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篆刻的無法之法:方寸之間,功力盡顯

篆刻的無法之法:方寸之間,功力盡顯

鄧石如

一個孤獨的靈魂,終其一生都隱於荒野。他的生命遊走於天地之間,他的心靈遠涉上古,他感知來自遙遠年代的微弱脈動,他從石頭和青銅中發掘美。他以其天才,在歷史的石壁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他,是鄧石如。

清人鄧石如乃一介布衣,從未考過功名,甚至連一個讀書人都不算。他自小跟父親學篆刻,沉迷於刻石。十幾歲就能仿漢代的印篆,難辨真偽。他由篆刻頓悟,再執筆作篆書,竟有獨到的意境。十七歲時,他給鄉里一個號「瀟洒老人」的人寫了一篇篆書《雪浪齋銘並序》,博得好評,引起注意。刻印成了鄧石如吃飯的手藝。

鄧石如篆書

乾隆三十九年(1774),一事無成的鄧石如三十二歲,繼承祖父和父親所設教的私塾。在那裡,鄧石如得以拜見梁巇(約1710—1790),這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

梁巇大鄧石如三十三歲,出身書香之家。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到五十多歲也沒考中,索性寄居京城,賣字為生。他在街頭賣字遇到一位精於書法的大人物——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子成親王。成親王稱讚他的書法「執筆好,入門正」,就把他舉薦給乾隆皇帝。乾隆二十七年(1762),五十二歲的梁巇被乾隆敕授為文林郎壬午科舉人,同進士出身,在宮中任教習,不久放任湖北巴東縣知縣。梁巇在巴東當了九年知縣,因為人耿介,不善逢迎,沒能升遷。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以母親年邁為由,辭官回到家鄉。過了三年(1774),壽州知州張佩芳親自到亳州延請梁巇出任壽州循理書院山長(院長),此時,梁巇已經六十五歲。

忽一天,鄉下青年鄧石如求見。梁巇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因為自他來循理書院,就發現很多學生使用的印章、寫有小篆的摺扇,都出自這個叫鄧石如的青年之手。見過鄧石如和他的書刻之後,梁巇激動地慨嘆:「此子未諳古法耳,其筆勢渾鷙,余所不能,究其才力,可以凌轢數百年巨公矣。」

鄧石如求教梁巇有拜師目的,梁巇卻拒絕了他。梁巇以伯樂的眼光,認定鄧石如天縱英才,必成大器,如果納其為弟子,必然束縛他天才的自由,因而以友相待。梁巇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寫信把鄧石如介紹給了他在南京的好友梅鏐。

梅家是江左望族,梅鏐的曾祖梅文鼎被稱為「算學第一人」,受到康熙禮遇,得秘府異珍尤多,以秦漢以來的金石善本為最全。於碑學書意而言,要縱觀遍覽,非梅家莫屬。

梁巇的面子很大,鄧石如拿著他的信到了梅家,梅鏐盡出所藏,毫無保留,還供他衣食紙墨。鄧石如在梅家浩瀚的金石善本中如痴如醉,一住半年,後來繼續他的流浪。但在其後八年的流浪中,往複金陵,其都居於梅家。在八年時間裡,鄧石如一遍遍穿越時間之門,溯游到漢字的上游,以不輟的臨摹,尋找這些鬼神的精靈,體味它的成長,感知它蛻變的脈動。在一遍遍的臨摹之外,他甚至手抄《說文解字》二十本。他已不是僅從字體上,更是從字義上、從精神上理解漢

鄧石如篆刻作品

經歷這八年後,我們看到了一個脫胎換骨的鄧石如,他如寶馬脫韁,師法二李(秦李斯、唐李陽冰),卻已經跳脫他們的程式,馳入自我的天地。

鄧石如的篆書突破唐代李陽冰以來的傳統,融秦漢於一爐。他的成就超越唐宋而直接秦漢。其後包世臣、康有為、楊守敬等無不對他推崇備至,競相推許為「國朝第一」「集篆書大成」等,鄧石如曾經刻過兩個印章,一個是「用我法」,一個是「我書意造本無法」。他的自我之法絕非臆造,而是隨心所欲,因為他以其天才和勤奮,在博採百家的基礎上,化百家之法為自我之法,是窮盡天下招式後的無招。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李北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詩詞和對聯中的奇妙數字
袁枚: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