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手機攝像頭這麼拼,還有多少用相機的理由?

手機攝像頭這麼拼,還有多少用相機的理由?

康佳雯最近在考慮要不要把家裡的單反相機掛到二手平台上賣掉。

「用到它的時候越來越少,不管是聚會拍合影還是旅遊,我都更願意用手機拍照。」康佳雯說道。四年前大學畢業時,康佳雯購買了一套近7000元的單反相機,每次外出旅遊她都會用它來拍照,然後挑一些照片去網店裡沖洗出來,做成相冊。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前年——她購買了一部幾乎和相機同等價位的手機。

除了能完全替代相機的基本功能外,用手機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將旅遊時拍到的所見所聞隨時發到朋友圈,然後享受「被好友慕嫉妒恨」。

與康佳雯做出同樣選擇的人不在少數。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是,在很多人氣景點,我們不怎麼能見到「長槍短炮」了。

數碼相機的銷售數據也足以讓相機廠商們感到寒意。日本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統計的數據顯示,其會員的全球數碼相機出貨量在2010年達到1.21億台高峰,隨後幾乎逐年下跌,到2017年僅為2500萬台,還不及14年前2003年的4340萬台,幾乎是高峰時期的1/5。

奧林巴斯、卡西歐、柯達等公司也接連傳來噩耗:今年4月24日,曾經被視為自拍神器的卡西歐宣布退出消費類卡片機市場;5月7日,奧林巴斯宣布其位於中國深圳的工廠停產停工,它在鼎盛時期曾擁有1.5萬名員工。數碼相機時代巨頭之一尼康的日子也不太好過,2012年至2016年期間尼康的銷售額下降超過60%。去年10月尼康中國發表聲明稱,其小型數碼相機市場因智能手機的崛起而急劇萎縮,決定停止經營影像事業部中國生產子公司,同年尼康也退出了巴西相機市場。

所有的相機廠商都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些問題:誰還在使用相機,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相機,自己應該生產什麼樣的產品。金字招牌研究室採訪了佳能、富士和索尼三家主流相機廠商數碼影像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以尋求以上問題的答案。

是時候打響「保衛戰」了

事實上,距離數碼相機的開始流行也不過十幾年而已。2000年前後,數碼相機以更低的拍攝成本、更大的存儲空間、多種預設拍攝方式等,迅速替代了膠片機的主流地位。

「其實當個人電腦普及時,數碼相機就呈現出爆髮式的增長,人們拍照的數量達到了膠片時代的60倍。」佳能(中國)副總裁石井俊幸回憶道,2010年以前,佳能數碼相機的銷量幾乎每年都能達到1.5倍的增長。

但相機行業未來的對手也在這時誕生——2000年11月,夏普推出了全球首款內置攝像頭的手機,隨後手機廠商紛紛開始將鏡頭加入到新產品中。互聯網也助攻了手機拍照的普及化。2010年10月,照片分享社交網站Instagram誕生,這一年也是海外主流運營商規模建設4G的元年,圖片視頻的傳輸速度和費用大大降低。

在當時,這個現象還沒有引發大部分傳統相機廠商的擔憂。主要原因在於成像質量的差距。2010年前後,單反相機的像素已經突破2000萬,而iPhone4的像素大概是數碼相機在1998年前後的水平,為500萬,鏡頭功能也很單一。

iPhone 4的攝像頭雖然只有500像素,但引領智能手機從此改變了人們拍照的目的 |攝影:VanveenJF,圖片來源:Unsplash

然而,手機攝像頭技術的發展速度使許多相機廠商感到意外。2015年iPhone 6s像素突破千萬,且能夠拍4K畫質的視頻。隨後「拍照」成了不少手機廠商的賣點,手機鏡頭不斷升級,由單個變為雙攝、三攝,噪點控制和變焦越來越強大,場景識別、人臉捕捉等演算法的優化也使手機拍照的門檻更低。隨著拍攝設備和發布渠道的變化,人們拍照的目的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記錄變為了分享。

根據圖片分享網站Flickr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智能手機拍攝的照片佔到了網站的一半,單反相機的則為33%。

儘管相機的像素仍在飆升——2012年尼康的D800突破3000萬,2015年佳能5DSR的像素達到5060萬。但人們追逐參數的熱情似乎不如之前高了,因為他們發現有一種東西可以讓手機拍出更「好」的照片——美圖軟體。

「以前一個人為了獲得一張好照片,比如拍攝長城,他會去拍很多次,直到出現最好的光線和雲彩圖案,現在人們只需去拍一張回來,光線和雲之類的後期幾乎都能搞定。」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電子影像事業部事業部長孫東亮說。很多相機廠商在此時意識到了潛在的威脅,但想到的抵禦之法仍是傳統的提升圖像質量。

然而,包括美顏在內的後期技術,改變了人們獲得「美的照片」的方法,真實和清晰度不再是首要因素——而這恰恰曾是很多人追捧相機的理由。後來這種技術也被眾多手機廠商直接嵌入到手機攝像頭中。

此外,相機市場又出現了一眾「攪局者」——以大疆無人機、GoPro運動相機為代表的新興拍攝設備生產商。在社交短視頻App的助推下,越來越多的普通消費者開始購買它們的產品,相比於手機和相機,它們能實現更為新奇的拍攝視角。

高端、輕便的相機在中國更受歡迎,

微單突圍

儘管每個相機品牌的產品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達成共識的——人們對於高端相機的需求越來越高。

市場研究公司GfK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數碼相機整體市場規模雖持續萎縮,但數碼相機零售均價卻由2017年上半年的5707元,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6379元。最初,相機市場呈金字塔型,入門級產品的用戶基數最大,後來變成橄欖型,中檔需求上升,這兩年它成了一個葫蘆形,「也就是說最頂尖的那一段開始放大,最小的那一段也存在,但中間的那一段在慢慢萎縮。」孫東亮對金字招牌研究室說。

這樣的變化與當下人們對數字影像產品的消費習慣有關。「我發現在中國,線下的攝像工作室越來越多,人們雖然用手機拍攝照片的時候多了,但是他們對照片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並願意去專業照相館拍一些具有留念價值的照片,比如畢業照,孕照,兒童藝術照等等。」石井俊幸說道。這部分依然旺盛的市場推動著大部分相機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另一個發展趨勢是輕便。與整體相機市場的萎縮不同,微單的銷量正在呈上升趨勢。根據CIPA統計的數據,2017年可更換鏡頭相機在其全球會員中的銷售量為1167.56萬台,其中單反的銷量同比下降10.1%,微單則同比增長29.2%。今年以來,眾多相機廠商也在集中發布微單新機,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6款微單上市,這一數字在去年是12款。「2018年可以說是一個無反相機的元年。」孫東亮說道。

「無反相機」指沒有反光板的相機,其機身振動小、體積小,也更省電。2008年松下發布世界首款無反相機,當時卡片機和單反相機的銷量仍處於上升趨勢,這款相機並沒有被給予太多的關注,直到兩年後索尼發布了同類產品並命名為「微單」,經過其多年推廣,「微單」也逐漸成為「無反相機」的代名詞。

無反相機的崛起速度十分驚人,索尼也是重要的探索者與見證者之一。「當時很多女性用戶喜歡這種輕便、時尚、拍攝畫質好的相機,給它起了一個昵稱叫『奶昔』。」索尼(中國)消費電子營業本部數碼影像產品部總監李暾說道,在他看來,這奠定了索尼研發輕量化和專業化相機的基礎,自此微單一直是索尼的重點項目。「2013年我們推出了全球首款全畫幅微單,到今天已經是第三代,事實上人們對全畫幅的需求一直在增加,產品會向中高端發展。」

全畫幅微單相機迎合了當下的市場需求

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們對視頻的需求也將一步增強。「未來靜態圖像和視頻圖像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也是我們看好中畫幅相機前景的原因。」孫東亮提到。今年9月,富士膠片在德國科隆世界影像博覽會上宣布將推出了一款中畫幅數碼相機產品(註:中畫幅比全畫幅相機的感測器尺寸更大,拍攝出的畫面質量更好,被大量用於電影拍攝)。「我們把原本二三十萬的中畫幅相機做到了3萬元以內,比賓得、徠卡和哈蘇都要便宜,價格在消費者的承受範圍之內。」

在李暾看來,使用相機錄像的需求不太容易被手機替代,因為手機的錄像畫質、變焦、光學防抖、收聲、面部對焦等能力還很弱,只能用於一些簡單的拍攝,視頻剪輯軟體對於拍攝的優化也不像照片那樣強大。「在vlog這樣的視頻博客上也會發現,手機製作的視頻比較少,不管是用微單還是攝像機,起碼用的是一個相機。」李暾說。

值得一提的是,玩具化正在成為相機的新賣點。比如在前幾年使用一次成像相機(俗稱拍立得)就在年輕女性中成為了一個時髦行為,甚至還在知乎上引發了「如何勸阻女友購買拍立得」的討論。意識到這一市場的興起後,相機廠商迅速順應市場需求為其加入了「數碼元素」。比如富士為其instax的新產品安裝了一塊液晶顯示屏,使用者可以將拍攝的照片先儲存下來,挑選後再沖洗,又或者是拍攝一段視頻後截取最佳畫面列印出來。

拍立得既是相機也是玩具

還有一個現象也體現了相機「玩具化」的趨勢。「我們發現90後用戶使用相機時,除了一些基礎功能外,希望體現個性化,於是我們就提出彩色外觀相機的方案。」孫東亮說道。據他回憶,當他們去和富士膠片的東京商品研發部談這個項目時,對方認為這是一個玩具。「因為在一個工程師的觀念里沒有相機是彩色的,但產品上線半年內,這個產品就在京東的微單目錄中爬升到前三名。」孫東亮說道。

傳統相機廠商也在通過開發新型拍攝設備,比如運動相機,試圖將追趕潮流的年輕人收入麾下。

不過,拓展產品線也意味著將面臨來自更多垂直領域的競爭,而揣測這些新興產品的用戶需求,並不比揣測傳統相機的用戶需求簡單多少——回想卡西歐曾在2017年推出一款帶有拍照功能的手錶,但銷量慘淡。

努力離用戶更近,不僅是為了銷售產品

除了生產和銷售產品,相機廠商們也在做另一件事——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今年7月,佳能(中國)推出了「佳能俱樂部」,與其他子俱樂部的會員打通,定期推出一些培訓課、攝影比賽和線下活動等。其官網的線上商城也於今年11月開通,在此之前佳能在天貓、微商城上分散地開著多家線上店鋪,現在它更希望將用戶聚集在自己的官方平台上。

線下場景也越來越成為相機廠商貼近用戶的陣地,目前佳能每年會在150座城市落地線下活動。「我們能從這些活動中獲取用戶有關產品的反饋意見。」石井俊幸說道,他曾聽到一位用戶說佳能的一款鏡頭太重,拍攝時讓他的腰很累,石井俊幸將這個情況反饋給公司總部,於是公司便重新設計了L級超遠攝定焦鏡頭,將兩款相關鏡頭的重量分別減少了約1010g和約870g,大幅度減輕了攝影師的負擔。

「其實很多相機廠商都在思考,我們究竟有多了解消費者。」李暾說道。2016年索尼在北京五棵松建立了第一家自營數碼影像交流中心,並不售賣產品,主要用於與客戶互動,目前這樣的店在全國有11家。

富士膠片的嘗試則更為多元。「今年10月,我們在上海淮海路建立了一個影像共享空間。」孫東亮告訴金字招牌研究室。遊客在裡面租用富士相機的價格僅為20-50元一天,同時它為自由職業攝影師提供了一個費用較低的商業影棚,裡面有頂級燈光設備和助理燈光師,攝影師可免費使用富士相機,整個場地的費用為每小時250元。目前空間的月客流量在4500到5000人左右。

富士膠片X-space首家影像共享空間,位於上海淮海中路

「上海市中心的頂級專業影棚每小時要1500元。」孫東亮說道。「此外這裡還會舉辦培訓課和交流會,希望用戶不要盲目地追求參數,可以親自體驗產品,最重要的是讓人們感受到圖片給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帶來的樂趣與美好。」

基於傳統相機技術,多元化經營

事實上,影像業務在這些傳統相機公司的營收佔比正在逐年縮小,為傳統相機公司帶來更多盈利的,是基於傳統相機業務機械、光學、化學等技術衍生出來的其他業務。

這些新業務涉及安防監控、工業可視化和自動化、視頻分析、醫療人工智慧、製藥等,以及涉及消費品市場的投影儀、化妝品等領域。相比於面向大眾的消費產品,面向工業生產和企業服務的業務潛力更大。

許多傳統相機廠商採用併購和收購的方式,快速獲得進入新領域的「入場券」。近些年,佳能先後收購了荷蘭奧西、丹麥的麥視通、瑞典的安訊士、東芝醫療系統,藉此進入商用印刷、安防、醫療等新領域。「目前新興產業的佔比大約是25%,我們計劃在未來五年將它提升到40%。」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御手洗冨士夫此前曾對媒體表示。

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展示的佳能醫療產品

像索尼、松下等公司,都較早進入了電子消費品和家電市場,其業務並不僅僅依賴影像技術。

越來越多的相機廠商也在利用其感測器技術,參與到手機攝像頭的研發製造中。比如徠卡與華為P20手機的合作,徠卡既可以用鏡頭光學技術優化手機攝像頭,又能利用自身的品牌影響力為手機帶來更多的附加值。

不過,這些新領域,每一個都活躍著數不清的大公司和初創公司,激烈的競爭也會為傳統相機企業的營收穩定造成一定干擾。

相機公司關於未來的思考

在前幾個「十年」中,傳統相機廠商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生產出性能更好的相機。而如今,它們一方面要不斷揣測善變的消費的喜好,將他們從手機廠商和同行中搶過來;另一方面,他們還需要將自己武裝成一個跨領域多面手。如此看來,戰略抉擇或許比技術突破更為生死攸關。

可以預見的是,相機業務在傳統相機公司的營收佔比將越來越小,關於這塊業務的取捨,那麼它們還會重視這一小塊蛋糕嗎?

「在全球市場來講,相機和辦公領域的產品相比,其營業額確實低一些,但是佳能公司的誕生是源於相機,現在很多其他領域的業務也源於相機技術,相機可以說是一個招牌。」石井俊幸說。

至於未來手機可能對相機的威脅,或許終究會有一個臨界點。孫東亮稱:「我們都知道物品的物理屬性是很難變的,好比固體的東西是熱脹冷縮,光學成像原理也是一個物理原理,要達到成像的最佳狀態,就必須需要一個特定的物理邏輯,手機能否突破這樣的物理限制還是未知,另外相機軟體的功能能做到多強大,這也是一個未知,但發展與進步是一定的。」

此外,相機技術同樣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比如研究如何去掉快門,通過直接控制CMOS來實現快門的功能等。「對於相機廠商來說,我們需要確保有一些東西是領先於手機的,是手機追不上的,否則不要說發展,連生存都危險了。」孫東亮說。

目前,手機還無法捕捉星空的美麗 | 攝影:Robson Hatsukami Morgan,圖片來源:Unsplash

不過,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們只關心手中設備的拍攝效果。比如康佳雯最終決定將相機留在自己身邊,前幾天她被朋友拉進了一個討論星空拍攝的群。目前,還沒有一款手機能完美捕捉星空的魅力。有相機在身邊,「至少沒時間出遠門旅遊的時候,我還可以去郊外拍個星空。」康佳雯說。

文丨鄧舒夏

編輯 丨許詩雨

頭圖來源:

攝影: Jakob Owens ,圖片來源: 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WPP改革生猛,百年廣告公司智威湯遜被合併
手機市場份額僅剩0.9%,三星靠什麼賺錢?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