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中庸》:時中的大智慧

《中庸》:時中的大智慧

導讀

中庸之道是天下通行之大道。孔子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此道徹天徹地、通達於人、範圍萬物,異常博大高遠。

孔子慨嘆,普通人很少有人能行此道。即使聽聞過此道,也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找不到可以實行的方便路徑。

其實中庸之道最易識,也最易行,是君子與小人的分界。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是能行中庸之道者,而小人反是。為什麼呢?因為君子知道「時中」的道理,而小人狂放無守,遇到任何事情時都無所忌憚。

那什麼是「時中」呢?「時」本指四時季節之意,後又衍生出時間、時機、時遇等多重含義。漸漸地,「時」變為一個具有豐富哲學意蘊的概念。

這樣「時中」其實就包含了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轉移等複雜的情況。簡單地說,要時時處中,事事行中道。這是「時中」萬變不離其宗的真意義。

人們經常說,大丈夫能屈能伸。人要順勢而為,而不可逆勢而動。要隨著時勢或退縮或進取,柔順得就像香蒲和蘆葦一樣,並不是出於懦弱膽怯。

膽怯怕事絕不是屈,逞匹夫之勇也絕不是伸真正的君子以道義為根據來決定屈伸、進退

《晏子春秋》有言「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意思是說,真正的英豪俊傑都是能夠認清天下大勢與歷史潮流,懂得權變機巧的人。

當孔子被困於陳、蔡之時,處境可謂艱難。子路面帶怒色地去面見孔子,質問說,我從前聽您講過積善之人,天降福報。而您積仁義很久了,為何還處於困窘之地呢?

孔子回答說,仲由啊,你怎麼還不明白呢?仁者一定會被任用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了。智者一定會被重用嗎?如果真是這樣,比干就不會被商紂王剖心了。

忠心之人如果一定會有好報的話,關龍逄就不會遭受刑罰之苦了。進諫如果一定會被採納的話,伍子胥就不會被吳王殺掉了。能否遇到明主,這不是由自己所能決定的,而是由天時所決定。賢與不賢,這是由個人的才能決定的。

德才兼備的君子不被任用的太多了,何止我孔丘一人呢?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卻未遇明主,只能發出了「天下莫能宗予」的慨嘆。

孔子有「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說法,認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時位與當位之說

當為官於亂朝之時,孔子極力反對「以區區一身,欲正一國之淫昏」,因為這樣是「死而無益」,只能稱之為「狷」而已。

所以明通的君子只能把握自身,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但這也決不意味著無所作為。天時固然是人無力改變者,但人可以識天、知天,可以合理避禍、適時止損。

所謂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也不會被壞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從「時中」的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到隨機而變、變通日新的智慧啟示。順「時中」而為,就能做一個能夠遇「時」化命,具有時機化藝術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林則徐:服官時勿戀權位 歸家時時時作用世計
《中庸》:平衡的人生智慧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