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王沂孫最經典的一首詞,微妙的筆意,質樸中見功底

王沂孫最經典的一首詞,微妙的筆意,質樸中見功底

歲月靜好,卻像潺潺溪水,川流不息;美好記憶,彷彿天邊流雲,轉瞬即逝。繁花禁不起秋雨的摧殘,人生扛不住滄桑的沉澱。宋代一位詞人感嘆時光穿梭,於是便望月興嘆。

眉嫵·新月宋代:王沂孫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凄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

起首三句,以「漸」字領起,寫新月初上之景新月剛出,細微如痕,初現天際,漸漸升起,懸掛在楊柳枝頭,淡雅的清光穿過花叢,映照大地,劃破了夜幕剛落的宇空。

雖然此時新月如鉤,尚未團圓,而少女們卻開始拜月了。牛希濟曾寫過「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圓意」,這裡是反其意而用之。古代少女在七月七日有拜月乞巧的風俗,現在剛到七月初,她們便覺得月亮已經有了團圓的意思,於是迫不及待地拜月了。

她們那樣天真和虔誠,生怕別人見到。可是偏也不巧,「相逢誰在香徑?」在那花叢深處,幽香沁人的園中小路上,竟意外地與人相逢。詩人雖含而不露,未作交代,但讀者自然明白,那一定是另一位少女搶先來拜月乞巧了。筆意微妙,蘊藉含蓄。

接下去,收攏筆墨,再寫新月。「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第一句說新月細長而彎曲,好像是沒有畫好的美人的蛾眉。然後詩人猜想,新月不圓,大概是月中仙子嫦娥在表示她的離恨別愁吧。

「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詩人在經過一番遐想之後,又轉向對新月的賞愛,以滿含清思之筆寫出無限的幽意。詩人把一鉤新月想像為銀鉤,鉤掛著精美的窗帘,它那清幽的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涼意。

接下來筆下暗轉,至換頭一句,另起新意,詞境由清幽轉而為蒼涼。「千古盈虧休問,嘆謾磨玉斧,難補金鏡。」千古盈虧四字,一語括盡月亮亘古以來,盈虧往複的運動和變化,造語奇警,筆力遒勁。詩人又突然用休問二字煞住,便有氣結難言之感。

月亮的圓缺變化,是平常的自然現象,但多情的詩人卻常由此想及人生的悲歡離合。王沂孫想的是山河破碎,國土殘缺。故遙望缺月,既不象那些少女為搶先拜月乞巧,便有團圓意,也不會象蘇軾那樣曠達。

從詞義來看,金鏡暗喻國土完整。由月缺而想到國破,由金鏡難補而寫出山河難復,筆意沉重,凄愴幽咽,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

「太液池猶在,凄涼處、何人重賦清景。」 詩人哀愁無限,難以盡訴。他在幾欲絕望之中,卻仍然希望著:「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這兩句是盼望殘破的國家能像缺月重圓一樣,恢復完整。

詩人也意識到希望渺茫,故而用了試待二字。可是他只能是空談恢復,虛擲歲月,心頭又蒙上了一層陰影。於是以「看雲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 結束全詞。作者不僅具有微妙的筆意,質樸中見功底,而且思考深遠,失望之中包含著渴望,心境如此悲涼凄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跌宕起伏,豪邁奔放
十首描寫滄海的古詩詞,洞悉歲月的滄海,看淡凡塵的榮華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