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雲山漢墓出土一種「怪」兵器,專家說:因這個原因它後來絕跡了

大雲山漢墓出土一種「怪」兵器,專家說:因這個原因它後來絕跡了

在冷兵器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戰爭形式的多樣化,兵器也逐漸變得多樣化,以適應不同戰場上的需求。所以,既有新式武器「輪番上場」,也有老式武器「黯然謝幕」,而新舊交替的背後,自然也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係。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比如,在秦漢時期就有一種兵器,它十分的盛行,最後竟突然「消失」了,直到專家在古墓中發現了它,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這件兵器到底是什麼樣兒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2009年,江蘇省盱眙(xū yí)縣破獲了一起盜墓案,之後,考古專家們又順藤摸瓜,在該縣雲山村的一處水塘內,發現了一座古墓,即現在的大雲山漢墓。經過數月的辛苦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金銀玉器,以及完整的金縷玉衣,並根據出土的印章,專家們又推測出墓主人為西漢江都王劉非,即漢景帝之子。除此之外,專家們還發現一件讓人驚奇的「怪」武器,也就是小編今天要說的「主角」。

當時,考古專家們正在清理墓室,發現在一處迴廊上,竟然有陪葬的馬車,雖然看起來全都已經腐爛了,但是依稀可見車內有一些東西,驚喜之餘,便開始著手清理。而當專家們清理了爛泥和腐物之後,發現這裡面竟然是一些兵器,有長矛,銅戈和玉戈等等。但其中還有幾件武器,看起來十分的特別,似劍非劍,似矛非矛,專家們未曾見過,所以一時也叫不上名字。接下來,這幾件奇怪的兵器,就被專家們帶了回去,並做了一番仔細的研究,其中的秘密很快就被發現了。

原來這兵器竟然叫「鈹」,一種興盛於秦漢時期的兵器,以往只見史書記載,而鮮有實物,因為在漢朝中後期,這種武器就突然消失了,而其中的原因,專家們當時也很難說明白,因為沒有實物做研究。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次能意外發現它,確實是一件,讓人感到驚喜和意外的事兒。

「鈹」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鈹,大針也」,由此可見,這是一種用於刺殺的兵器,它的長度在30厘米左右,刃似劍,帶橫擋,後有握把。它的使用方式有兩種,近距離格殺;更重要的是,將其插到木棒或者竹竿上,進行遠距離格鬥。於是,專家們也就特意嘗試了一下,然後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討論,最終發現了它被「淘汰」的原因。

首先:它很輕,沒什麼分量,與同時期出土的矛相比,鈹在戰場上一點優勢都沒有,另外在衝鋒陷陣的時候也沒有自重產生的慣性,所以戰鬥力也就很弱。

其次:它既不如槍銳利,也不如刀鋒利,所以刺殺的時候,要刺穿敵人的盔甲,就比較費勁了,而砍殺的時候因為輕,再加上不太鋒利,所以也沒什麼殺傷力,因此後來的槍和刀,就替代了它。

最後,它使用麻煩,要和木棒或者竹竿結合使用,而且還要捆紮,但戰場上都是爭分奪秒的,等敵人兵臨城下了,有的士兵卻還在捆鈹,所以怎麼能不戰敗呢?另外,在戰後還要取下來,如此來來回回的折騰,耗時耗力。因此,用鈹還不如用刀和劍,既犀利又靈活。

由此可見,這樣的兵器即便是優點再多,也難以彌補先天的不足,所以作為一件兵器來說,註定要絕跡,最後被其他更有優勢的武器所代替。另外,從這件兵器之中,小編也不由的想到了人,如果我們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那就遲早會被「淘汰」,而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就要去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能,並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清朝時有位著名工匠,他用了七年時間燒制八件瓷器,件件價值連城
清代比較大的城市鐵嶺出一畫家,他畫畫不用筆,但作品卻很特別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