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吃飯時觀想這三念,什麼妄想也沒有了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吃飯時觀想這三念,什麼妄想也沒有了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點擊聆聽

出家人吃飯的時候有三念五觀

宣化上人

出家人吃飯的時候有三念五觀。所謂:

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

三心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修道的人不要盡打妄想,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現在的妄想,不打未來的妄想,三心了不可得。你三心若是不了,沒有把三心制之一處,前邊不是說「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把這個心製得什麼念頭也都沒有了,一個妄念也沒有了。制到一處,就沒有什麼事情沒有辦完的,都辦完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什麼都做完畢,再不會有來生了。

三心也代表三念。三念是什麼呢?

第一個念「願斷一切惡」,願意斷了所有一切的惡,我不能在修道裡頭加了不善的念頭,所以願斷一切惡。

第二念是「願修一切善」。上面兩句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第三念是「誓度一切眾生」,我發誓願普度一切的眾生,把所有的眾生都度明白了,令他們都明白佛法,願意修一切善。

這是出家人在吃飯的時候應該觀想的三念。你觀想這三念,就不打其他妄想,什麼妄想也沒有了。所以說「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

出家人吃飯的時候不講話,而作五種的觀想,所謂:

佛制比丘,食存五觀;

散心雜話,信施難消。

本來說「佛制比丘,食存五觀」,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起吃飯時,可以改成「佛制食時」,佛制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要觀這五觀。五觀是: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這糧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的功德受人家的供養?這一粒米經過農夫多少的功夫才能有?好像春天種田似的,中國古老的方法,先種下去,然後用鋤頭把草都鏟去,鏟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攤上去,這是一遍。過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長出來了,又用鋤頭把它剷除一遍,鏟完了又攤。每一次種田要鏟三遍、攤三遍。你看這費多少人工?所以古來說: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鋤禾就是鏟地;日當午,太陽正在中午的時候,非常的炎熱。「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誰知盤中餐」,誰知道這一碗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來得很辛苦的,由這看來,所以說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麼德行?是不是整天盡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參禪打坐?是不是天天學習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沒有德行?「全缺應供」,或者這德行夠了,或者是不夠。那麼我應施主的供養,我夠不夠德行?這叫「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第三,你要防備、小心一點。小心什麼呢?小心你這個心,生出一種貪心來。離過,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這個心,見好吃的東西就生出貪心,吃多一點,這也是個過,貪心的過;不好吃的東西就討厭了,就吃少一點,這討厭的心也是過。你貪心是過;不願意吃,這也是過。等為宗:你要好和不好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點,不好也不吃少一點,吃飽了就是,不要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這下子就是貪心,你看就這麼厲害。修道是「差之絲毫」,就「謬之千里」,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起居飲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飲食上分別好和不好。所以防心離過,要離開貪的過和不願意吃的過。貪等為宗,以平等食作為宗旨。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第四,我們吃飯要拿它當葯來吃,它能治我們的餓病。我們的身體像機器似的,你給它吃點東西,它就做一點工。好像汽車,你給它買一點汽油放在裡頭,它就可以跑;沒有汽油它就不跑了。現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車也沒有那麼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車比以前少了很多。這也是很好的事情,汽車少了,就沒有那麼多車禍,就不會死那麼多人。什麼事情都有好有壞,往好的地方說就有好處;往不好的地方說,現在聽經的人都少了,因為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說,他們在家裡不會有車禍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嗎!所以什麼事情都有兩面的。這個「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東西就是真正的葯,真正治我們飢餓的病。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我們吃飯是為什麼呢?要修行,成就我們的道業因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飲食的時候,就要有上列五種的觀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五根的這種賊害,殃及累世,為害甚重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