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王 默

王默,中書協會員,勉縣電化教育中心主任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喪亂得示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

王羲之《喪亂帖》

我們通常所稱的《喪亂帖》不包含《二謝帖》和《得示帖》,但也因這三帖同摹於一本而統稱三帖為《喪亂三帖》,如祝敏申主編《大學書法》和北京古迹出版社編《王羲之行書草書彙編》。不過我們還是採用前種稱法比較合適,因為後面兩帖無論從內容還是從風格上,都是有些區別的,並且也已經被人們習慣分開。在書體上,《大學書法》也把《喪亂帖》歸入行書之中,但大多數人還是把它歸入草書一類。此帖從內容上可知為王羲之五十歲左右所書,對壽終五十八歲的他來說,應該是其如意之作。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王羲之《喪亂帖》行草,摹本,白麻紙。縱28.7厘米。8行,62字。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一、在用筆上,不宜用禿筆。看帖中常用濃筆,如第一行和其它行中的「離、痛、肝」等字。但更多的則是細勁的線條,如「追、絕、奈何」等字,禿筆根本無法寫出,所以必須用「健、尖」的毛筆臨習。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二、在書法結體上,此帖行、草結合。前幾行是字字獨立的行書,越寫越草草率意,特別是常寫易認的「奈何、不知、頓首」等,更是草情畢具。並且在字的形體擺布上,各字基本都是頭向左傾斜,這與其它帖如《得示帖》的頭向右傾斜有明顯不同,也因此,使得每行字均有上部向左、下部向右傾斜的現象。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三、在布白氣韻上,此帖給人較「亂」的總體印象。大小、粗細、曲直、濃淡、靜動、快慢的變化非常頻繁。但卻又「亂」而有「矩」,如果套用「形散而神不散」的常語,那麼此帖也可稱作「形亂而神不亂」。第一,帖中共八行六十二字,前七行長短基本相同,上下無犬錯之感。行與行之間距,據日本的谷村熹齋先生研究為2厘米的間隔,顯然這是有規矩可循,這與當代一些信筆之作的「亂」是不同的。第二,此帖大小錯亂,濃淡相間,曲直搭配,靜動結合,無一不是自然的,諧調的,更重要的是上下呼應,一氣貫通,使整個作品無拼湊之感,因而此作「似亂而實不亂」。

在王羲之草書諸帖中,《喪亂帖》和《哀禍帖》(也稱《頻有哀禍帖》)可稱是一對姊妹帖。在內容上,前者是「先墓再離荼毒」的「痛貫心肝」;後者是「頻有哀禍」的「悲摧切割」。可以說,這兩件作品都是作為書法家主體的王羲之「悲痛」心靈的真實抒寫。在風格上,二者更具有相似點:既不同於隸書味濃厚的《姨母帖》,也不同於章草一路的《十七帖》,更不同於純正的楷體行書的《蘭亭序》;二帖所呈現的是信手拈出,信筆寫就,情有所摯,意有所真,如同顏真卿的《祭姪文稿》一樣,把「悲痛」的心情融入到自己的筆端,注入在線條的世界。因此,我們在臨習《喪亂帖》時,必須細細揣摩、體驗、感悟作者那些「悲痛」「奈何奈何」的情緒,會更有助於臨習的提高。

臨習《喪亂帖》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王默臨王羲之奉告鯉魚二帖

附加譯文:

《喪亂帖》面目近於《頻有哀禍帖》,然轉折更為圓活流縱,字側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間而出,至紙末行筆更為快疾。可以想見作者當時啜泣難止、極度悲痛之情狀。

釋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

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頓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篆書篆刻創作中的古文字使用
國畫中常見的六種寫意用線法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