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上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上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距離,不在年齡,不在財富,不在種族,而在思維。最難填的不是欲壑,而是思維鴻溝。就像夏蟲與冰,相隔了一整個人生。——夏蟲語冰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上

《道德經》第一章

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非fēi常cháng名míng。

無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萬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無wú欲yù,以yǐ觀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觀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兩liǎng者zhě,同tong出chū而ér異yì名míng,同tong謂wèi之zhī玄xuán。

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眾zhòng妙miào之zhī門mén。

道德經我們都知道是一部非常有名的書,流傳千古,大家都說好。但你要具體說說它好在哪裡,很多人就茫然了,因為它講的東西,實在是太深奧,太玄妙了,實在不好說。

而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章中,卻又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就是說,老子認為自己講的東西非常簡單,很好懂,很實用。這矛盾嗎?

其實並不矛盾。關鍵是,你得掌握道家的思維法。

我們講,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思維的差別。貧富不是距離,年齡也不是問題。但如果三觀不同,那就湊和不到一塊兒去了,互相之間會有一個巨大的鴻溝難以逾越。我們說的「代溝」,其實就是思維鴻溝的一種。

但是可以這麼說,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道德經,掌握了道家思維法,那麼從古至今,從上到下,沒有你跨不過去的思維鴻溝。因為它超越了現「有」,觸及到了恆「無」的領域,無生萬有,得母知子,故而無思之思,是謂神思。

所以道德經,為什麼能流傳兩千多年而不衰?因為它從來都沒有過時。莊子為什麼能講出「夏蟲不可語冰」這樣極驕傲、極傷人的話?因為他有「道」作為依託。這就是中國古人,我們的先祖所追求的極致之道,這就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的底蘊擔當。它的高度,站在上面,一覽眾山小,一目了然,一片坦途,又哪裡來的鴻溝呢?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上

好,言歸正傳。那我們現在要講的是,道德經第一章。這個第一章,很重要,我個人甚至把它當作學習道德經的總綱。掌握了這一章,才算是勉強推開了那一扇「眾妙之門」,推開了一條縫。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假如有這麼一個東西,它叫做道,我們現在要來討論討論它,來論論道。那我們是不是要對它進行描述,轉化成我們自己的語言講出來呢?就像我現在,在用我自己的語言,講道德經這本書一樣。

那麼道這個東西,再經過語言一加工,現在就有了兩個東西。一個是原本的那個道,你不管怎麼說它,怎麼用語言描述它,它始終是它,沒有變的,也就是那個「常道」。而還有一個,是通過語言所呈現出來的那個東西。

這個東西,它是什麼呢?它是道嗎?我們是在論道,但我們論出來的東西,它是道嗎?並不是。因為原本的那個道正在被我們論著呢,它就好好的,呆在那裡沒動,所以我們論出來的,是另外一個東西,也就是那個「非常道」。

為什麼講「非常道」呢?常道不易不變,但這個非常道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今天我們在這裡論道論出來的是這麼個東西,明天換一群人來,論出來的又是另外一個東西,它是沒有固定相的,隨時隨地都在變。

所以佛家就有一個說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與「道可道,非常道」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講的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上

語言,是一種媒介,我們運用語言去論道,可以論出一個非常道。那麼光線,也同樣是一種媒介,我們運用光線去觀物,也可以,觀照出一個非常相。

換句話說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眼睛裡觀察到的萬物之相,並非萬物本身的,自有的那個真相。因為換一種光線,呈現的相也就不一樣了,你說這些不一樣的相,哪個才是真相呢?都不是。真相,與光線無關;常道,與語言無關。

所以後一句,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就很容易理解了。我手裡一個杯子,你可以叫它杯子,也可以叫它盆兒,隨便你怎麼叫都行,因為不管你叫什麼,它始終都是它,不變的。變的只是名,只是相,只是名相而已。

所以知者不言(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因為他是知者,所以他知道,言出來的,都不是真相;所以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已經知道語言並非真相了,還要用非真相的東西去教人嗎?還要讓人把非真相的語言當成是標準嗎?這樣可就著了相了。

所以希言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是絕的意思,沒有。自然,是自然而然,本質的呈現,如同天地。天地它就不說話,它是無言的,不通過語言去表達的,一切都是最質樸、最本真的呈現。

所以為什麼當我們遠離了人群,遠離了人言,去大自然中呆著的時候,會感到很舒服,很放鬆呢?因為人與人相處,是人心隔肚皮,你往往很難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得不到他的真心相待。但是當人與自然相處的時候,是沒有隔閡的,沒有語言的隔閡,沒有虛情假意的隔閡,在這裡,你得到的全是真誠,無言的真誠,所以很輕鬆很自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的大美,是不需要再用語言這個媒介去加工,去修飾,去傳遞的。所以在這裡,大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此時無聲勝有聲」了吧,為什麼會「大音希聲」(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因為它繞過了語言的媒介傳遞,而能直擊心靈,這才足夠震撼。

為什麼我說道德經第一章是總綱呢,你看才講了前面兩句,就能串起來這麼多東西,所以這一章很重要,它是精華。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上

那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體現了道家一個什麼思維呢?尋真思維。就是你要能分清什麼是表象,什麼是本質,要能抓住那個不變的本質,而不被它千變萬化的表象所迷惑。

所以我們留意一下,古往今來,但凡敢說自己是學道的,敢以道家中人自處的,他看人一定很厲害。比如范蠡,就是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最後與西施五湖泛舟的那個,他還有一個名號是商聖,做生意很厲害,看人更厲害。

在亂世之中,他為什麼能夠有一個好的結局,全身而退,正是因為他早就看穿了越王這個人,知道他只可以同患難而不能共富貴,所以輔佐他打敗吳國了,就趕緊撒了,免去了殺身之禍。那還有一個鬼谷子就更不用說了,估計沒有人能在他面前耍得了花招,他一眼就看穿你了。

這就是道家的厲害之處,因為有最根本的尋真思維,而能夠做到,不被外在的裝飾打扮所迷惑,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也不會被花言巧語所迷惑,而是直接看穿他的本質,看到他最真實的一面。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住這個尋真思維,對我們學習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學道德經,是為了記住這八十一章內容嗎?並不是,而是為了得到其中精髓的東西,這才是真傳。就好像學太極拳,陳式、楊式、孫式、吳式,套路太多了。掌握多少套路重要嗎?重要的是功夫有沒有上身,這才是真東西。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交流請點擊擴展鏈接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