈活用工業務的發展大有裨益,Investigo的客戶群體也與科銳把戰線往中小企業延伸的策略不謀而合。

科銳和Investigo不僅能實現優勢互補,科銳在市場開拓、人才培養、專業水平等方面的能力也將大大提高,全球化步伐再上新台階。

2017年,Investigo實現營收9.14億元,同比增長5.68%,凈利潤3322.5 萬元,同比增長26.6%,利潤較低是因為靈活用工佔比高,毛利只有9.18%。

收購Investigo後,科銳今年三季度的資產負債率為39.81%,與萬寶盛華67.7%和任仕達54.63%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

且科銳的負債中92.89%為流動負債,其中44%為應付職工薪酬,也就意味著公司的融資空間巨大,可以繼續通過併購優質標的擴大公司規模,提高市場份額。

Investigo在2018年三季度已並表,單季度貢獻營收2.71億元,利潤524.55萬元,可見併購整合在人服行業的確是一門好生意。

截至2018年Q3,科銳已在全球設立了90家分支機構,業務覆蓋了全國各個省市,新加坡、印度、美國等多個國家。

5

除了併購外,科銳也在不斷苦練內功,畢竟打鐵還須自身硬。

從整個行業分析,人服行業具有品牌、客戶、人才、候選人四大壁壘,具有先發優勢的企業,在把人才、客戶、候選人等資源牢牢攥在手裡後,後來者很難彎道超車。

人服行業作為人才密集型產業,具有豐富經驗的從業人員堪稱稀缺資源,是一個企業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科銳作為行業老司機,自然明白此中道理,通過員工持股平台,實現了員工與企業利益的深度捆綁。

科銳的前十大股東中,除了創始人團隊與兩大創投,其餘7個都是員工持股平台,合計持有13.94%的股份,把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未來牢牢地結合在一起。

截至目前,公司有1600多名招聘顧問,其中超過80%擁有8年以上招聘經驗,超過70%具有跨國公司和大中型企業工作背景,人才優勢在國內冠絕同行。

從客戶來看,科銳國際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客戶資源,客戶數量從2010年的800家增加至目前的3000多家。

且科銳的客戶質量較高,具有合作期限長、粘性強和復購率高的特點,很多客戶的服務期限超過10年,重複購買客戶佔比高達75%,包括佳能、蘋果、強生、賽諾菲等知名企業。

科銳同樣積累了龐大的候選人儲備,2018年資料庫的人才數量達到了600萬人,同比增長了50%,增長迅速。

科銳多年發展,在各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資源,構成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

因此,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實在的業績才是王道。

科銳原來實行的大客戶戰略,客戶主要是外資企業及國內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偏小,開發維護成本高,公司對中小企業一直不夠重視。

隨著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已湧現出強烈的人才需求,大客戶的市場競爭又日趨白熱化,因此科銳逐漸把目光轉向中小客戶,布局長尾市場。

科銳在2017年提出「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依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連接 B 端(企業)和 C 端(人才),不斷聚合更多的企業和人才,實現人才與崗位的撮合匹配。

在此過程中,把B端的資源反推給C端,形成B、C端交互作用,更好地滿足長尾客戶的需求。

科銳2017年推出了「才客網」、「即派」、「薪薪樂」、「睿聘」四大線上平台,形成 B 端及 C 端的全渠道管理,實現招聘閉環服務。

才客網主要提供在線獵頭B2C服務,為中高端人才提供私人職業顧問服務,首創了「一人一崗」、「私人顧問」服務模式。

為擴大中高端人選儲備,才客還推出了全民推薦系統,無論是自薦還是別人推薦,成功後最多可獲得7000元獎勵。

即派則屬於靈活用工服務平台,改變傳統平台依賴求職者投簡歷的模式,即派按照經驗資質對人才進行篩選、分類後,再把公司確認好的人才供用人單位選擇。

薪薪樂是薪酬雲平台,睿聘是人才管理平台,均是面向長尾中小客戶的 SaaS 平台產品。

一體兩翼戰略使公司的運營效率大大提高,沉澱的客戶和人才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極大地促進了公司的發展。

6

除此之外,公司相機而動,在具體業務的拓展方向上也有了新的改變。

近年來,由於外資企業增長乏力,科銳的拓展重心從外企逐步向國內龍頭企業轉移,不斷取得突破,本土大客戶收入佔比顯著提高。

資料來源:西部證券整理

從2017年科銳的十大客戶看,華為、上海電氣、阿里巴巴、平安都已入榜,且華為迅速躥升為公司的第一大客戶。

伴隨著大客戶的突破,公司的獵頭業務增長迅速,從收入來看,在行業內已僅次於米高蒲志,位居第二名。

科銳的靈活用工派出人數也迅猛增長,2014-2018年Q3分別為2772人、3303人、4010人、6300人、10400人。

體現到業績上,可以看到,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從2017年開始大幅增長,且營收和凈利的增速不斷加快。

尤為可喜的是這次業績的增加,不再是靈活用工的一枝獨秀,獵頭業務的營收增長幅度也在不斷加大,2016-2018Q3分別為6%、22%、27%。

2018年7月社保新規出台,明確了以後社保要由稅務部門徵收,可以預見的是企業的用工成本將進一步提高。

企業的生存日發艱難,失業潮將越演越烈,科銳的靈活用工業務有望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機。

從科銳各方面的布局看,可謂步步妙著,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服行業的未來也就是科銳的未來。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君臨 的精彩文章:

白熱化的新能源汽車,龍頭呼之欲出
券商的生存之道

TAG:君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