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百姓如何渴望清官…

古代百姓如何渴望清官…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配圖 九品芝麻官

編譯自《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老王:本文為小說,寫出了大家對清官的期盼。

01

北宋神宗年間,浙江寧波人陸雲忠官居上柱國左班丞相。

年已七十仍為朝廷倚重。

妻趙氏為一品誥命夫人,生下一子二女,長女嫁給開國功臣高懷德之後、潼關東平王高勇,世襲封王。

次女被選入宮為正宮娘娘。

十六歲的公子陸鳳陽還是個光棍,原因是他們家太顯貴,暫時未找到門當戶對的。

陸公子從小就愛習武,加上名師指教,小小年紀便武藝出眾,專愛收拾強橫,母親怕他惹出大禍,便想交給他父親管教。

一天,母親把陸鳳陽叫到身邊說,兒啊,你父親回朝已經十多年了,難道你不挂念他年紀大了?

你整天在家招災惹禍,得罪了不少人,娘擔心你遭報復,不如還朝省親,去侍奉你老爸,也跟你老爸學點輔國臨民的本事,將來好報效國家,娘看今天就是個黃道吉日,你就即日啟程如何?

陸鳳陽大喜道,兒子早有此意,只是考慮到母親無人侍奉,母親既有此意,孩兒自當遵命。

陸鳳陽當即吩咐家人小心服侍太老夫人,帶上家丁二十人,辭別母親,上馬赴京。

大約三十天後,陸鳳陽一行來到潼關,見了姐夫和姐姐,姐夫見他烏雲蓋額,氣色朦朦,不利遠出,不然很可能災凶不免,勸他呆上百日再去京城,陸鳳陽聽完大笑,你那是封建迷信,我才不信呢!

姐姐也勸他說,賢弟你為人性烈心粗,你姐夫雖為武職,但曾得高人秘訣,善於相面,之前屢有應驗,你就聽你姐夫的,在這裡住上百日再走。

陸鳳陽赴京心切,加上為人倔強,怎麼勸也勸不住,在潼關住了幾天就走了。

02

又是一路夜宿曉行,幾十天後到達汴梁。

剛進汴梁城,陸鳳陽就見三五成群的百姓在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某某某「目無王法」,他停下來問一位老人怎麼回事,老人說看來客官不是本地人,到此是來求名還是經商?

陸鳳陽說都不是,他是來探親的,老人說既然如此,跟你說說也無妨。

老人說你知道右班丞相龐思忠嗎,他有個公子名叫龐雲彪。

乃西宮國舅,時常仗勢欺人,危害百姓,此地有個秀才叫王昭,妻子早逝,只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玉蘭,貌美如花,在門口買針線時被龐公子看見,那小子頓起淫心,強迫她做十六房小妾,王秀才不肯,龐公子就帶來十多個家奴,把他女兒搶走,還打傷了王秀才,你說還有沒有王法?

陸鳳陽大怒,問明去路,上馬加鞭就追,沒多久就追上了,大喊「龐國舅請留步」。

喊罷翻身下馬,龐雲彪剛回頭,就馬失前蹄摔下馬來,頓時大怒,你是何人,竟敢對龐爺我大呼小叫,可惡至極!

陸鳳陽朝他拱拱手,你身為皇親國戚、公侯之子,理應遵紀守法,為何仗勢欺壓百姓,強搶民女?

難道不怕朝廷責怪令尊大人治家不嚴之罪嗎?

龐雲彪破口大罵,哪裡冒出來的野種,王昭是你爹還是你爺?

竟敢衝撞老子,活得不耐煩了吧!

陸鳳陽說我與王昭非親非故,路見不平而已,你若識時務,就放了那女子,不然後果自負!

龐雲彪厲聲說王昭欠我三百兩金子,自願把女兒送給我做妾,你這個不知死活的狗子竟敢來管閑事,看來不要你狗命,不知國舅爺手段,說著朝陸鳳陽撲過去,陸鳳陽身子一低,雙手一托,龐雲彪跌出一丈多遠,腦袋正好撞在一塊大石頭上,腦漿迸出而死。

03

龐府一眾家丁見主子頃刻之間死於非命,大呼小叫圍上來,要抓陸鳳陽回府,卻被陸鳳陽打得紛紛倒地,跌得頭破血流,陸府家人見公子動手,也來助陣,龐府家人自知不是對手,只敢大喝,你們是什麼人,竟敢打死我家三國舅?

敢報上狗名嗎?

陸鳳陽心想,此事若不說明,恐怕會連累這裡的百姓,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豈能連累無辜之人?

於是大聲說道,爾等奴才聽仔細了,我不是別人,乃當朝首相陸大人公子陸鳳陽,正宮娘娘國舅爺是也,說罷與家丁們催馬飛奔而去。

龐府家人哪裡敢追,一半守著主子屍首,一半回府報信去了,王秀才也急忙帶著女兒回家去了。

龐府家丁飛奔回到相府,還沒進門就開始叫喊,老太師不好了,三國舅爺被陸丞相之子陸鳳陽打死了,龐思忠聞言,大叫一聲,昏迷倒地。

這奸相生有三子,長子龐雲雄,次子龐雲勇,被打死的是三子龐雲彪,老大老二一文一武,老大是個翰林,老二官拜殿前指揮,聞聽噩耗,雙雙奔出搶救父親。

龐相醒後大罵,陸雲忠你這個混蛋,竟然縱子行兇,打死我兒,我姓龐的絕不甘休!

一面令家丁去抬回三公子屍首,一面命家丁備轎,當即前往陸府討說法。

再說陸鳳陽,父親見到他自然非常高興,可是沒多久,陸丞相就發現兒子臉上似有怒色,而且好像還有心事,問他為何怒容滿面,是不是路上與人生事?

陸鳳陽不敢說實話,故作輕鬆地說什麼事也沒有,二十多名家丁叩見時,陸丞相再次盤問,家丁們也是一概否認,異口同聲地說什麼事也沒有,陸丞相依然疑惑不定,心想暫時不管他,待晚上好好問個明白。

04

陸丞相剛打發兒子去休息,候堂官就來報告說龐太師來拜,陸丞相脫口而出,我與這個老奸臣雖為一殿之臣,但素來並無瓜葛,如今他突然來拜,肯定沒好事,說罷立即吩咐樂隊奏樂,大開中門迎接。

兩位丞相衣冠相見,陸家家人獻茶,龐丞相滿臉怒容地說,別說是茶,龍肝鳳膽也吃不下去,陸丞相聞言一驚,心想果然木有好事,開口問道,老太師大駕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龐丞相說,在下哪敢輕易驚動老太師,只因犬子在街上不下馬迴避,就被令公子動手打死,在下特來請教老太師如何公斷!

好不容易將龐太師打發走,陸丞相來到書房,大喝一聲,一巴掌打在兒子臉上,你這個畜生,瞧你乾的好事,你一進門,老子就發現你神色不對,你卻將我隱瞞,如打死其他人,問題還不大,知不知道你打死的是西宮愛弟?即便將你千刀萬剮,為父也逃不了治家不嚴之罪,沒想到老夫年至古稀,位極人臣,竟然遭此飛來橫禍,你給老子老實交代,到底如何將他打死的?

經過了解,陸丞相方知兒子是為救民女,失手將龐家老三打死,但依然怒氣沖沖,大膽畜生,王秀才是你爹還是你爺,值得你為他出頭?這奸臣愛子如命,宮裡又有女兒做後盾,豈肯善罷甘休?

為父也不跟你啰嗦,明天押你上朝,但憑聖上公斷!

眾幕僚聞言,一齊在陸丞相面前跪下,太師千萬不能將國舅押捆上朝啊,即使聖上欲開恩,怎奈滿朝大奸權臣,多半都是龐太師的黨羽,假如有意為難,難免忠良一脈不留,太師不如把公子放走,明日上朝,彈劾奸臣縱子不法,強搶民女…

陸丞相打斷幕僚們的話,諸位請起,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夫身為宰輔,又是三朝元老,還是託孤大臣,豈能因私而置法律於不顧,帶頭壞了玉章?各位所言斷斷不可!明天且將兒子押上朝廷,任憑聖上發落,老夫就是死,也不能破壞君法規條,假如我兒能逃過一劫,還望眾位扶持,老夫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05

次日一早,陸丞相就押了兒子上朝,眾文武已知其事,個個心驚膽戰。

天子登鑾,文武大臣進見,各官無事,只龐太師啟奏要替兒子伸冤一折,天子閱後一驚,心想兩位都是皇親國戚,叫朕如何處分?陸鳳陽那小子如此強狠,若不追究,龐思忠豈能罷休?

想到這裡,神宗說道,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且將陸鳳陽押出西郊處斬。

話音剛落,只見班中閃出兩位三朝元老重臣,齊呼刀下留人!

其中一位是司馬光,官居太傅,另一位是韓琦,官居樞密使,兩人齊奏:

陸太師一生剛正,忠君愛民,位居宰輔,世沐皇恩,皇家內戚,單生一子。只求聖上諒情,體念忠良一脈。況今清濁未分,猶恐內有委曲,即誤屈殺忠良少子矣。伏望聖上准臣所奏,發交臣下審詢明白,方可定案。

兩位重量級人物保奏,龐太師儘管怒氣沖沖,卻不敢言,天子說兩位愛卿言之有理,那就發送開封府尹審理,限其三天定案,不許徇私枉法,有意包庇。

退朝後,群臣散去,陸鳳陽被押送開封府候審。

06

開封府尹姓包名貴,字廷昭,廬州人,二甲進士出身,包拯之子(一說繼子)。

從接到聖旨的那一刻起,包府尹就感到這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但當陸公子被押到後,他還是立即把他引至後堂,請他下坐,陸公子卻說他是犯人,哪裡敢坐,包爺冷笑道,國舅爺既是公侯之子,又是皇親國戚,下官豈敢怠慢,你還是坐下吧,陸公子說聲斗膽,這才坐下。

陸公子坐下後,包爺才進入正題,開口問道,你家與龐家都是皇親,為何龐公子未下馬迴避,國舅就把他毆打致死?

下官不知詳情,還請國舅告知。

陸公子說,什麼下馬迴避,完全是龐太師捏造,事實是龐雲彪強搶民女,陸某勸他收手,他不但不收手,還惡語謾罵,並欲置陸某於死地,陸某自衛時出手略重,至其頭撞石塊而死,龐太師上本捏造下馬迴避情節,實乃誣告,還望老爺查明真相,秉公明斷。

包爺嘆口氣說,那龐雲彪平時作惡多端,擾害百姓,本府多次想拿他問罪,怎奈官卑職小,即使把他抓了,也難以懲處,沒想到今日又犯強搶民女之罪,撞死巨石之下,也算是天眼昭昭,應得的報應,京城從此少了一隻猛虎惡狼,陸公子放心,下官即使不要頭上這頂烏紗,也要秉公而斷,絕不徇私,有屈忠良之子。

包爺說完,當即手書一紙拜會帖與龐太師,要龐雲彪三五個隨從到案對質。

07

沒想到,當家丁拿著拜會帖領命而去,對龐太師道明來意,卻被對方臭罵一頓:「你們這些不懂規矩的東西,豈不知宰相家人知府職,你家老爺有什麼資格審我家僕人?簡直是白日做夢!回去告訴你家老爺,叫他別管我兒是否有理,只管將陸鳳陽那狗子行兇打死我兒定罪復旨,倘若聖上怪罪,自有老夫擔當,結案之後你家老爺自有好處,否則別說烏紗不保,恐怕小命也難保!」

包爺家丁挨了辱罵,卻不敢還嘴,帶怒而回,一一告知包爺,包爺怒目圓睜:「老奸賊縱子行兇,還口出狂言,將我恐嚇,我豈是嚇大的!其他官員怕你,我姓包的可不怕,想要本官包庇你這奸賊狗子,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

包府尹說罷,立即命人去帶王秀才來對供,差役領命而去,不久將王秀才帶到外堂。

陸公子也要出來,卻被包府尹攔住:「國舅請回書房,你不用對供,此事在下已明白七八分,在下之所以把王秀才叫來,只是想證實確有其事,好照供上本。」

陸公子點頭稱謝,退回書房。

包府尹隨後升堂,令王秀才照實說來,王秀才將那天發生之事,原原本本講了一遍,包爺聽了點點頭,又問王秀才是不是本省人氏,住宅是自置的還是租的,王秀才回答說他原籍湖北襄陽,但居汴京已經三代,他除了讀書沒有別的本事,因此家中窮困,借住在昔日一同學家中。

包爺長嘆一聲,貧寒秀才夠可憐的了,沒想到還受此欺凌,如今你也不要在汴京逗留了,本府贈你白金五十兩,你和女兒回襄陽老家去吧,免受龐賊暗害,千萬不要耽誤,馬上就走,不然就難以走脫了。

王秀才連連稱謝,受了五十兩白金,回去後立即帶女兒回老家去了。

08

王秀才走後,包爺接到西宮娘娘(也就是龐太師之女)懿旨,要他將陸國舅屈打成招,只要他承認打死其愛弟,不許提什麼王秀才女兒等情節,破案之後,她自然會讓他飛黃騰達,一輩子高官厚祿,若不遵旨,叫他死無葬身之地!

包爺看罷龐娘娘懿旨,雖然內心極其憤怒,表面上卻不動聲色,打發內監回去復命。

沒多久,正宮娘娘(也就是陸丞相之女)的懿旨也到了,要他秉公辦理,不得難為陸國舅。

包爺看罷,對傳懿旨的陳公公說,下官自會公斷,不需國母掛懷。

陳公公離開後,包爺陷入沉思,想來如今滿朝奸佞,自己又官卑職小,皇上把如此重案交給我,這不是讓我為難嗎?

那陸太師三朝元老,為人正派,剛直不阿,滿門忠良,我豈能害他絕後?

倘若公審,據實上復聖上,不但扳不倒龐太師那奸賊,還會反受其害,若不據實上復,將陸公子屈打成招,我於心何忍?又有何面目見先祖於地下?

看來只有如此如此,才不會給先祖丟臉。

次日一早,包爺即吩咐夫人李氏收拾行李,馬上回歸江南,夫人嚇了一跳,驚問何故,包爺說下官接了個棘手的重案,事關正宮、西宮兩國舅,弄不好性命難保,所以特叫你與兒女三人回歸老家,隱姓埋名,為咱包家留個後。

得知內情,夫人哭著對他說,老爺為官十多年,難道還不知進退?如今奸佞滿朝,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如昧一回良心,安穩做官,管他什麼陸國舅冤不冤。

包爺生氣地說,你一個女流之輩,怎曉得忠義留千古?我若害了忠良之子,豈不是壞了我包家先祖英名?說罷把五歲兒子和三歲女兒抱在懷裡,親了又親,又吩咐夫人,你回江南後千萬不要回老家廬州,且往揚州入籍,更不要說我是你丈夫,切記,切記!

09

夫人淚如雨下:「聽老爺的意思,想必打算以死盡忠報國,可是咱們的孩子這麼小,今後怎麼辦?」

包爺說一入官場便身不由己,連這副微軀都不是自己的,我存有俸資六百兩,你帶走三百兩,回去做點小本生意,與兒女度日,其餘三百兩,我要送給陸國舅逃難,你趕緊收拾收拾,即日啟程,不得有誤!

夫人見他心意已決,再說也無用,便含淚收拾行李,帶上家人、使女,與丈夫灑淚而別。

當天晚上,包爺在後堂安排晚膳,請陸公子同用,席間陸公子問他這兩天為何不開堂審問,包爺說此事不用審了,然後與陸公子說了一些閑話。

用罷晚膳,包爺才對陸公子說,國舅爺,下官主意已定,請您務必照辦,我有白金三百兩,請國舅收下,待到四更一過,城門一開,您就趕快逃走!

陸公子大吃一驚,老爺想幹什麼?陸某斷難從命,我一人犯罪一人當,老爺若把我放走,聖上責怪,奸相豈肯善罷甘休,恩官一命休矣,我若逃走,不但會連累你,還會連累家父,斷斷不可,斷斷不可!

包爺說,陸公子請放心,下官已將龐賊惡行疏成奏本,皇上英明,只會恨奸賊縱子害民,必然不會追究你逃走之事,令尊大人也就沒事了,若你不聽我言,你父子二人都會被奸賊所害,若你家絕後,豈不是你的大不孝嗎!

陸公子見包爺心意已決,含淚問他「令公子有幾人」,包爺叫他不必擔心,家眷已打發回江南,再無顧慮,陸公子淚如雨下,「包爺大恩大德,容當後報,請受陸某一拜」,說罷磕頭下跪,包爺連忙扶起。

陸公子含淚說道,今日蒙恩官放我逃生,將來若有報仇之日,陸某定要訪著令公子,結為生死手足之交,絕不會忘恩負義,包爺說國舅若有此舉,下官就可含笑九泉了。

不知不覺到了四更,包爺催陸公子改裝出城,陸公子又磕了一個頭,含淚而別。

陸公子逃走後,一位老家人跪著勸包爺,老爺仗義放走陸國舅,明日如何向聖上交代?龐丞相怎肯罷休?老奴拙見,老爺乾脆也棄官逃走,從此隱姓埋名,方能保全性命。

包爺說,你所言極是,可是那樣的話,本官就是不忠,豈不壞了我包家世代英名?何況只有本官死了,才不會連累同宗親屬,我死後,你收拾剩餘家資,回老家去吧,老僕含淚點頭。

不覺到了次日,也就是三天期限的最後一天,包爺於三更時分換了朝服,凈手焚香,將奏本放在桌上,吞金而亡…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愛因斯坦厲害到什麼程度?他是唯一開了上帝視角的人
26張會顛覆你的震撼圖片!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