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瑞典經濟學家:各國應以開放的心態向中國學習

瑞典經濟學家:各國應以開放的心態向中國學習

瑞典經濟學家:各國應以開放的心態向中國學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18年8月,巴拿馬人道主義合作研修班到貴州考察訪問,學習貴州的扶貧經驗。攝影:楊雲

國際在線專稿:40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經濟市場化發展的大門,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中國開始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卻遭到一些西方國家的誤解。世界著名評論分析網站「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24日刊登了瑞典經濟學家埃里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of)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一些國家拒絕接受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做法是不妥的,各國應以開放的心態向中國學習。以下是原文選編:

自從40年前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一直扮演著「學習者」的角色。如今,在經歷了40年的快速發展後,中國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從「學習者」變成了「經驗分享者」甚至「引領者」。隨著中國在海外投資的增多,它愈發渴望了解其投資對象國。但世界是否準備好向中國學習了呢?

中國的經濟規模曾在公元1600年左右達到頂峰,當時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後開始緩慢下降。182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後,中國在全球GDP中所佔份額急劇下降,到20世紀60年代初已降至5%以下。緊接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幕,經濟奇蹟開始在中國發生。自1978年以來,中國已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其在全球GDP中所佔份額已經達到五分之一,並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上升。

中國是否能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榜樣?支撐中國成功的機制是什麼?為什麼這些機制在其他國家是同樣適用的?

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也是清華大學在北京成立的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英文簡稱ACCEPT)的使命。該研究院致力於總結和傳播中國的發展經驗。本月早些時候,該研究院發布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總結報告》,這份報告包括幾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發現:首先,過去4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新企業的創立而非舊公司的重組推動的。其次,土地使用權轉化過程中產生的租金分配在鼓勵投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金融深化不斷推進,對於刺激創業活動和消費至關重要。第四,擴大開放促使中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最後,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使中國規避了金融危機的風險,減少了經濟增長的波動。

這份報告對1978年以來中國的發展經驗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且提出了一個關於國家與市場相對作用的關鍵問題,即:對於中國的成功,是應歸因於新興私營企業的出現,還是政府的協助呢? ACCEPT的這份報告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報告稱,新興私營企業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但這強大的動力卻是國家為他們創造的。企業家提供資金投資,國家利用市場信號來指導資源的分配。除了鼓勵新企業進入市場,中國政府還調配大量資源進行投資,並且鼓勵各級政府不斷進行嘗試和學習。

然而,分析與解釋推動中國發展的主要因素只是第一步。如果中國要以更好的方式輸出其發展模式,它還需要克服一些其他障礙——首先是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恐慌和不滿。

一些西方國家固執地認為,一個在他們看來「不民主」的國家,是沒有理由取得成功的。但在我看來,這無助於解決問題。我們正走向一場危險的衝突,它不是文明的衝突,而是制度的衝突。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學會適應彼此、相互包容。完全拒絕接受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是沒有道理的,各國應該抱著開放的心態向中國學習,因為中國和西方之間分歧的加深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謝詩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韓國首爾市市長朴元淳表示將和北京市加深更多領域合作
「中文是今天的語言」——西班牙的中文熱側記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