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智隨法師·凈土宗之特質——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智隨法師·凈土宗之特質——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凈土宗以念佛求生西方凈土為主,此一宗旨與通途法門看似有三種根本之矛盾:有相與無相,心外與心內,往生與無生。此三問題若不闡明,凈土宗難以確立。雖隋唐時期即已詳明此三大問題,因典籍失傳故,致使宋明以來,一直爭論不休,《凈土十要》中即收有此類問題之大量論述。乃至今日,此類問題仍困惑諸多行人。

最早論及"往生與無生"之問題是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繼承其說,再論及"有相與無相""心外與心內"之問題,將三者合而論之,通途與凈土各有所宗,意旨有別,至此一一明了,聖凈二門判有了堅實內涵,凈土立宗有了獨立基石。此三說明了,凈土宗意自趨明朗,發展至善導,則暢明凈土宗"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之本意,開顯凈土宗之特質。試一一論之。

三大問題之說明

1、關於有相與無相

通途法門,凡重般若、中觀之空性者,無不注重無相,以無相為究竟。《金剛經》則明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於凈土處處論有相,自有視其不究竟,轉增系縛之說。《安樂集》於"破妄計大乘無相者"云:

問曰:或有人言:大乘無相,勿念彼此;若願生凈土,便是取相,轉增漏縛,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計者,將謂不然。何者?一切諸佛說法,要具二緣:一依法性實理,二須順其二諦。彼計大乘無念,但依法性。然謗無緣求,即是不順二諦。如此見者,墮滅空所收。是故《無上依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若起我見如須彌山,我所不懼。何以故?此人雖未即得出離,常不壞因果,不失果報故。若起空見如芥子,我即不許。何以故?此見者破喪因果,多墮惡道;未來生處,必背我化。"今勸行者,理雖無生,然二諦道理非無緣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維摩經》云:"雖觀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諸群生。"又彼經云:"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是其真證也。

大乘空宗在法性實相上是主空無自性的,自然也就主無相了。而"凈土"無疑是一種"相",所以,如果僅從空宗的法性實相方面去看,信仰凈土就是一種與空觀相背的"取相"之行,這樣非但不能得解脫,反而更增加有漏之系縛,所謂"轉增漏縛"也。此乃偏解空宗者,視空即一無所有,近於惡取斷滅空。

《摩訶般若經》本身即有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壞諸法相。"《金剛經》雖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又言:"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道綽大師對此而言,大乘佛教不僅要"依法性實理",而且還得"順其二諦",不可因"真空"而廢"妙有",否則即是"墮滅空所收"。此即道綽依中觀二諦理,來說明凈土之有相不背空宗二諦之理,是故勸言:"今勸行者,理雖無生,然二諦道理,非無緣求,一切得往生也。"

凈土既為有相,執空性者即視其為虛妄之相,如同輪迴諸相,認為凈土乃"著相菩提"。為區別凈土之相與輪迴之相的不同,道綽大師更進一步論述道:

凡相有二種:一者於五塵欲境,妄愛貪染,隨境執著。此等是相,名之為縛。二者愛佛功德,願生凈土,雖言是相,名為解脫。何以得知?

如《十地經》云:"初地菩薩,尚自別觀二諦,勵心作意;先依相求,終則無相,以漸增進,體大菩提。盡七地終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絕於相求,方名無功用也。"是故《論》(十地經論)云:"七地已還,惡貪為障,善貪為治;八地以上,善貪為障,無貪為治。"況今願生凈土,現是外凡,所修善根,皆從愛佛功德生,豈是縛也!

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有二種愛: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唯愚求之;善法愛者,諸菩薩求。"

是故《凈土論》(往生論注)云:"觀佛國土清凈味,攝受眾生大乘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有如是等無量佛道味。"故雖是取相,非當執縛也。

又彼凈土所言相者,即是無漏相、實相相也。

道綽大師將"相"分為二種:一是五塵欲境之系縛相,不得解脫。二是愛佛功德之解脫相,亦是無漏相、實相相。信仰凈土雖是執相,但非是執系縛相,而是執解脫相、無漏相、實相相。執系縛相是不善愛,是輪迴之業;執解脫相是善愛,是解脫之業,乃是菩薩修行必經之道,即菩薩必須經歷"先依相求"而"終則無相""絕於相求"的過程,才能達到究竟解脫境地。

此道綽大師依大乘空宗之理,說明凈土取相之行與大乘無相之行看似為二,實質並不相悖,以凈土是無漏相、實相相故,先依相求,終則無相。進而言之,相與無相,二而不二,實相無相而無不相故,曇鸞大師有簡要說明,所謂"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他宗於此亦多有闡釋,如華嚴宗澄觀大師云:"相與無相,等無有二。"

觀一切般若、實相類經典,佛欲說法時,無不顯現各種瑞相,如說《法華》,以放光、動地、雨華為相;將說《涅槃》,以聲光遍照、普告為相;欲說《般若》,以散金華為相;說《華嚴》時,則六種震動,雨眾華、香、蓋雲。如是而觀,即知有相不礙無相、凈土不異般若矣。如主般若無知、法身無相之僧肇亦云:"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

經云: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亦顯明此一至理。相與無相,或各論一邊,實二者不悖。所謂"色即是空故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相好光明"。

2、關於往生與無生

按大乘空宗理念,主張無生之理。既然"生為有本,乃是眾累之元……捨生求無生者可有脫期"?那麼,何故還要"勸生凈土"呢?這豈不是"棄生求生,生何可盡"?

曇鸞大師最早詮釋此意,道綽大師繼而釋曰:"彼凈土乃是阿彌陀如來清凈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眾生愛染虛妄執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凈,畢竟無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何以知凈土往生是無生之生呢?道綽大師除了以"法性清凈,畢竟無生"來釋之以外,又進而解釋道:"今言生者,是因緣生,因緣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無生,不違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如經所言,往生者,乃"蓮花化生"也。

由於凈土是因緣生、假名生,所以凈土往生不是實生死之生,而是無生之生,只是隨俗而說,得生者之情耳。此乃承曇鸞之說,既將凈土往生與實生死之"生"區別開來,使之不與"生為有本,乃是眾累之元"的觀念相抵觸;又將凈土往生與空宗無生觀念融通起來,使凈土信仰立於不敗之地。

無生之理難知難證,往生之道易行易入;因往生而證無生,此凈土之優勢也,一切凡夫因此可入聖賢之域。如曇鸞《往生論注》云:"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3、關於心外與心內

除空宗與凈土需要融會,有宗如唯識主張"唯識無境"說,乃至禪宗有"心凈土凈"之"唯心凈土"說。依此而觀,凈土是有是無,是內是外,仍是問題。所以道綽在破空宗的"異見邪執"之後,又提出要破"心外無法者"。

《安樂集》云:"或有人言:所觀凈境約就內心,凈土融通,心凈即是,心外無法,何須西入?"這種觀點即《維摩詰經》的唯心凈土說,道綽大師對此而言:"若攝緣從本,即是心外無法;若分二諦明義,凈土無妨是心外法也。"從"攝緣從本"而言,則"心外無法",以一切法不離心故,此就真諦言;若"分二諦明義",則無妨"心外有法",以有相可見故,此就俗諦論。真俗無礙,內外一如,言心外無法亦可(就理體真心而言),言心外有法亦可(就凡情妄心而言)。如是依二諦說,再一次從有宗那裡肯定了凈土之真實存在性。

不僅如此,道綽大師還指出:唯上根人,才可入"心外無法"的"唯心凈土";中下根人,則可入"心外有法"之"西方凈土"。如其所言:"中下之輩,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緣,求生凈土。"凈土宗心外立法,指方立相,正為"中下之輩",所謂"本為凡夫"也,宗義漸次明朗!

道綽依曇鸞之說,融會了空宗與凈土之關係,有其繼承之處。而融會有宗之處,說明凈土之真實存在,可謂發前人之未發,奠定凈土宗立宗之根本。

其說除理論之說明外,實亦情有所指,如當時的智滿,與道綽同師瓚禪師,智滿即所謂"妄計大乘無相者",道綽大師曾勸其歸心凈土,以機緣、難易而論云:"法有生滅,道悟機緣。觀相易入其門,涉空頗限其位。願隨所說,進道有期。"

另有曇選,住并州興國寺,以護法知名,即是執無生之人,其臨終時曰:"吾命將盡,何處生乎?"道綽勸其歸凈土,曰:"阿闍梨,西方樂土,名為安養,可願生彼?"曇選答曰:"咄!為身求樂,吾非爾儔。"道綽曰:"若爾可無生耶?"彼曰:"須見我者而為生乎!"

此二人即道綽大師所破"妄計大乘無相"及"若生凈土多喜著樂"之人,一執無相,一執無生,故不願往生凈土。道綽大師有感而發,應緣而起,破此異見偏執,以彰凈土正義。

本有宗旨之確立

以上三說之確立,為凈土立宗掃清知見障礙,凈土與聖道之別,有了明顯分際。善導大師於三說之上,更進一步提出了凈土立宗之要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完全脫離了空有二宗之理路,正依三經開顯凈土宗本有之特色。此說源於《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辨義。

如何理解《觀經》此文,隋唐各家眾說不一,善導大師《觀經疏》有云:"或有行者,將此一門之義,作唯識法身之觀,或作自性清凈佛性觀者,其意甚錯,絕無少分相似也。"此即先述他家之解,或作唯識法身觀,或作清凈佛性觀,皆通途之理,非凈土之意,故云"其意甚錯,絕無少分相似"。後即正解此經意云:

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此即明言凈土一法之特質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指方立相,就佛邊而言;住心取境,就眾生邊言。佛指方立相,眾生住心取境,此即法門特質,所謂有所指有所立,有所住有所取也。何故如此?為"末代罪濁凡夫"故,佛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除善導依《觀經》之釋外,再觀《阿彌陀經》之文"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其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之意,更為鮮明直截。釋迦本師於通途法門之外,何故別開凈土一法,指方立相,旨在西方?推尋其源,根本在別為凡夫,大悲於苦者。以通途法門,皆為聖者,極智慧離生死,凡夫智淺,無有其分。故於凡夫之機,別開此門,大悲垂化。如善導《法事贊》云:"但為凡夫亂想,寄託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剎,國名極樂,佛號彌陀,現在說法。其國清凈,具四德莊嚴,永絕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彌陀因地,世饒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此釋可謂大明指方立相之肝要。

結示

以上三大問題之解決,凈土宗之特質得以浮現出來,有相不礙無相,往生不礙無生,心外不妨心內。如是顯凈土宗既不悖於通途法門之理,又有自身獨有的特質。前之曇鸞、道綽在和會中建立凈土宗特質,善導大師則正依經典,立於本位,特顯凈土宗之特質在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完全不與他宗和會,獨顯凈宗本有之妙。

此一"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之特質,正與"凈土一法,本為凡夫"相契相合。正所謂"弘聖道者,以證理為津梁;弘凈土者,以往生為極致。若不爾者,宗義何顯。"

宋明以來,一因善導法脈之失傳,二因諸宗的融混齊歸,致使凈土與聖道再次糾纏不清,苦於自立,不得不作大量的會通詮釋,融合之態成為大勢,以致於對凈土有"寓宗"之說。雖名曰"寓宗",其實亦有雙重"寓"意:一就義理而言,凈土寓於諸宗;二就歸向而言,諸宗寓於凈土。若明了凈土宗之特質,則凈土宗自可獨立不倚,而為諸宗所共同歸向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彌陀帶你回家 的精彩文章:

慧凈法師·念佛人的依靠與本份
念佛心語 彌陀帶我回家

TAG:彌陀帶你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