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是「二十種隨煩惱」?

什麼是「二十種隨煩惱」?

佛法中說人有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六種根本煩惱大家都知道,那什麼是二十種隨煩惱呢?隨就是跟隨,因為是隨從根本煩惱而起,所以叫隨煩惱。隨煩惱又分為大、中、小三種:小隨煩惱包括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十種;中隨煩惱包括無慚、無愧兩種;大隨煩惱包括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八種。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

一,忿。就是忿怒。在生活中遇到違緣或者逆境,一時氣憤,動手打人,或者爆粗口,都屬於忿。

二,恨。先是忿怒,但還是不解氣,余怒未消,最後結怨成恨,心裡常懷惡念不舍,總想著伺機報復,這就成恨了。

三,覆。覆就是掩藏。做了壞事不想讓別人知道,還想保留自己的好名聲,所以就儘力掩藏。雖然掩蓋住了,別人不知道,但他心裡有鬼,就會心神不安,憂愁煩惱就來了。

四,惱。本來就懷恨在心,只是沒有發泄,如果再遇到違緣,有了導火線,這就變成惱羞成怒了。平常我們說誰誰「惱」了,翻臉了,就是這個意思,比忿和恨更嚴重一些。在「惱」之前,一定先有忿、恨,如果兩個人關係很好,也不可能幾句話就惱了,肯定是早就有過節。

五,嫉。就是嫉妒。聽到或者看到別人有好事,或者有光榮的事,自己就心生妒忌,心裡就不平衡,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煩惱。

六,慳。就是慳吝。對金錢或者知識學問,只想自己收藏,自己積蓄,不願意拿出來幫助別人,與人分享,這就叫慳,就和平常我們說的「摳門」、「小氣」一個意思。

七,誑。狂妄、欺騙的意思。沽名釣譽,騙取名聲,為了名利欺騙別人,騙取別人信任,都屬於誑。

八,諂。就是諂媚、巴結。為了獲得一定的利益好處,奴顏婢膝的巴結別人,或者隱藏自己的缺點和過失,故意裝作威儀有德行的樣子,騙取別人的好感,都屬於諂。

九,害。損害。就是有意無意的去損害別人、傷害別人,沒有慈悲心、憐憫心。

十,憍。驕慢。稍微有一點點成就,就目空一切,驕傲自大,不知道天高地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十一,無慚。就是沒有慚心。用俗話說就是這人沒良心,做了壞事,一點都不知道慚愧,不知道羞恥,更不知道後悔。對於有賢德的人,要麼輕視,要麼遠離,反而熱衷於和小人在一起。

十二,無愧。就是沒有愧心。這個就比「無慚」嚴重了,對一切世間的道德、法律、輿論,都無所顧忌,崇尚暴行,崇尚惡人惡事,對一切的惡行都感興趣,這是無愧。

十三,掉舉。就是身心不定,煩惱妄想特別多,很難靜的下來,平常可能還發現不了,一旦打坐或者念佛時就會發現,妄念特別多,想停也停不下來。這都是煩惱,障礙我們修行。

十四,昏沉。就是昏昏沉沉,總沒精神,特別容易睡覺。聽經打瞌睡,念佛也打瞌睡,甚至讓他繞佛,走著路都能睡著,這種現象也挺多,也是一種煩惱,對治的方法就是讓他多活動,比如拜佛,這樣他就睡不著了。

十五,不信。充滿邪見,多疑成性,對於正法不能相信,對於聖賢的經論不能相信,也是一種煩惱。

十六,懈怠。就是懶惰成性。對於善法,他不肯去修習;對於身上的習氣毛病,他也不肯去改正,很懶,這種人就麻煩,人不怕笨,就怕懶。對治這種人,沒別的辦法,只能讓別人逼著,精進是談不上了,能不懈怠了就算不錯了。

十七,放逸。放縱安逸,逍遙自在。天天悠哉樂哉的,對善法不知道學習、精進;對惡法也不知道防範,結果善法沒學到,惡法反倒增長了。

十八,失念。就是忘記正念。在道場里念佛,念著念著,走神了,心跟著妄想飛了,忘記自己在幹什麼了,不知道要過多久才能想起來,失念的時間長,次數多,這個功夫就不得力,

十九,散亂。就是妄念太多,心不能安住。心裡總是想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怎麼也靜不下心來,這是散亂,這種現象很多。

二十,不正知。就是邪見。就是自以為是,以凡夫知見為正知見,他學到的是佛法的知識,不是佛法的智慧。智慧是正知正見,知識不一樣,知識會用錯,知識會被理解錯,這個錯誤的知見你再分享給別人,不但不能利人利己,反而害人害己。所以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自己不知道,就不要愛面子裝知道,自己曲解經論的意思。知道的我們說,不知道的我們不說,等我自己搞明白了再說,這才是做學問的正確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佛說有二十件事,一般人難以做到,你能做到幾個?
吃得香、睡得甜,也是一種福報!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