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無處不在的錦衣衛,為何在大明大廈將傾時,沒能力換狂瀾

無處不在的錦衣衛,為何在大明大廈將傾時,沒能力換狂瀾

提到明朝,我們首先除了想到明朝宦官的猖獗和禍國殃民以外,估計更讓大家影響深刻的就是明朝的錦衣衛了,作為明朝的一種情報特務機關,其既具有監察百官的功能,又具有監視黎民百姓的維穩機制,可以說在整個大明,上至皇權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一言一行都在錦衣衛的監視之中,那麼這樣一種機構,其勢力和爪牙遍布全國,卻為何在大明這座大廈將傾之時,沒能力挽狂瀾呢?

似軍非軍的奇怪機構

明朝的軍事制度,區別於以前的宋元,也區別於後來的清,是一種以衛、所為基礎的軍戶制。一個衛下轄士兵六千餘人,衛下面設千戶所、百戶所等單位,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和兵部雙重管理,士兵採取世襲制,世代為軍戶,相沿相襲。

由此可以看出,錦衣衛,單純從名字上判斷,這就是明朝的一級軍事單位,其內部機構也完全是按照明朝的軍隊機構,在錦衣衛指揮使下面設立千戶、百戶等職位,在結構及名稱上錦衣衛與普通的明朝軍隊無異。

然而區別就在於,按照軍隊統一指揮和調度的原則,錦衣衛本該分別從屬於五軍都督府和兵部雙重管理,為他們的軍事作戰提供情報支援的,但在實際的建制中,錦衣衛指揮使直接聽從皇帝命令,其官銜和實際權力往往高於五軍都督府和兵部,根本不可能讓錦衣衛配合明朝軍方的行動,相反明朝軍方往往由於懼怕錦衣衛的調查,而不得不在拘捕方面配合錦衣衛。

如此一來,這樣一個似軍非軍的奇怪機構,在大明末期的農民戰爭和滿清的進攻時,不但發揮不出其情報機構應有的支撐作用,相反還可能牽制明朝軍方的行動。

嚴重超編的錦衣衛

如上所言,錦衣衛按照明朝的軍事制度設計建立了基本的框架,但其任務和指揮層級又完全又別於其他軍事團體,這也就意味著錦衣衛只有六千餘人的編製,卻要負責對全國的監察監視工作,這明顯是辦不到的。

於是錦衣衛為了順利完成皇帝交辦的各項任務,就犯了一個現代政府嚴格禁止做的事情----超編,由於體制與機制無法變動,但任務量卻如此繁重,於是錦衣衛只能擴充人馬,加收兵源,實際上只有六千餘人編製的錦衣衛,在最高峰時期,全國在編人數有五萬餘人,超編額高達八倍之多,但他的指揮層級卻仍然保持了衛、所的簡單設置,這種簡單的指揮設置明顯不可能適應如此龐大的人員體量,最後錦衣衛的指揮常常因此而出現行動緩慢的情形,其行動效率甚至低於一般官府的衙役。

淪為斂財的福利機構

明朝軍戶制度的設計,本來是為了保持一定的常備兵源,同時在無戰之時,士兵們在駐所內屯墾,還可以補充家用,因此在明朝的中前期,軍戶實際上是一種權力與責任對等的制度設計,也算是當時一種不錯的職業,但隨著明朝中後期,國內和境外戰爭的頻繁,加之財政貧乏,軍戶的工資常常不能及時到賬,而連連的戰爭也致使屯所內的農田無法照顧,致使軍戶的整體待遇直線下降,社會地位日漸低下,不斷有軍戶放棄身份而逃跑。

但錦衣衛這個特殊機構卻不同,由於直屬於皇帝,所以每個月的工資有保障,同時,錦衣衛並不是前線部隊,並不需要上戰場打仗,安全係數極高,另外與普通軍隊不同的是,擁有執法權的錦衣衛,隨時可以以執法的名義進行斂財。

因此,在明朝中後期以後,大量的權貴、富人將自己家中的子弟通過各種途徑送到錦衣衛當兵,錦衣衛逐漸墮落為一個權貴子弟斂財、休閑、養老的福利機構。

在明朝末期之時,錦衣衛之兵既不能擔起抓捕重犯的責任,又不能肅清城市的治安問題,更難以談深入敵後,收集情報的重大事項了。

有明一朝,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然而防民的鷹爪往往也是自己日落西山的一個孤影,失民之心,再多鷹爪也是枉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風 的精彩文章:

孤獨悲愴的海圻號,在革命的交響樂中歸國,在抗戰的炮火中沉江
漢獻帝讓位於曹丕以後,劉備稱帝,是蓄謀已久還是真的被迫而為

TAG:歷史有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