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皇帝駕崩後,其喪禮是如何舉辦的?

清代皇帝駕崩後,其喪禮是如何舉辦的?

生和死是古代封建社會極為看重的事,尤其是在皇家更是充分體現了古代的禮制。歷朝歷代,凡皇帝駕崩直到入葬都有一套繁縟的規定。本文以清代為例,看看皇帝大喪是如何舉辦的。

皇帝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和主宰,其喪事稱為「國喪」,全國軍民都要為皇帝服喪。屆時,清宮還要舉行隆重的葬禮。按例,皇帝死後,在上謚號入葬之前稱為「大行皇帝」。死當日要進行「小殮」,繼嗣皇帝、諸皇子、王公、公主、百官、福晉以下、宗女、佐領、三等侍衛、命婦以上,男摘冠纓截辮,女去妝飾剪髮。

小殮後,當日或過幾日進行「大殮」喪儀,親王以下,頂戴官員以上;和碩福晉,佐領三等侍衛妻以上等,要到乾清宮內瞻仰皇帝的遺容,近支王公、公主、福晉等要到乾清門內的丹陛上,隨嗣皇帝行「大殮禮」。

按清制,皇帝皇后的棺木以稀有的梓木或楠木製作,稱為「梓宮」。梓宮必須按規定漆飾四十九次,四周由喇嘛敬上「西番字樣」,梓宮外邊裝飾以金,內襯金五色陀羅尼緞五層,各色織金龍彩緞八層,共計十三層。

大殮後,靈堂設在乾清宮內,正中寶床上停放梓宮。明清兩代,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於此停靈,含有「壽終正寢」的意義。像死在承德的嘉慶、咸豐二帝,梓宮因一時運不回京城,可一旦回京後,仍然要在乾清宮停留數日,再運往殯宮暫安。

與此同時,嗣皇帝還要命王公大臣具體辦理大行皇帝的喪事,禮儀有:親王以下的文武大臣及閑散宗室覺羅、公主、福晉以下,鄉君及宗室子女以上的成員,一律成服;內務府所屬各官員,男截辮、女剪髮,一體成服。在京的外藩王公、台吉、額駙以及外國貢使等人成服。

頭三日,朝、晡、日中三個時辰,嗣皇帝要到靈前舉茶、上食,奠酒行禮。在京的文武候補官員、進士、舉貢、吏典、僧道等官穿素服,齊集順天府三日,早、晚行禮舉哀。

在皇帝大喪期間,近支宗室二十七個月內,遠支宗室及在京王公大臣一年之內,不許嫁娶;二十七個月內不許作樂宴會。在京軍民百姓,男去冠纓、女去首飾,素服二十七天,不準祭祀,一百日內不許嫁娶,城內的各寺廟,一律撞鐘三萬下。各部院的章奏暫停十五天,二十七天之內的奏疏、文書用藍印,一百天之內的上諭批本也要使用藍批。

在辦理皇帝的喪事中,要向國內外頒發大行皇帝的遺詔,頒詔要舉行十分繁瑣的禮儀。詔書到各省以後,文武官員要摘冠纓、穿素服,至郊外跪迎,回到衙署後跪聽宣詔,然後供於正堂。此後三日內,文武各官每日朝、夕兩次舉哀行禮。

從大行皇帝的遺詔到時算起,二十七日後除服,一百天內不許嫁娶和作樂。遺詔還要送往蒙古諸部及朝鮮、琉球、緬甸等國,各處迎詔的儀式也很繁瑣。若大行皇帝來不及寫遺詔,死後由內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代擬一個「遺詔」,以同樣的形式向各地轉發。

大行皇帝的梓宮在乾清宮不能停放太久,一般在葬入皇陵之前,還要奉移到殯宮暫安一段時間。清代的殯宮有景山內的壽皇殿、觀德殿和雍和宮的永佑殿,不在固定地方。梓宮到了殯宮後,逢滿月、百日或是清明等,還要舉行「致祭禮」。

清代皇帝喪儀最後一項重要內容,是將梓宮從殯宮奉移陵寢地宮安葬,禮儀更繁。梓宮奉移日期由欽天監決定。奉移前三天,要遣官告祭天地、太廟、奉先殿和社稷壇,前一天由嚮導官查看梓宮赴陵寢的路線,劃定行程。

梓宮到達陵寢後,嗣皇帝要扶棺將其送入地宮,奉安在寶床上,一切安置完畢,一應人員退出地宮,將地宮石門封好,新皇帝和文武百官在祭台前行「告成禮」,遣官告祭陵山、土地之神。至此,繁瑣的皇帝喪儀才告結束。皇帝死後,嗣皇帝還要為他恭上廟號和謚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衛公然為難親王大家認為他要倒霉,誰知兩天後王爺主動認錯來了
乾隆的本名叫弘曆,為何直到雍正繼位時還稱呼他為「元壽」呢?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