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絕情?其實他們只是在修真

道家絕情?其實他們只是在修真

前幾日在交流群與道友聊天,談到「天地不仁」這個話題上來。有人表示天道無親無情,視萬物如草芥,我們難道也要學它這樣拋棄情感,變成機器一樣么?那活著又還有什麼樂趣,沒有了情感,人與機器又有什麼區別呢?

道家絕情?其實他們只是在修真

這個問題,被問到的次數非常之多。在往常,我也不過輕輕解釋一下,無親是指無偏私,不仁是指不偏愛,揭過就好。但這次聊的相對深入一些,主要圍繞的不是「道」,而是「情」。

人有情,這毫無疑問,人有喜怒哀樂,悲傷愁苦,有愛憎,有怨恨。但是道也同樣有情,只不過道之情和人之情,有區別——人之情為虛,道之情為實。

人之情,是情緒,是情感,它油然而生,又不知其所終。我是這麼認為的:無論情緒還是情感,它都是真實之外的多餘。是的,在我看來,人之情來源於真實,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擾真實,因為它本身並不是真實。

兩個人互相打了對方一巴掌,假如是兩個機器人,那麼此事實的發生不會造就任何多餘的東西。但是兩個活生生的人不一樣,他們會有情緒暗生,或怨恨,或憤怒。這怨恨和憤怒,就是真實之外多餘產生的東西。

如同發聲,聲相和會產生音,那麼這個音,就是聲之外的多餘;如同形影,人之形以光照,會有陰影產生,這個影,就是形之外的多餘。而這個多餘,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對真實的把握。

道家絕情?其實他們只是在修真

老子說「餘食贅行」,吃多餘的東西,干多餘的事,往往容易招致失敗,因為他們舍了本,而去追逐末。面對一件事,一個人,如果你過於看重它帶給你的感覺,那麼當然就容易被它的表象所欺騙。重感情的人,感性的人,為什麼容易上當受騙,因為他們看重的不是真實。

人可以享受情感,但是不能耽於情感,放縱於情感。為情所困的人,很可憐;被情感蒙蔽雙眼的人,很昧暗。他們沉迷於自己營造的虛幻世界不能自拔,與看不見的敵人搏鬥,與自己的影子競走,耗力很多,而取勝很難。

想要破出,只有返本歸根,去尋找那個真情。真情,真實情況,它無關於情感,不會因為你高興就存在,也不會因為你悲傷就消失。認知這個真情,接受這個真情,你就會擁有一雙求真的眼睛,而不會再為情所困。

《莊子·大宗師》講:「夫道,有情有信」《道德經》講:「其中有情,其情甚真。」這個情,是情況的情,情狀的情,陳情的情。有個東西在那,看不見,摸不著,但大家都感受得到。於是相互傳說,那裡有情況。什麼情況?來說明一下情狀,這就叫陳情,陳道之情。

情者,實也。道之所以有情可陳,在於道有實情。此情無關於彼情,你所感受到的,也不是情緒、感情,而是情狀。

至於信,是規律性的呈現,而規律性本身就代表著真實。假如有個地方,每晚九點準時起風,你會不會想,是有個什麼東西在那操控?因為我們默認的「無」的狀態,是無序無明的,只要有規律呈現,也就意味著有實存在。所以為何說實情、信實,有實,就可以被感應為有情,就可以呈現出有信。

道家絕情?其實他們只是在修真

修道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這個真情、這個實情,自然就會對那些虛妄之人情,看得清淡些。因為得到了真實,就能清楚引發現象的原因,就能知道因緣造成的結果,就能了解萬事萬物的由來和走向,又怎麼會去執著於不可能的可能,強求於得不到的得到,因生滅變化而起情緒,因莫名其妙而起煩惱呢?

人與人相處,是人心隔肚皮,你往往很難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得不到他的真心相待。但是當人與自然相處的時候,是沒有隔閡的,沒有語言的隔閡,沒有虛情假意的隔閡,在這裡,你得到的全是真誠,無言的真誠,所以很輕鬆很自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其實在這信實之中,有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的大美,是不需要再用語言這個媒介去加工,去修飾,去傳遞的。媒介,同時也是隔閡,繞過了語言的媒介傳遞,而能直擊心靈,這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大音希聲」。

所以道家中人,首先就要有一個尋真思維。我們留意一下,古往今來,但凡說自己是學道的,以道家中人自處的,他看人一定很厲害。比如范蠡,比如張良,比如鬼谷子,估計很難有人能在他們面前耍得了花招。

這就是道家的高明之處。因為有最根本的尋真思維 ,而能夠不被外在的裝飾打扮所迷惑,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不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直接觀察到真實,體會到真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交流請點擊擴展鏈接前往同名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上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