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消滅五國時,齊國為什麼「見死不救」呢?

秦國消滅五國時,齊國為什麼「見死不救」呢?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變法圖強,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最終由秦始皇嬴政剪滅山東六國,建立了秦朝。

在戰國末期,秦國在消滅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這五個諸侯國的時候,齊國一直沒有派兵救援其他五國,也即抱著一種「坐視不理」的態度。對此,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所以齊國才對其他五國「見死不救」。不過,在筆者看來,齊國這麼做的原因遠不止於此。

秦國消滅五國時,齊國為什麼「見死不救」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首先,《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在戰國中後期,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係。由此,在秦國消滅山東六國的過程中,「遠交近攻」的策略被一直執行,促使秦國得以步步蠶食魏國、韓國、趙國這三晉的土地,乃至於最終剪滅六國,建立秦朝。而在「遠交近攻」之外,魏國、楚國、趙國的所作所為,也是齊國選擇保持中立的重要原因。

秦國消滅五國時,齊國為什麼「見死不救」呢?

在戰國中期,特別是齊閔王在位時,齊國的疆域達到了巔峰,除了山東省一帶,齊國的疆域還擴大到今河北省、河南省、江蘇省、安徽省一帶。對於這一時期的齊國,已經和秦國平起平坐了,甚至齊閔王還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但是,樂毅率領五國大軍討伐齊國,雖然經過田單復國,但是齊國依然因此而元氣大傷。不過,更為關鍵的是,對於魏國、楚國、趙國這三個國家,還在戰國後期蠶食齊國的疆域。比如趙國來說,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趙將趙奢伐齊,攻取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

秦國消滅五國時,齊國為什麼「見死不救」呢?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即便是長平之戰後,趙國依然向齊國進攻,繼續攻佔齊國的疆域。對此,趙國本來是內陸型的諸侯國,但是,通過對齊國疆域的蠶食,趙國在戰國後期都快打到大海邊了。同時,就魏國來說,魏安釐(xī)王在位期間,派兵攻打齊國,拿下了齊國五都之一的平陸。至於強大的楚國,在長平之戰後消滅了齊國旁邊的魯國,還攻佔了齊國在今山東省南部的疆域。由此,到了戰國後期,因為趙國、魏國、楚國這三大強國的蠶食,導致齊國的疆域不斷縮水。

秦國消滅五國時,齊國為什麼「見死不救」呢?

最後,非常明顯的是,在戰國後期,齊國自然對趙國、魏國、楚國等諸侯國十分不滿了。在此基礎上,秦國和趙國展開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自然遭到了後者的拒絕。並且,在秦始皇嬴政消滅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這五國的時候後,齊國也選擇了坐視不理。對於齊國的選擇,誠然不是一種目光長遠的表現,因為唇亡齒寒的厲害關係,在秦國消滅了山東五國後,齊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

但是,從感情上來說,魏國、趙國、楚國對於齊國的兵戎相見,自然也是促使齊國導向秦國的重要原因。換而言之,山東六國因為各自的利益瓜葛,始終無法齊心協力的對抗秦國,這是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的關鍵。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

文/情懷歷史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丕臨終前留下兩員大將,如果不死,司馬懿根本不敢造反!
曹丕逼死的一員大將,如果不死,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

TAG:情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