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這樣的日式禪茶,彷彿喝一口就能頓悟

這樣的日式禪茶,彷彿喝一口就能頓悟

「大德寺」,日本茶道文化的闌珊之地。其茶室藏在庭院深深的蜿蜒之地,不見茶室檐角,已聞茶香疏淡。

大德寺

宋代禪師圓悟克勤,著禪宗第一書《碧岩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手書「茶禪一味」四字,贈與日本弟子榮西,至今手書原跡仍存於大德寺。後榮西也被稱為茶祖,此為日本禪茶的原始風貌。

大德寺藏有日本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大仙院」

白沙鋪地,耙出條紋,以為河川,間置岩石,以為山。枯坐山水間卻無山水,山水雖枯,在坐禪冥想的僧人眼裡卻不枯。

小小一方庭院,並無花木鳥鳴,只有枯寂清幽,卻蘊含萬事萬物,宇宙洪荒。集美學與禪機一體,寓意萬物,又似懂非懂,頗有禪宗的妙趣和艱澀。

枯山水,即無池無水的庭園。枯山水興於室町時代,是日本庭園的一種樣式。源自日本的禪宗寺院,雖依稀可見中國庭院的原始風貌,但確實已經是日本的獨有樣式。

日本古老的庭院書《作庭記》有記:

枯山水一塵不染,卻宛若見到高山聳立,無水一滴,但能感覺出飛瀑落下。我總受風之召喚、月的邀請,在這庭園漫遊。」可見枯山水是無塵之庭,可使人心清澄如洗,暗合茶禪之道。

喝茶,常講究意趣。大德寺中,枯山水與茶道是其文化底蘊。茶友品茶論道對「和敬清寂」看的極為重要,枯山水的意趣和茶道精神不謀而合,茶友們在枯山水中似乎更能了悟禪茶一味的清寂和獨歡,暗合天人合一的妙趣。

16世紀的大德寺形成了茶道沙龍的文化圈,日本最著名的茶道大師千利休也是其中之一。

大德寺中常有茶會,來往僧人、武士、政客、白丁皆有,時下喝茶連歌成為一種修心雅趣。吃茶風氣漸甚,茶道發達,後至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

千利休前,日本茶道講究鋪張奢華,後來在千利休「一無所有」「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引導下,日本茶風逐漸清寂孤獨,講究修身養心。

其以詩闡釋其茶道精神:「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電影《尋訪千利休》

禪茶本一味,「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心經》亦有此異曲同工之論道。

村田珠光提出「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一字,以「和敬清寂」為茶道四諦,更簡潔而內涵豐富。他的茶道境界超脫茶事,融匯飲食、園藝、雕刻、書畫、禮儀等,無處不茶,無處不禪。

電影《尋訪千利休》

「和」支配了整個茶道過程的精神,是「眼耳鼻舌身」對茶事的感知,也蘊含萬物合一的禪境。

「敬」本源禪宗,「萬物皆有佛」,吸收禪宗的「信佛平等」觀。茶湯中「一座建立」皆平等,「一座」即茶事中所有人。

「清」意整潔,也指靈魂洗滌。《南方錄》有言:"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凈無垢的凈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用茶道表現物我合一的禪境。

「寂」是茶道的最終境界。梵語中的"靜寂",佛典中的"無""涅盤",都可歸於「寂」。茶道中,「寂」則是「至純」乃「孤絕」。

"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

枯山水意境暗合「和敬清寂」四諦,與禪宗茶道相生相合。枯山水是禪,茶亦是禪。

茶中見禪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中國書法里的那些事,都在這一本書里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買老的茶器?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