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一味地強調孩子的弱點,那麼這個弱點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

一味地強調孩子的弱點,那麼這個弱點可能伴隨孩子的一生!

文:糖糖

如果我們拿孩子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不夠好的;如果只是審視孩子本身,他的優點足夠讓你欣慰。

我們總是習慣地這樣認為:對待孩子,不說他的優點,不會少;但是不說他的缺點,那可不得了。

「你怎麼這麼慢?」

「你怎麼這麼懶?」

「你怎麼這麼笨?」

我們往往對孩子的錯誤或者弱點如數家珍,對他的進步或者優點卻視若無睹,彷彿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專門篩選孩子的缺點。

也許你的本意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使他變得更好,但結果卻是,孩子的缺點反而得到了強化,「弱點」最終變成了「頑疾」。

因為頻繁的提醒和批評讓孩子深深地相信:我就是這樣

01

大人對孩子有了偏見,對孩子的能力評價就會大打折扣,對孩子的現狀就會抱怨和指責,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德國思想家歌德說:

偏見纏住了人的性格,就無法克服,因為它們成了人本身的一部分,無論證據,常識還是理性都拿偏見毫無辦法。

從心理學來分析,人的行為、感情、甚至才能,會受到自我意識的支配。

而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往往受到大人的影響。

一個孩子本來很羞怯。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小區里大聲叫了一位奶奶。這位奶奶是退休教師,非常喜歡孩子。從那以後,她經常故意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孩子特別大方,喜歡叫人。

孩子的母親也跟著這樣誇孩子。不到一個月,原本羞怯的孩子徹底變了樣,在小區里玩耍時遇到熟悉的人,能夠大大方方地叫人家、打招呼。

可見,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引導孩子進入大人對他預期的自我意識中。

當他把自己想像成那種類型的人,他就會按照那種類型人的特徵去行事,去塑造自己

也就是說,當他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就會按照具備這樣能力的人去行事,試圖與他的想像保持一致;假如他認定自己是「做不到」人,必然在行動中缺乏進取的幹勁,結果也是如他所想的那樣。

正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

「一味地強調孩子的弱點,那麼這個弱點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02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Lady Bird》(伯德小姐)中,高中生伯德小姐想去大城市上大學。

母親說:

「反正你也考不上。」

更是接連一大串的打擊:

「你連駕照也拿不到。」

「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勢利鬼?」

「你這個德性,能去城市大學就不錯了。

......

不斷的挖苦諷刺,讓坐在副駕駛的女兒終於忍受不了,立馬解下安全帶,跳下了正在急速行駛的汽車。

心理學認為: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

作為家長,一直盯著孩子的弱點,不如換一個視覺角度,把眼光多一點落在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上,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而每一位孩子覺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誇讚和肯定孩子絕不是浮誇的讚美

讓我們來看一個場景:

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拿筆在紙上畫了一個似花非花的東西,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立馬露出可掬的笑容,大稱「我孫子真能幹」,「你真棒」。

這樣的情景,相信大家在許多場合都能看到:

孩子比較輕鬆地做成了某件事情,父母如果給予不切實際且大張旗鼓的誇讚。

但我想反問一句:孩子棒在哪裡?」,「孩子的"棒"有什麼具體所指嗎?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他會相信自己真的很棒;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接觸的環境越來越廣,在與周圍小朋友比較之後,他會發現,父母的誇讚有很多水分。

這樣的浮誇的讚美,或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降低、或會使得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又或者會讓他們形成「自我中心意識」:凡事從「我」出發,局限於從「我」的視覺認識事物,因而,「盲目自尊」、「自負」、「自戀」會是他們普遍的特點。

所以我們的父母在讚美孩子的時候,能夠多做思考,取消浮誇,回歸自然。

03

你也許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他覺得蛹破繭成蝶的過程實在是太痛苦了,所以他決定幫助蝴蝶免去掙扎之痛。於是他將蝶蛹剝開,當男孩看到蝴蝶展翅飛向天空時,他非常激動。

但過了一會小男孩驚訝地發現:幼小的蝴蝶跌落到地上,死去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破繭成蝶的過程雖然痛苦雖然漫長,但是它給與了蝴蝶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它能夠長出強壯的羽翼足夠持久飛行。

其實,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拋棄一味地譴責,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尊重他的心理感受,和他進行平和的溝通,孩子就可以有力量和動力自己慢慢修正問題。

例如,當我發現糖糖做作業開始的時間很慢,如果我說:「你這樣子東一下、西一下的拖拖拉拉,作業什麼時候才能完成?還不快點!」想必,即使他照辦了,也會很不樂意。

但是如果我用一種商量的語氣對他說話:

「你選擇慢慢悠悠的開始做作業也是可以的。不過,媽媽有一種能快一點把作業完成的方法,你願意試試嗎?」

如果糖糖願意嘗試,一定會發現這樣更快。

如果他不願意,我也尊重他的選擇:

「今天還是用你的方法,媽媽幫你記時間,看你寫完作業一共用了多少時間。明天我們再試試另外一種方法,媽媽幫你記時間,看你寫完作業一共用了多少時間。然後你選一個你喜歡的方法好不好?」

當然,我們還可以選擇不給他一點壓力,不去催促他。

假若某一天他完成的非常快,就可以積極地肯定他,這樣孩子就並不會覺得快是多麼難以企及的目標,此時他會更關注自己的成就感。並且,他會從中總結經驗,比如寫作業的時候盡量做到專註。

你也可以引導他分享經驗給你,這樣他會有意識地總結方法,也許會用到下次作業中,這樣會漸漸形成良性的循環。

事實上,只要方法對路,引導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沒有那麼困難。

承認差異、合理看待失敗、和平溝通,才能讓孩子舒展心靈、發展潛能,才能讓孩子有動力做更好的自己。

你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有一種蠢老公,毀了我和睦的婆媳關係!
幼年埋下的隱患,長大成人後是怎麼爆發的?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