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夏朝的存在目前有幾分證據?

夏朝的存在目前有幾分證據?

文 | 楊津濤

夏朝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第一個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夏朝從大禹開始,共傳了14代,經歷了17個王,總共存在471年(一說432年)。1949年後,中國歷史教科書將夏的範圍定為前21世紀~前16世紀。

然而,對於這幾百年間發生的事,我們知之甚少。

現在有關夏朝的史料,主要見於《史記·夏本紀》和《竹書紀年》,在《尚書》《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由這些片段史料,人們只能知道夏朝歷史上發生過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幾件大事。

民國時期,顧頡剛發起「古史辨」運動,中國學術界檢討上古史事,開啟了對夏朝真實性的懷疑。

關於夏朝,顧頡剛有幾個很大膽的觀點:

(1)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認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認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沒有關係。顧頡剛推測,「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而古人又視鼎為夏人所制,於是將兩者聯繫在了一起。

(2)夏啟、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兩漢的人所編造,是一種「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

(3)不輕易否認夏朝的存在,但主張依靠考古、而非文獻去考察夏朝史事。

在顧的影響下,20世紀中後期至今,國內外不少歷史著作、歷史教科書,都選擇從商朝寫起,而將之前的歷史,視為傳說時代。

圖: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管流爵

目前,關於夏朝的有無,中外學者之間還存在相當程度的對立。

多數中國學者相信夏朝的存在。這種相信,主要基於兩點。

(1)認為從文獻邏輯上可以得到驗證。

比如,傳世的《尚書·周書》中,有關於夏朝的記載,先秦史學者周鳳瀚認為,「西周早期文獻已言及夏,時克商未久,商遺民眾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個虛構的夏來,用以宣傳周到商,猶如商代夏,是秉承天命,那麼如何能使早已有歷史典冊的商遺民相信?」

再如,《史記》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驗證,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司馬遷關於夏世系的記述,也不會沒有依據,王國維即說,「由殷周世系之確實因之,推想夏後氏世系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

(2)考古發現,尤其是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實物依據。

上世紀五十年代,二里頭文化遺址在河南登封玉村被發現,此後偃師二里頭、鄭州羅達廟、洛陽東乾溝等屬於同一文化的遺址被陸續發現,其中二里頭遺址範圍最大,堆積最厚,故將之整體命名為「二里頭文化」。學者們注意到,二里頭文化遺址分布在豫西、晉南地區,同文獻中夏人所居的地域大致吻合。通過碳十四測定,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約在前2395年~前1625年,也與夏朝紀年相當。很多學者據此認定,二里頭文化,屬於夏文化。

在二里頭遺址,發現有「一號宮殿」、「二號宮殿」,規模較大;同時有陪葬豐富的「奴隸主墓坑」。學者們大都認同此處是古代一處都邑,但它究竟是商都還是夏都,目前也還存在著爭論。

質疑的聲音多來自國際學術界。

文獻資料方面,有學者在解讀《尚書》《竹書紀年》關於夏朝的內容時指出:前者成書於西周,不能排除夏朝是西周統治者為周滅商尋求合法性,而杜撰出來的王朝;後者是魏國史書,成書於戰國中期,距離夏朝至少有1000多年時間,可信度不高。

比如,英國學者艾蘭認為,中國學者默認這些史料的真實性,先入為主地相信夏朝存在,然後再去尋找證據,是有問題的。鑒於至今未在甲骨文中發現夏朝存在的證據,以及文獻中對夏朝的記錄也都語焉不詳,艾蘭推測,「禹創立夏朝和堯舜禪讓的傳說都是商代的神話發展演變而來」,「如果『夏』原來是一個神話,後來被變成為『歷史』,那麼考古學上的『夏文化』也就難於成立了」。

文獻資料本身的真偽,也給探究夏朝的存在與否,造成了不小的困難。2013年,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三批整理成果問世,整理報告認為,出土竹簡中的《傅說之命》三篇與傳世《尚書》中的《說命》篇完全不同,證明了後者確系後人偽作。

圖:清華簡

中國學者對二里頭文化的解讀,目前也未能在國際上取得共識。

比如,美國學者索普認為,一看到大型的夯土基址,就判斷為「宮殿」,是不妥的,「二里頭的宮殿只有一個單一空間的前庭,無法容納覲見的百官,不符合西周對於廷的描述,它可能是某種類似宗廟的建築」(現在,一些中國學者已不再堅持認為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建築肯定是宮殿)。對於中國學者按照墓葬大小來推導社會結構的做法,索普也持有異議,他認為「二里頭遺址大型厚葬墓只是少數,只有在大範圍內發現更多大型墓葬時,才可以證明其王室貴族的屬性。更何況,二里頭的富墓在規模和隨葬品質量上,也遠不及陶寺或良渚的大墓」。

夏朝的有無,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爭議,最關鍵的原因,是至今沒有發現夏朝文獻。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數十個文字狀的符號,被認為同殷墟甲骨文存在一定關聯,但是這些簡單的字元,無法證明二里頭遺址屬於夏朝。學者徐中舒甚至反對將這些符號視為文字,他認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結繩、刻木記事。

夏商周斷代工程為夏朝劃定了起訖時間,但也無法服眾。自其成果公布以來,質疑聲從未斷絕。

比如,在美國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斷代工程被指「方法不科學:最吸引人是高科技口號,而碳十四採納的英國牛津的程序,不代表國際標準」,「試驗數據不真實:『人為擬合』的數據至少32%不可靠,批評者現場用電腦進行了演算」。

曾任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的林甘泉也說,大多數學者對夏文化遺址的認同,「並不等於夏朝的歷史已經得到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對夏代的目標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這樣說就比較慎重,不要讓一般公眾誤解為夏朝的歷史已經被證實了。

圖:二里頭遺址(部分)

2016年,中國學者吳慶龍等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證實公元前1920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積石峽地區發生了一場特大洪水。他們推測,「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能就來自於此。有聲音認為該研究可以佐證夏朝的存在,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質疑,比如,積石峽位於青海省,華夏先民並無能力在這裡構建可造成特大洪水的水利工程。針對這種質疑,後來又出現了大洪水來自堰塞湖的假說。

總而言之,「夏」真實存在的可能性是有的,但目前的證據還很不夠,還完全無法斷言,「夏」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政權,是不是足以和商、周一樣,可以被算作一個朝代。顧頡剛上世紀30年代在《夏史三論》序中曾這樣說道:

「好在夏代都邑在傳說中不在少數,奉勸諸君,還是到這些遺址中做發掘的工作,檢出真實的證據給我們罷。」

這些話,在今天看來,也還不算過時。

圖:最新統編本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關於夏朝的描述

孫慶偉:《顧頡剛夏史研究與夏文化早期探索》,《古代史與文物研究》2015年第5期。

侯仰軍:《考古發現與夏商起源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5、106頁,

孫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01~113頁。

陳旭:《二里頭遺址是商都還是夏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研究》,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22頁。

陳淳、龔辛:《二里頭、夏與中國早期國家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閆敏:《洛杉磯「夏文化國際研討會」英文本論文譯述》,《人文雜誌》1991年第4期。

人民網:《清華大學戰國竹簡研究成果:《尚書》確系偽作》,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105/c1007-20091277.html。

陳淳、龔辛:《二里頭、夏與中國早期國家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徐中舒、唐嘉弘:《關於夏代文字的問題》,《夏史論叢》,齊魯書社1985年。

吳銳:《從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失敗檢驗「走出疑古」》,《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孫立人「擊潰十倍於我之敵人」的說法不可信 | 短史記
新版歷史教科書已刪去可疑的光緒照片 | 問答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