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那些情商高的女明星,都如何處理社交恐懼?

那些情商高的女明星,都如何處理社交恐懼?


前兩天看到好朋友發了條微博,說自己的社交恐懼症已經病入膏肓,比起費心結交新朋友,在新圈子裡束手束腳,還不如一個人待著樂得自在。

這已經是我看到過的不知第幾個社恐患者了。恐怕這病已經是都市傳染病了。

不過話說回來,又有幾個人敢說自己面對新環境,能夠融入得不費力氣呢?

剛好最近有部綜藝,叫《Hi室友》(以下簡稱《室友》),講的就是7位年輕人從陌生到熟悉的合宿生活。

仔細品品,倒有不少快速融入團體之道值得好好學一學。




送好見面禮也是門學問

一份見面禮可以說是融入新團體的快速通道,但是這禮尚往來間也充滿了學問。送得妙與不妙,可能就決定了第一印象的毫釐之差

在《室友》中的禮物交換環節,前幾位嘉賓或是準備了司空見慣的家鄉特產,或是千篇一律地給每個人都帶了卡通手錶。

沒有差錯,但也談不上亮點。

直到張儷分發禮物,我真是忍不住在心裡驚呼,要為她鼓掌叫好。

對於相對而言更偏愛電子產品的男生們,她送的是實用的耳機;


對於有舞台表演需要的周潔瓊,她送的是美美的演出服;


而對於自稱"零食不離嘴"的高秋梓,她準備的是份量與其食量相匹配的棒棒糖。


每一份禮物雖說稀鬆平常,卻都送到了心坎里,讓在場每一位都真真切切地感到被重視。

而在初次見面時就能想他人所需之人,自然讓人好感大增,忍不住想要靠近。

所以,看明白了嗎?

送禮物也是需要對症下藥的。

張儷顯然熟諳這一點,那些對人口味的小禮物,其實是在不動聲色地告訴大家:她把大家都放在了心上。



和你稱兄道弟,是想和你更親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困惑,剛進入一個新圈子,總是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人。直呼其名,顯得生分;叫得太熱絡,又怕被看作虛情假意。越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就越是拘束不自然。

《室友》中,王彥霖見到初來乍到的張儷,有板有眼地叫了句「儷姐」,是陌生人初見時帶著距離感的客氣姿態;但張儷絲毫不慌,自然而然地接了句「誒王哥,你說」,反倒是一副「沒想把你當外人」的調侃模樣。



看似是彼此謙讓,實際是互相逗趣。這突如其來的幽默感讓雙方都心照不宣:原來TA並沒有架子,再往後相處也不必時刻端著。之後周潔瓊也學著張儷的套路,高呼胡先煦為「胡哥」。室友們笑作一團,氣氛立刻變得融洽而熱烈。


從前我總是不明白,為什麼我在新環境里對大家畢恭畢敬,關係卻沒有起色;而那些一上來就以「哥」,「姐」相稱的人,反倒更受歡迎。現在想來,原因就在這裡。

人際關係的進階就像闖關遊戲。你以為要過關斬將總是千難萬難,其實用點巧力就能柳暗花明。像張儷那樣和新夥伴們稱兄道弟,就是在傳達出你隨和好相處的訊息。



共同語言:讓陌生人秒變話癆

找到共同語言雖然是老生常談,可到了實際操練時,恐怕又是相顧無言或是三兩句就草草結束。

究竟怎樣的話題才能讓人滔滔不絕地聊下去呢?

有趣的是,《室友》里剛好能看到正反面教材。

客廳里,高秋梓問張儷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視劇,張儷回答說愛情片或喜劇片。一來一回這個話題似乎就到此結束了。之後不管高秋梓說什麼,張儷也只能報以禮貌的微笑,或者勉強接上寥寥數語。不是她不想聊,是她實在不知道怎麼聊。這場聊天更像是高秋梓一個人在強撐著活絡氣氛,我看著也著實替她捏把汗。




後來新房客單良入住,王彥霖和張儷帶著他熟悉房間。中途倆人卻因為一個摩托車頭盔自顧自地聊了起來,熟絡得像相識許久的老友。


翻翻張儷的微博就能知道,她對摩托情有獨鍾,恰巧又碰上個嗜車如命的王彥霖。兩位發燒友用這個話題作為引子,怎麼可能不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呢?


他們聊得開心,身為觀眾的我也看得舒心多了。

所謂的共同語言,是要找到真正的交集並且有深入探究的餘地,而不是我費盡心思地挖了個不痛不癢的話題,對方還不得不配合我演出。



替人解圍,自己也收穫好口碑

前一晚享受了一頓珍饈佳味,留下的滿屋狼藉也實實在在地被房東金星數落了一通。到了要分配任務的時候,室長王彥霖看起來腦袋空空。看不下去的張儷挺身而出,提出了分配建議,這才拍板行動起來。 




不得不說,張儷的好人緣不是沒有來由的。這個細節讓我想起了那些在陌生環境里被各路難題支配的恐懼,每每那時都會默默祈禱有個人能打破僵局,替我解圍。而張儷像不像那陣及時雨?

仗義伸援手的同時也更得人心。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另一檔集體觀察類節目——《親愛的客棧》(以下簡稱《客棧》)。




(從左至右:王鶴棣、馬思超、王珂、劉濤、武藝)



兩季的共同嘉賓楊紫可以說是穩穩地俘獲了全體嘉賓的心。

如果說張儷能和大家快速打成一片,靠的是高情商;那楊紫在兩季《客棧》中始終自帶吸粉能力,憑的就是她的真性情。



                     


恰到好處的玩笑話是活躍氣氛的利器

第一季里,紀凌塵和陳翔正在客廳里唱得上頭,聽不下去的楊紫給兩人拱手作揖求放過,還開玩笑說感覺紀凌塵快「死」過去了。




可是之後她一開口,水平卻和紀凌塵相差無幾。她也不尷尬,自嘲說「這首歌我不拿手」。反觀紀凌塵,正好有個台階下,立馬學著楊紫拱手告饒。




若不是有了這出「小鬧劇」,三個人隨後也不會你唱我和,以歌會友。現實中的相處亦不必時刻收緊,回想一下,你和你的損友們從拘謹客套到挑逗撩撥,是不是就始於一個玩笑?



不過,正是因為兩人「勢均力敵」,所以彼此都明白,這不過是句無傷大雅的調侃,並不會真的傷了誰的自尊。可是如果分寸把握不到位,專戳人痛處,那說者無意的玩笑也會變成傷人於無形的毒藥。

剛上大學的時候,同寢室的女生A身形稍寬,而另一位女生B偏偏不解風情,從剛開學便稱A為「大」朋友。A雖然心有憤懣,但也不好發作,另一邊B卻始終不以為意。時間久了,積怨也深了,兩個人連表面的和平也維持不住。

「玩笑」本身是個中性詞,只是這個中尺度若是拿捏不當,就會讓它變了味。



落落大方地參與好過扭扭捏捏地婉拒

第一季《客棧》中有個名場面,員工們喝高了一般集體嗨歌。作為唯一一名新員工,楊紫也毫不露怯,從剛開始便積極地熱場子。老闆一開嗓,她立馬「邱瑩瑩」上身,左搖右擺地給他伴舞。最後她上場,聲情並茂地獻唱了首《小邋遢》,模擬程度堪比原聲。



這首歌也一戰成名,到了第二季她上節目時仍被觀眾要求還原經典。

不僅僅是在節目中,生活里的楊紫也是照樣實在,福利舞蹈說來就來。怪不得漲粉速度如此之快。




這樣捧場甚至有點人來瘋的「小猴紫」,試問誰不想和她做朋友?

再看看身邊,是不是還真有那麼一批人,剛進入新的工作環境,同事約著吃飯,怕尷尬,不去;約著唱歌,怕丟人,不去。實在找不到理由推脫只好去了,但大部分時間也是低頭玩手機。久而久之,他們當然不在那些火鍋局唱歌局的名單里,卻也怨不得新環境難以融入。

其實越是忸怩,就越是掃人興。倒不如學學楊紫,大方參與。若真能貢獻一點笑料,也算另一種本事。




嬉皮過後,也該一本正經地聊聊天

楊紫最讓我吃驚的一點就是她的收放自如。該瘋的時候丟掉偶像包袱,該認真的時候又絕不含糊。

原以為到了第二季她還會一如既往地狂放,可沒想到畫風一轉,當起了人生導師。

第二季中有位飛行嘉賓,蔣瑤佳,一開始就帶著困惑而來。喜歡音樂,卻不肯妥協,理想和現實面前進退兩難。楊紫收起慣常的嬉笑打鬧,毫不吝嗇地搬出過往經驗,寬慰她熬過痛苦的妥協期,才會有底氣做自己喜歡的事。


率先敞開心扉的楊紫像吸鐵石一樣,自帶磁場,把三位男生都吸引了來。王鶴棣講起自己的選秀經歷坦坦蕩蕩;楊紫說起角色被換的失意往事更是毫無保留。


每個人在這次交談中都更了解對方一點,也因此更惺惺相惜一些。



另一位飛行嘉賓喬欣從《歡樂頌》開始就和楊紫形影不離,節目里更是時刻黏在一起。曾經在接受採訪時楊紫就坦言,希望喬欣能收穫自信。


而就在不久前喬欣生日時,楊紫更是送上一番掏心掏肺的體己話。看樣子,正是有了這份走心,喬欣才會妥妥地成為迷妹。


很多時候人際關係的疏離並不是大家不願意相互靠近,而是彼此都害怕做第一個袒露心聲的人,所以寧願抱著自己的防備與剋制,和所有人保持著安全距離。一旦那道心門被突破,情緒也就有所安放,關係自然更進一步。



所謂的社交恐懼,與其說它是無可應對的洪水猛獸,倒不如說是在掌握方法論之前給自己的心理暗示。而我在這兩套綜藝里所看到的,恰巧是社恐患者們亟需的治症良藥。所以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自己的社交恐懼症被治癒了一些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Queen主義 的精彩文章:

從綜藝里看韓國女明星的私人旅行箱,到底裝了什麼?!

TAG:Queen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