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摘 要:當前,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矛盾日益凸顯,影響著高等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為高校人才培養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專業為基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將企業與高校培養模式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將專業基礎、創新理念、創業過程相融合,將「雙創」課程漸進式融入專業課程中,構建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對接的新體系,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關鍵詞:雙創教育;專業教育;校企協同;課程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是轉型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2017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目前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無法相適應,「兩張皮」問題仍存在,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和應用技能人才是當前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高等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高校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平台。校企構建面向行業、面向前沿、面向區域發展、面向創新創業的協同創新模式,不僅完善了高等教育體系,而且在供給側改革的當下推動了教育創新、提升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及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高校人才培養理念亟須調整

高等教育承擔著知識的傳承與服務社會的雙重功能。前者是知識人與道德人的統一,後者則是大學存在與發展的社會價值。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病就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學生是高校的「產品」,企業是「產品」的需求方,這就需要協調雙方的利益訴求以達到平衡[2]。這種人才培養的弊端是高校以獨立主體的形式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與生產,最後的「產品」卻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企業的訴求得不到高校的回應,大學生就業難、就業率低已成常態,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在下降。對高校來說,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是以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為基礎,根本在於人才培養[3],而高等教育課程設置改革事關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穩定。

2.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聯動機制不夠深入

第一,校企合作存在於靜態領域,合作層次低、缺乏緊密性。多數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出現短、平、快的特點,校企產學研合作制度形同虛設。一些綜合類院校的二級學院由於專業上缺少特色,常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學生接觸社會,但這種停留在感觀層面的實踐大多流於形式。企業與學校的合作也僅僅停留在接收學生短暫實習、對教學設備的捐助等,卻沒有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實訓基地建設、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合作。在對高校的調研中,多數要辦成綜合類高校的院校在專業評估中過分誇大實踐教學領域的作為,列舉多家具有實力的企業作為專業實踐教學合作單位,但在實際過程中,教學與企業沒有絲毫的關係。在社會協作中「各忙各的」,錯失了將社會資源與教育資源結合的最好機會。第二,合作動力不足,缺乏合作的平台與利益契合點。高校與企業合作形式鬆散,企業與高校合作動力不足,主要還在於缺乏合作平台與利益共同點。從企業層面來說,多數企業通過社會招聘的方式選擇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大型國企在應屆本科畢業生錄用上比例較高,在吸納畢業生後進行統一培訓,按崗位要求對畢業生進行重組。中小企業從社會直接招聘到有工作經驗的成熟從業人員是第一選擇,投入精力和成本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並不是經濟的選擇。責、權、利本身就是統一體,企業重利益沒錯,只要給其提供這樣的機會,企業自然責無旁貸。問題是在沒有制度約束、資金保障的前提下,企業無須走進學校,在畢業生供大於求的情況下,企業更願「坐享其成」,在畢業生中挑選最好的。這種局面導致很多企業不願意付出精力、資本、場地來參與高校共同辦學、定製人才。

3.高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尚未形成系統的創業課程體系

第一,創業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職業課程融合度不高,創新創業課程較為孤立,脫離了崗位職業能力要求。高校對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培養與高等教育體系相分離,部分高校通過開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創新創業類課程進行「雙創」教育,此類課程與專業課程缺乏緊密性,僅僅是創業理論與創業案例的堆砌,沒有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與模式的深層次研究。第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缺乏針對性、層次性。作為高等教育本身及培養的目標,其課程的體系就具有科學性與漸進性的特點。同樣,為達到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自身也應符合漸進式規律,但在執行過程中尚沒有依據這樣的規律系統地、進階式地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校企協同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高校的教學資源稀缺、教學質量不高、基礎設施條件不足等問題凸顯。學校應本著「優勢互補、共謀發展、互惠互利、實現共贏」的合作原則,與企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4],聯合企業、研究院等成熟的創新創業平台及教學服務資源,通過共建創業學院、共建專業、人才學歷認證、就業創業扶持等手段,打造全流程人才培養服務生態系統,協同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1.校企專業共建、聯合培養

高校與企業採取「1+2+1」模式,第一年學生在學校學習基礎知識;第二年、第三年進行專業共建,專業課程中1/3至1/2的課程由企業通過「以舊換新」的方式授課,剩下的課程由學校專業教師完成;最後一年,由企業安排學生實習與實訓及在培訓期間的考核。

2.人才學歷認證

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本科與研究生學歷認證體系。本科學生可以通過校企共建的專業獲得第二學位或考取校企合作推出的碩士研究生專業。校企合作推出的學歷認證的專業課程體系是依據企業崗位職責需要確立的,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與實踐性特點,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企業實習與就業,這是校企共建專業、聯合培養基礎上的進一步延伸。

3.校企共建創業學院

企業與高校應充分整合優勢資源與教育資源,通過政產學研相融合的方式,共建創業學院。創業學院設有創新創業中心或是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領域的各項服務。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開設名企講堂、創新沙龍,並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創新競賽,企業導師與高校教師組建創業導師團隊,對學生的創業計劃、創新競賽等實踐活動進行全方位的參與和指導。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建設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孤立的,它是提高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需要貫穿大學實踐教育始終[5]。同樣,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有科學理論體系的,任何脫離專業基礎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的課程體系都是違背教育規律的。

1.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原則與目標

創新創業教育具有漸進式的規律,課程體系應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其本身與理論教學相輔,更應突出其實踐的特點;創新創業教育並非孤立,它以多門學科為基礎,深入融合於本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因此,構建進階式的「雙創」課程體系的基本原則是: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融合性。

2.課程體系構建的「多步走」策略

一方面,基於行業資歷架構能力標準體系,構建崗位職業資格模型,從社會崗位需求入手,總結崗位職責與崗位能力要求,再從能力單元梳理出知識點,構建能顯著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大綱。從職業崗位中分解知識點與能力培養目標,轉化為專業培養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以舊換新」的方法,高校將傳統課程置換為以崗位能力標準為核心的創新創業課程群。在專業課程改革過程中創新課程體系與內容,使專業素養向更高級別的創新素質轉化,開發出能提升雙創能力的系列課程。在「互聯網+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通過「四合一」,即「微課、微學、微創」+「項目引領式」+「雙創訓練」+「校企平台」教學方法實現課程的融合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3.進階式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實施

在理論教學層面,遵循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自身漸進性的客觀規律,將學生按照不同年級、不同創業層次、就業層次、企業需要等條件進行分類,開設不同層次的模塊課程,可有效保證創新創業教學與專業教學融合過程中的層次性、系統性、連貫性的特點。在「雙創」實踐領域,學校與學院分兩級開展創新創業競賽項目,學校層面主要是組織省級以上雙創競賽的選拔,各個二級學院層面與企業合作的項目,重在通過各項企業冠名的競賽為企業物色優秀人才,促進學生就業。

校企協同多元合作機制

1.校企共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機制

校企簽署實踐教育基地聯合培養計劃,高校的實踐環節與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相結合,學生實踐環節的成績是通過在企業的表現進行測評的。學生在企業實踐環節的測評將客觀、公正反映學生實際的操作水平,有效促進了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和企業應用技術開發。

2.學校與行業、企業、實務部門之間人員雙向互聘、相互融合機制

以經濟、管理重點學科為依託,使專業建設、學科建設與實踐基地建設相協調。建立企業導師聘任制,組建以企業導師、高校雙師為主體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員會,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培養更多的教師不僅可以站在講台,而且還可以站在企業的第一線。

3.基地建設兼顧企業利益,實現校企共贏機制

一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聯合培養方案,使企業能夠了解與高校合作帶給企業的真實利益;另一方面,在基地建設過程中需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作為保障。

創新創業教育是人才培養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校企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是重要手段。高校與企業共建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人才培養機制、創造有利於創新人才培養的環境,有利於打破傳統教育壁壘,促進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創業教育的融通,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創新思維能力,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作者:許曉冬 崔艷娟,單位:大連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重點課題「人才供給側改革下產教融合促進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G18DA011);2016年遼寧省教改立項「普通工科院校經管專業本科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遼教辦發[2016]23號)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2017-12-19)[2018-06-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許曉冬,孫曉程,范曉男.轉型期高教理念重構與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5(4):13.

[3]陳靜,郭惟嘉,文志傑,等.現代高校人才培養理念創新與機制改革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17):14.

[4]王香蘭,晉穎,付正,等.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7(9):24.

[5]劉艷,閆國棟,孟威,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國大學教育,2014(11):35.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區域教研工作先要建章立制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