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勤習勘驗,歷事鍛心」——《金剛經》研習(42)

「勤習勘驗,歷事鍛心」——《金剛經》研習(42)

「勤習勘驗,歷事鍛心」——《金剛經》研習(42)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研習——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學習

講義:【佛法修證,即在尋常日用間。】

修行、修菩薩行、修菩薩道,在哪裡修?就在生活上修,就在穿衣、吃飯上學。

講義:【理顯三空,觀融二諦,此之謂希有。】

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要像世尊一樣: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都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當中顯示出來,他生活與這個相應。穿衣,從穿衣上顯三空之理;吃飯,從吃飯上顯三空之理;走路、奔走,在走路上顯三空之理。點點滴滴無非這個,那就叫真的學佛,真是在學佛,學佛才能成佛,才能作佛。佛是這樣學法。「二諦」是真諦跟俗諦,真諦講的是體,俗諦講的是相。相是緣生的,緣生性空,性就是體,所謂是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它融了,融通,是一個,理事也是一個。都在生活當中表顯無遺,這叫真正的希有。

講義:【佛法即家常茶飯】

家常茶飯是天天不能缺少的,一日不可離也。佛法的修學,這個地方講的總綱領、總原則是「三空二諦」,總綱領、總原則。任何一個法門,我們念佛也不能例外,還在這個原則之中,要學習。果然能與三空二諦相應,那就是破迷開悟,也就是明心見性。念佛講,已經得一心不亂了。

講義:【如來示同凡夫,奔走塵勞無他。】

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教導我們,他要現人身。這就是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要現什麼身,在人間現人身,在天上現天身,在畜生道度眾生現畜生身,隨類化身。隨類化身為的是什麼?決不是為自己。為什麼?佛沒有自己,無我相,怎麼會為自己!凡夫為自己,為什麼他要為自己?因為他有我相。佛與大菩薩無我相,他不為自己,因此一切的示現修持都是為眾生。

講義:【欲令眾生,迴光返照耳。】

佛菩薩的示現為這個,讓眾生看到佛菩薩的行持,看到佛菩薩的生活方式,回頭想想自己;給他一個條件,讓他依著這個條件,認真去反省,這就叫迴光返照。所以他在此示現,很清楚的:

講義:【持戒、入定、生慧】

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世尊給我們定的一些規矩,我們要遵守。世間大眾定的這些規矩,像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約,世間大眾們所定的,我們也要遵守。除這個之外,沒有文字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一律都要遵守,這包括在持戒的範圍當中。要守法,要守規矩。一切時、一切處,常常保持著清凈心,這就是入定,這就是回頭。像世尊乞食能夠回到本處,回到本處就是回頭,回到清凈心,清凈心是我們的本處。「洗足」,是表洗刷我們的妄想、分別、煩惱,要把這些塵垢洗得乾乾淨淨。用什麼方法洗?用定、用慧,心地清凈了,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講義:【示眾幸福美滿之生活。如是!如是!】

學會了!「示」是示現、表演,表演給你看,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事上講,持戒、入定、生慧,都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守住這個原則;心地上、在理上,那就是三空二諦,顯三空、融二諦,全都在日常生活,都在穿衣、吃飯上。那你過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不是凡人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善美還要加上智慧。修行之要,「要」是重要的、要緊的:

講義:【在理事雙融】

對理、對事,要看得透徹、看得明白,理才能融事,事才能融理。理事不相應、不相融,換句話說,對於理跟事都沒有搞清楚,所以才有這個過失。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同修們常常有一個疑問,實在講也是一個事實上的現象,心定不下來,妄想伏不住,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理事不相融,就出在這裡,理跟事都沒有透徹搞清楚。理跟事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就相融了,心就能定下來了。許多同修讀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早年實在講沒什麼功夫,他是遇到孔先生跟他算命,算得很準確、很靈驗,一點都不差錯,他什麼妄想也不打了,他打妄想是空的,什麼念頭也沒有了,他心定下來了。他是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相信因果的道理,相信因果的事實。這個理跟事是小者,這是小的理跟事,它能夠雙融,他的心定了。理事之大者,諸佛如來所證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理事之大者,理事之究竟者。這個要是清楚明白了,就入大定;那就不是小定,入的是大定。定的等級很多很多,佛法分世間禪定,就有四禪八定,四禪八定還是大分,細分那就太繁了。

講義:【對境隨緣】

這是講日常生活,生活要學著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你的生活就自在。

講義:【勤習勘驗,歷事鍛心。】

底下這是講修行真正的重要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勤習,勤是勤勞,學習,就在生活當中去勘驗自己的功夫,勘驗自己的境界。驗什麼?驗覺正凈。我有沒有迷惑,還有沒有邪知邪見,還有沒有污染?從這個地方去勘驗,這叫真修行。歷事鍊心,不能怕事,沒有事的磨鍊,你的心怎麼會清凈!清凈心,就要在事相上去鍊,去鍛鍊;換句話說,我們講放下,事不在現前你怎麼知道放下沒有?事相就在面前,看你心裏面有沒有執著,有沒有分別,如果心裏面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沒放下;心裡果然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你是真放下了、真清凈了。修行要歷事鍊心。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他學什麼?就是這兩句:「勤習勘驗,歷事鍊心」,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就是用的這個功夫。

講義:【動靜一如,無往不是。】

這兩句話,也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在一切物質環境、一切人事環境當中,都要把握著這個原則,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諸佛菩薩已經做一個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佛菩薩除非不出現在世間,出現在世間就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到他的行持,能夠體會、能夠覺悟,能夠反省、能夠改過自新,這是真正的付囑、護念。

講義:【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則無時無處不是道場。】

發心想修道,想找一個理想的修行環境,錯了,不需要找,就在現前生活環境當中。問題就是有沒有智慧,會不會用環境。要會用,成就了!如果環境是處在順境當中,應當認真去修布施,順境修布施;如果在逆境的環境當中,好啊!成就忍辱波羅蜜,不必要換、要改。處亂世,大家都不守法,都亂來,我在這個環境里修持戒波羅蜜。大家不守法,我守法;大家不守規矩,我守規矩。要是會利用環境,哪一個環境不是好修行的處所?如果不會,挑到什麼處所都不能修行,都是障礙。換句話說,沒有修行的環境,人間、天上都找不到,這是真的,到哪裡去找?如果會了的話,哪個地方都是修學的好環境。絲毫不要挑剔,任何環境都成就六波羅蜜,都成就十大願王,就看會不會!佛菩薩那些表演,要從這裡去看,才會看到真正有味道。真正學到,真的開悟,真的學到了,要從這上去看。也就會讀經了,也會看祖師的傳記、語錄了,都會看了,所謂看的時候眼睛放光,門道看出來了。

「無時無處不是道場」,這是真話。任何一個人,都是幫助我的,任何環境也都是成就我的。就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學生修行人只有我一個,我一個以外的都是諸佛菩薩,他們一舉一動所做的樣子,都是給我看的,都是叫我覺悟的。表現正面的,是教我要學習他的好樣子;表現是反面的,也是提醒我覺悟,讓我反省,有沒有他那個反面不好的樣子;換句話說,正面反面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我統統都學到了。這樣學佛哪有不成就的?這樣學佛哪有不快速圓滿的?

◎文據:

  •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
  • 凈空法師「金剛般若研習報告」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非修莫證」——《金剛經》研習(16)
「清凈本心,本覺常住」——《楞嚴經》參習(184)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