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數一數水滸中防不勝防的那些「局」

數一數水滸中防不勝防的那些「局」

   我所指的「做局」,就是幾人聯合起來,自編自演騙局蒙外人上套。這種街頭騙術十分古老,具體起於何年難以考證。將矇騙視為智慧而津津樂道的中國人,對做局並不是特別的討厭,甚至還有些佩服,對那些不小心上當受騙的倒是倍加奚落與諷刺,譏笑他們的愚蠢。
  今天的街頭,這樣的「做局」比比皆是。最常見的就是報紙上屢有披露的那類賣假金元寶假古董的騙局。一個人拿一個假的金元保或假古董出來,悄悄地在街頭兜售,當然一般的人不會上當。這時過來一個當「托」的人,假裝不認識,看了看這假貨,以權威的口吻說這是真的,特別想買,一摸口袋,錢帶少了,露出過了這村沒那店的懊悔神態,懇求貨主便宜一點。兩人在討價還價中,吸引旁邊看熱鬧的人上鉤,最後掏錢買了這個假古董。而幾個演戲的人拿錢後立即逃之夭夭,沒準還在嘲笑那人:「又騙了個傻蛋。」
  這種流行於市井社會的「局」,《水滸》里有好些,最著名的就是「智取生辰綱」那一節,注意,作者和許多讀者都認為是「智取」,隱含著對其「做局」藝術的欣賞。  八人集團智取生辰綱前,作者不惜筆墨鋪墊了楊志的清醒與警覺。他清清楚楚知道世上不太平,路上打劫的人太多,便從梁中書那裡申請了對押送隊伍的絕對指揮權;一路督促軍健早起程早注店,盡量不給劫匪下手的機會。
  可儘管他千般防範,不怕賊搶就怕賊惦記,黃泥岡上他終於著了道。黃泥岡上晁蓋、吳用七人和白勝合演的那場戲劇,真的可以入選中國古代十大騙局這樣的排行榜。這個局場面浩大、安排巧妙演出逼真。不但騙了牛皮烘烘的謝都管以及那些偷懶的軍健,且騙過了職業軍官楊志這類高手。
  七個人化裝成販賣棗子的商戶,看到楊志一行前來假裝自己十分害怕劫匪,使楊志等人的警覺放下一分,對其販賣棗子的身份有些相信。當白勝裝成賣水酒的小商販走過岡上時,楊志極力阻擋眾軍健買酒,害怕酒里有蒙汗藥。七個「販棗客」要買酒,白勝還欲擒故縱,表示自己被誣為下蒙汗藥的,傷了自尊。最後好說歹說把酒賣給「販棗客」,一桶喝完,都很正常。劉唐假裝要佔小便宜,——這是小買賣人的通病,符合他這一角色,強行在另外一桶用瓢舀了一瓢酒喝了,被白勝追趕。吳用拿出已經放了蒙汗藥的瓢,準備再佔小便宜,舀了一碗被白勝奪過去,倒回桶里。——蒙汗藥就在眼花繚亂中入了酒桶。「局」這時達到了高潮,楊志的警惕性一點點減少到最低。楊志想道:「俺在遠遠處望這廝們,都買他的酒吃了,那桶里當面也見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們半日,胡亂容他買碗吃罷。」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怪不了楊志。
  這樣的「局」不僅在市井間層出不窮,在《水滸》中的官府里照樣不少。堂堂的殿帥府太尉要陷害林沖,也是做了這樣一個「局」,先讓人化裝成落魄英雄將寶刀賤賣給林沖,再讓人來請林沖,說高太尉要看寶刀。精細不亞於楊志的林沖照樣著了道,被誣為持刀進入軍事重地白虎堂。張團練為了報武松奪回快活林之仇,買通張都監,先給武松小恩小惠,籠絡了武松,並向其委以重任,等武松毫無防備時,將金銀器皿偷偷塞入武松的箱子里,然後誣武松做賊,將其打入死囚牢。
  江湖人士做這種下三爛的「局」,尤可理解,可朝廷命官也用這種下三爛的伎倆,今人也許有些不解。其實這些居廟堂之高的人,品行又比草寇高多少。也許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是「下三爛」的騙局,而是政治智慧呢。
  《水滸》中最常見的局就是孫二娘、李立那些開酒店的,用麻藥將客人迷倒,然後謀財害命。梁山人劫法場、顧大嫂化裝成送飯的婦人前後去營救解珍兄弟和史進,也都是一種「局」。
  楊志、林沖、武松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們行事謹慎,遠非李逵這樣的人能比,但都毫無例外地陷入設好的「局」。他們的聰明為什麼一下子就短路了?是因為那個世道陷阱太多,騙局太多,花樣翻新,以設「局」為業、為榮的人太多,正直的人防不勝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葉之秋讀書 的精彩文章:

老君如果沒有芭蕉扇,能降伏青牛精嗎?

TAG:葉之秋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