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請回答2018:中國式醫患,為何仍流血不斷?39年鑒

請回答2018:中國式醫患,為何仍流血不斷?39年鑒

數據支持:健康中國指數研究院

每逢中秋節以及王浩的農曆忌日、公曆忌日和生日前後,王浩的父親都會發微博。

2018年農曆三月初一,王浩農曆6周年忌日前一天,他寫道:「既然有人忘了這個悲慘的事件,就不要在微博上解釋了,很正常,很理解。」

這個「悲慘的事件」是 2012年3月23日的「哈醫大傷人事件」,一名患者闖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醫生辦公室,用水果刀刺向醫生,導致一死三傷,死的那個是28歲的內蒙古小伙王浩。

王浩父親微博。

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說:「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醫生辦公室的鮮血早已被擦乾淨,而類似的事情並未停止。

即將過去的2018年,9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赫英東等三名婦產科醫生,被患者毆打事件還沒遠去,12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門診部又發生一起惡意傷醫事件,該醫生頭頸胸部嚴重損傷、腸道破裂、腹部大血管斷裂。而同一天,一名65歲的中國女性患者在日本也拿刀刺向醫生!

更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的暴力傷醫事件,輿論稍稍有了熱度,也常常迅速沉寂。這,不正常!這樣的中國式醫患關係,也不正常!

一名醫學生的醫患關係記憶

傷醫、殺醫、醫鬧等事件自古存在,扁鵲見蔡桓公、華佗醫曹操都曾為自己招來禍端。改革開放40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在得到整體提升的同時,醫患衝突事件也時而發生。

李敏在2009年考入北京某醫學院,她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本科期間沒覺得,2013年讀研後,好像報道的衝突事件就特別多。」

距離「哈醫大傷醫事件」一年半,2013年10月25日浙江溫嶺又再次發生襲醫事件,一死兩傷。當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此事也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因醫患矛盾引發的暴力事件,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維護醫療秩序。

李敏對這起事件的印象也特別深,她回憶,特別「氣憤、心疼、無奈,世界上壞人怎麼那麼多?」從那以後,他們同學之間聊天也會開始說:「醫生簡直成了高危職業,是不是要考慮轉行。」

2017年夏天李敏畢業後,沒有當醫生,做這個選擇的原因很複雜,緊張的醫患關係是其中一個小因素。

2014年中國醫院協會發布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研報告》顯示,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醫院從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住院區、就診區、辦公區成為醫院場所發生暴力傷醫事件的高發區。

《報告》顯示,98.7%的醫務人員表示暴力傷醫事件對自己有影響,且高達87.2%的醫務人員表示影響程度大。|圖:quanjing.com

李敏對糟糕醫患關係的感知從2013年開始並非錯覺。

那一年,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傳播方式逐漸興起,醫患衝突事件相比過去更容易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的惡性事件更是借著傳播掀起了全民討論的熱潮。媒體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影響較大的傷醫暴力案件就有16起。

也就是從那幾年開始,衛生監管部門開始重點通報醫療糾紛數據,如201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達78億人次,比2013年增加5億人次,同年,全國發生醫療糾紛11.5萬起,較2013年下降8.7%,醫療服務量在增長,而醫療糾紛在下降。

從數據上來看,我國醫患關係的總體形勢是好的,但王浩那樣的個案依然時有發生。

2016年典型暴力傷醫案42起,致60餘醫務人員傷亡;2017年前一個半月,全國就已經發生18起醫鬧事件;據39深呼吸(ID:shenhuxi39)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8年12月中旬,共發生大小傷醫事件21例!

今年發生的傷醫事件。|圖:39深呼吸根據網路公開報道整理

誰該為緊張的醫患關係負責?

醫患雙方有天然的矛盾

醫生覺得自己辛辛苦苦,還有被打甚至被殺的風險,天理何在?

患者覺得自己排隊一小時,看病兩分鐘,醫生還板著臉,我倒是招誰惹誰了?

醫患雙方都有滿肚子委屈,無法發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曾經有記者在哈醫大傷醫事件的採訪筆記寫道:每一件具體的事都需要細究它獨有的事實和因果,解決之道只能蘊涵其中。

是的,每次醫患衝突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涉及傷人或殺人,是赤裸裸的犯罪,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辯駁,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處理,讓實施損害者得到懲罰,讓被損害者得到慰藉。

但,一系列矛盾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同樣值得我們探查。

李敏雖然沒做正式的醫生,但在讀研期間卻也完整地在內外婦兒輪轉了一圈。她跟39深呼吸(ID:shenhuxi39)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有次一個患者因為身體不舒服來醫院做檢查,最終的檢查結果顯示正常,沒什麼問題。

這種事情並不稀奇,但有意思的是醫患雙方對此事完全不同的反應。拿到結果,患者很不高興,說折騰了那麼久,還沒查出問題!醫生覺得,沒查出問題說明你很健康,非得查出毛病才高興嗎?

病魔是醫生和患者共同的敵人,這話是沒錯,但作為戰友,如果兩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大相徑庭呢?雖說中國人講究「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但現實中,「不同」往往催生不和諧。於是,醫患雙方就有了矛盾的大背景:

醫生一上午為100多人看病,忙得連上廁所時間都沒有,同樣,解釋也可能不會詳細,但在患者這裡,都是因為醫生太不負責,看個病不到兩分鐘就把人打發了;

在患者和家屬這裡,哪怕是個普通感冒也很緊張,但醫生這裡每天同樣的患者看上百個,嚴重的也很多,感冒不用大驚小怪;

醫生知道醫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萬能的,但患者覺得我花了錢,你還沒給我看好病,庸醫一個沒跑了;

患者以前通過網路查資料,醫生覺得你是信不過我,而前不久湖南某縣醫院裡,一名患者希望醫生解釋病情,醫生卻建議「回去百度一下就懂了」……

醫患之間的這種鴻溝,可以理解為兩個獨立個體天然存在的不同,就好像你和身邊的朋友對同一種食物的評價不盡相同,更源於醫生和患者之間醫療健康知識不對稱,醫學教育的「唯技術論」也難辭其咎。

如果再深究,更深層的問題根源還是我們的醫療體制。

10年醫改背後的醫患關係

2003年,SARS疫情席捲我國。

疫情讓人們反思我國疾控體系的漏洞,也提醒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的不足,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有學者提出,降低政府投入,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醫療改革,把曾經依靠國家財政補助的公立醫療機構轉變為企業一樣的逐利者。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發布拉開了新醫改的大幕。《意見》提出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重點。2003年的學術界的想法開始在真實世界探索。

改革前,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醫生是白衣天使,做這行代表著穩定,也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榮耀。但改革開始後,醫院也要為自己的飯碗考慮,藥房託管、科室外包、市場化宣傳以爭取更多患者,治病救人的天使醫生落入為柴米油鹽操心的凡間俗人。

當第一個醫生開始收紅包或多開藥、過度檢查,無論下一個醫生是不是這麼做過,在很多患者那裡,醫生這個職業就已經落下了惡名。

市場化的醫院也讓患者的就醫觀念發生了變化。醫生像餐廳服務員一樣是服務行業的人,我花錢來治病,我是上帝,你要有好的服務態度,你一定要治好我的病。當第一個患者舉起兇器砍向醫生,醫生心裡也留下了一根刺。

@共青團中央 表示對暴力傷醫「零容忍」。|微博截圖

推心置腹的彼此信任本該是就醫的核心,如今卻成了奢侈品。

改革暴露新問題,於是醫改進一步深化,如推行藥品零加成,提高醫事服務費,推行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以破除以葯養醫;推行預約挂號制度,引導患者有序就醫;要求醫生簽拒絕紅包協議;開展科普教育,提高公民健康素養……

在將近14億人口的大國搞醫改,解決了一個麻煩,另一個麻煩又到來。從最初的衛生部到如今的衛生健康委員會,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醫改依然在探索中前行。

2016年5月5日17時,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陳仲偉被人尾隨進入家中後,持刀砍成重傷。幾天後,王浩的父親轉發相關微博,說「驚聞噩耗悲痛萬分,陳仲偉醫師一路走好,相信國家的醫改一定會好的。」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在2018年兩會期間說,醫患關係不是供需關係,而是信任與救護的關係。

過去的歲月,一次次流血事件中,信任與救護的關係早已有傷痕。它會好嗎?還是更爛?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改善醫患關係,你我有責

王浩去世後,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設立了安檢,其後衛生監管部門也曾建議各醫院加強安保建設。這些舉措當然能保護醫護人員,但能做的絕對不僅如此。

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2004年出台《醫療和社會服務工作者防止工作場所暴力指南》,對如何保障職業環境安全,如何避免暴力傷醫的發生等問題列明了具體操作。|圖:quanjing.com

曾經「圍觀改變中國」,如今我們更加信奉「從我做起」。

39健康網自2010年製作的《仁心》欄目曾採訪報道了70名全國知名醫生,在很多採訪中,我們都問過醫生同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醫患關係?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朱學駿教授說:同情心、同理心和關愛之心,這是好醫生和壞醫生的區別。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風濕科李天旺說:「人性、人情上的關懷,跟治療疾病同等重要。」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衍民說:醫生不是萬能的,不能什麼都打保票,不能輕易許諾,實事求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並盡最大的努力。

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主任賈立群說:主要還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對他。這一問,心就平靜了,也能體諒了……

醫學從來不是冰冷的,真正的大醫生也不僅僅看其醫術,更考驗仁心,正如西方一位醫生的墓志銘:「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或許當我們在課堂上教未來的醫生人文關懷,當準醫生在實習輪轉期間看到仁心仁術的大醫風範做標杆,當醫生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提醒自己多一些幫助和安慰之心,患者會感受到其中的用心。

患者哪裡又是無辜的呢?觀念上要改的地方也有很多。

比如醫學從來不是萬能的。醫學或許將你的健康從零提升到及格,但往往從及格到90分優秀還要患者自身的努力,以及那麼一點點運氣;

比如醫生也從來不是大羅神仙,也是有親人和朋友的普通人,當患者像醫生一樣學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也許言語上的攻擊和傷人的刀子都會離得更遠。

當然,僅憑這份醫患之間的同理心還不夠,當醫患雙方真的有不可調和的問題,醫院和整個醫療體制如果有宣洩情緒、解決問題的渠道,就顯得更加重要。

「醫鬧」列入聯合懲戒「黑名單」。|微博截圖

2014年由美國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主演的電影《布魯克林最憤怒的人》,其故事就發生在一個代班女醫生和一名老年患者之間。

女醫生因為感情不順,拿不到正式的行醫執照,以及亂糟糟的病人而心煩,憤怒之下,告訴這位老年患者還有90分鐘的壽命。老年患者的生活也一團糟,和妻子、兄弟、兒子的關係不好,得知生命還有90分鐘後,怒而咒罵這個世界。

電影的最後,外面下著雨,兩個憤怒的人坐在計程車里展開了這樣一段對話:

患者:「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沒有多久了,你會怎麼做?」

醫生:「我會嘗試尋找幸福的事。」

患者:「那你何不試試?」

醫生:「也許我會的。」

你看,放下屠刀後,醫患本是可以互相治癒的人呢!

2018年以及過去,你眼中的醫患關係也許不夠美好。2019年,希望這份關乎生命的關係,會因你因我而邁進一步。

內容出品:39健康網

數據支持:健康中國指數研究院

數據支持:健康中國指數研究院

每逢中秋節以及王浩的農曆忌日、公曆忌日和生日前後,王浩的父親都會發微博。

2018年農曆三月初一,王浩農曆6周年忌日前一天,他寫道:「既然有人忘了這個悲慘的事件,就不要在微博上解釋了,很正常,很理解。」

這個「悲慘的事件」是 2012年3月23日的「哈醫大傷人事件」,一名患者闖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醫生辦公室,用水果刀刺向醫生,導致一死三傷,死的那個是28歲的內蒙古小伙王浩。

王浩父親微博。

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說:「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醫生辦公室的鮮血早已被擦乾淨,而類似的事情並未停止。

即將過去的2018年,9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赫英東等三名婦產科醫生,被患者毆打事件還沒遠去,12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門診部又發生一起惡意傷醫事件,該醫生頭頸胸部嚴重損傷、腸道破裂、腹部大血管斷裂。而同一天,一名65歲的中國女性患者在日本也拿刀刺向醫生!

更令人悲哀的是,如今的暴力傷醫事件,輿論稍稍有了熱度,也常常迅速沉寂。這,不正常!這樣的中國式醫患關係,也不正常!

一名醫學生的醫患關係記憶

傷醫、殺醫、醫鬧等事件自古存在,扁鵲見蔡桓公、華佗醫曹操都曾為自己招來禍端。改革開放40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在得到整體提升的同時,醫患衝突事件也時而發生。

李敏在2009年考入北京某醫學院,她告訴39深呼吸:「本科期間沒覺得,2013年讀研後,好像報道的衝突事件就特別多。」

距離「哈醫大傷醫事件」一年半,2013年10月25日浙江

溫嶺又再次發生襲醫事件,一死兩傷。當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此事也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因醫患矛盾引發的暴力事件,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維護醫療秩序。

李敏對這起事件的印象也特別深,她回憶,特別「氣憤、心疼、無奈,世界上壞人怎麼那麼多?」從那以後,他們同學之間聊天也會開始說:「醫生簡直成了高危職業,是不是要考慮轉行。」

2017年夏天李敏畢業後,沒有當醫生,做這個選擇的原因很複雜,緊張的醫患關係是其中一個小因素。

2014年中國醫院協會發布的《醫院場所暴力傷醫情況調研報告》顯示,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醫院從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住院區、就診區、辦公區成為醫院場所發生暴力傷醫事件的高發區。

《報告》顯示,98.7%的醫務人員表示暴力傷醫事件對自己有影響,且高達87.2%的醫務人員表示影響程度大。|圖:quanjing.com

李敏對糟糕醫患關係的感知從2013年開始並非錯覺。

那一年,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傳播方式逐漸興起,醫患衝突事件相比過去更容易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的惡性事件更是借著傳播掀起了全民討論的熱潮。媒體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影響較大的傷醫暴力案件就有16起。

也就是從那幾年開始,衛生監管部門開始重點通報醫療糾紛數據,如201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達78億人次,比2013年增加5億人次,同年,全國發生醫療糾紛11.5萬起,較2013年下降8.7%,醫療服務量在增長,而醫療糾紛在下降。

從數據上來看,我國醫患關係的總體形勢是好的,但王浩那樣的個案依然時有發生。

2016年典型暴力傷醫案42起,致60餘醫務人員傷亡;2017年前一個半月,全國就已經發生18起醫鬧事件;據39深呼吸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8年12月中旬,共發生大小傷醫事件21例!

今年發生的傷醫事件。|圖:39深呼吸根據網路公開報道整理

誰該為緊張的醫患關係負責?

醫患雙方有天然的矛盾

醫生覺得自己辛辛苦苦,還有被打甚至被殺的風險,天理何在?

患者覺得自己排隊一小時,看病兩分鐘,醫生還板著臉,我倒是招誰惹誰了?

醫患雙方都有滿肚子委屈,無法發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曾經有記者在哈醫大傷醫事件的採訪筆記寫道:每一件具體的事都需要細究它獨有的事實和因果,解決之道只能蘊涵其中。

是的,每次醫患衝突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涉及傷人或殺人,是赤裸裸的犯罪,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辯駁,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處理,讓實施損害者得到懲罰,讓被損害者得到慰藉。

但,一系列矛盾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同樣值得我們探查。

李敏雖然沒做正式的醫生,但在讀研期間卻也完整地在內外婦兒輪轉了一圈。她跟39深呼吸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有次一個患者因為身體不舒服來醫院做檢查,最終的檢查結果顯示正常,沒什麼問題。

這種事情並不稀奇,但有意思的是醫患雙方對此事完全不同的反應。拿到結果,患者很不高興,說折騰了那麼久,還沒查出問題!醫生覺得,沒查出問題說明你很健康,非得查出毛病才高興嗎?

病魔是醫生和患者共同的敵人,這話是沒錯,但作為戰友,如果兩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大相徑庭呢?雖說中國人講究「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但現實中,「不同」往往催生不和諧。於是,醫患雙方就有了矛盾的大背景:

醫生一上午為100多人看病,忙得連上廁所時間都沒有,同樣,解釋也可能不會詳細,但在患者這裡,都是因為醫生太不負責,看個病不到兩分鐘就把人打發了;

在患者和家屬這裡,哪怕是個普通感冒也很緊張,但醫生這裡每天同樣的患者看上百個,嚴重的也很多,感冒不用大驚小怪;

醫生知道醫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萬能的,但患者覺得我花了錢,你還沒給我看好病,庸醫一個沒跑了;

患者以前通過網路查資料,醫生覺得你是信不過我,而前不久湖南某縣醫院裡,一名患者希望醫生解釋病情,醫生卻建議「回去百度一下就懂了」……

醫患之間的這種鴻溝,可以理解為兩個獨立個體天然存在的不同,就好像你和身邊的朋友對同一種食物的評價不盡相同,更源於醫生和患者之間醫療健康知識不對稱,醫學教育的「唯技術論」也難辭其咎。

如果再深究,更深層的問題根源還是我們的醫療體制。

10年醫改背後的醫患關係

2003年,SARS疫情席捲我國。

疫情讓人們反思我國疾控體系的漏洞,也提醒政府對醫療衛生投入的不足,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有學者提出,降低政府投入,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醫療改革,把曾經依靠國家財政補助的公立醫療機構轉變為企業一樣的逐利者。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發布拉開了新醫改的大幕。《意見》提出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重點。2003年的學術界的想法開始在真實世界探索。

改革前,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醫生是白衣天使,做這行代表著穩定,也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榮耀。但改革開始後,醫院也要為自己的飯碗考慮,藥房託管、科室外包、市場化宣傳以爭取更多患者,治病救人的天使醫生落入為柴米油鹽操心的凡間俗人。

當第一個醫生開始收紅包或多開藥、過度檢查,無論下一個醫生是不是這麼做過,在很多患者那裡,醫生這個職業就已經落下了惡名。

市場化的醫院也讓患者的就醫觀念發生了變化。醫生像餐廳服務員一樣是服務行業的人,我花錢來治病,我是上帝,你要有好的服務態度,你一定要治好我的病。當第一個患者舉起兇器砍向醫生,醫生心裡也留下了一根刺。

@共青團中央 表示對暴力傷醫「零容忍」。|微博截圖

推心置腹的彼此信任本該是就醫的核心,如今卻成了奢侈品。

改革暴露新問題,於是醫改進一步深化,如推行藥品零加成,提高醫事服務費,推行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以破除以葯養醫;推行預約挂號制度,引導患者有序就醫;要求醫生簽拒絕紅包協議;開展科普教育,提高公民健康素養……

在將近14億人口的大國搞醫改,解決了一個麻煩,另一個麻煩又到來。從最初的衛生部到如今的衛生健康委員會,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醫改依然在探索中前行。

2016年5月5日17時,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陳仲偉被人尾隨進入家中後,持刀砍成重傷。幾天後,王浩的父親轉發相關微博,說「驚聞噩耗悲痛萬分,陳仲偉醫師一路走好,相信國家的醫改一定會好的。」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在2018年兩會期間說,醫患關係不是供需關係,而是信任與救護的關係。

過去的歲月,一次次流血事件中,信任與救護的關係早已有傷痕。它會好嗎?還是更爛?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改善醫患關係,你我有責

王浩去世後,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設立了安檢,其後衛生監管部門也曾建議各醫院加強安保建設。這些舉措當然能保護醫護人員,但能做的絕對不僅如此。

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2004年出台《醫療和社會服務工作者防止工作場所暴力指南》,對如何保障職業環境安全,如何避免暴力傷醫的發生等問題列明了具體操作。|圖:quanjing.com

曾經「圍觀改變中國」,如今我們更加信奉「從我做起」。

39健康網自2010年製作的《仁心》欄目曾採訪報道了70名全國知名醫生,在很多採訪中,我們都問過醫生同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醫患關係?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朱學駿教授說:同情心、同理心和關愛之心,這是好醫生和壞醫生的區別。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風濕科李天旺說:「人性、人情上的關懷,跟治療疾病同等重要。」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衍民說:醫生不是萬能的,不能什麼都打保票,不能輕易許諾,實事求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並盡最大的努力。

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主任賈立群說:主要還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對他。這一問,心就平靜了,也能體諒了……

醫學從來不是冰冷的,真正的大醫生也不僅僅看其醫術,更考驗仁心,正如西方一位醫生的墓志銘:「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或許當我們在課堂上教未來的醫生人文關懷,當準醫生在實習輪轉期間看到仁心仁術的大醫風範做標杆,當醫生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提醒自己多一些幫助和安慰之心,患者會感受到其中的用心。

患者哪裡又是無辜的呢?觀念上要改的地方也有很多。

比如醫學從來不是萬能的。醫學或許將你的健康從零提升到及格,但往往從及格到90分優秀還要患者自身的努力,以及那麼一點點運氣;

比如醫生也從來不是大羅神仙,也是有親人和朋友的普通人,當患者像醫生一樣學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也許言語上的攻擊和傷人的刀子都會離得更遠。

當然,僅憑這份醫患之間的同理心還不夠,當醫患雙方真的有不可調和的問題,醫院和整個醫療體制如果有宣洩情緒、解決問題的渠道,就顯得更加重要。

「醫鬧」列入聯合懲戒「黑名單」。|微博截圖

2014年由美國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主演的電影《布魯克林最憤怒的人》,其故事就發生在一個代班女醫生和一名老年患者之間。

女醫生因為感情不順,拿不到正式的行醫執照,以及亂糟糟的病人而心煩,憤怒之下,告訴這位老年患者還有90分鐘的壽命。老年患者的生活也一團糟,和妻子、兄弟、兒子的關係不好,得知生命還有90分鐘後,怒而咒罵這個世界。

電影的最後,外面下著雨,兩個憤怒的人坐在計程車里展開了這樣一段對話:

患者:「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沒有多久了,你會怎麼做?」

醫生:「我會嘗試尋找幸福的事。」

患者:「那你何不試試?」

醫生:「也許我會的。」

你看,放下屠刀後,醫患本是可以互相治癒的人呢!

2018年以及過去,你眼中的醫患關係也許不夠美好。2019年,希望這份關乎生命的關係,會因你因我而邁進一步。

內容出品:39健康網

數據支持:健康中國指數研究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9深呼吸 的精彩文章:

吃不起天價葯,只能等死嗎?39年鑒

TAG:39深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