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每周四晚,肆客足球推出【圈內人】:為你講述足球圈內、與眾不同的故事。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其實一年前,陳永曾經出現在我們的「圈內人」欄目,作為足球圈的前輩,他親筆講述了自己獨特的足球記者之路,然後提出了一個有些讓人深思的話題:「這一行,真的能幹一輩子嗎?」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一年後,陳永再度出現在這個欄目的時候,是以一名受訪者的身份。不過一切似乎變化不大。

「我一看惹大事兒了」

「一年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時間在外邊吧。我單位是《足球報》在廣州,但我住在濟南,基本上我屬於一個『沒人管』的狀態,工作狀態就是不斷的出差、回家。」陳永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狀態。

其實足球記者的工作,遠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般瀟洒閑情,譬如,很多人不知道,除了魯能,陳永很多時候還需要跟華夏、權健乃至中甲石家莊永昌的比賽。當然,魯能是陳永的家鄉球隊,跟隨的時間最長,在他心中的意義也遠超其他球隊。

談到自己能獲得的「第一手信息」,陳永思索了一下:「這也是個過程吧。18年前我就是個小記者,見了人,連話都說不利索,想拿到消息確實也比較難。後來這麼多年,認識的很多球星都是看著長大的。另一方面,俱樂部的投入也差不多是這些年,也是慢慢建立了比較好的關係。」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總結起來兩個方面,一些整體戰略層面的東西,無論是好的、或者遭遇的困難;另外就是球隊內部的氛圍。」

關於這兩個方面, 陳永有很詳盡的解釋:「作為專業報,可能在日常的一些小新聞上,打比方說哪個球員今天訓練受傷了,或者說哪個球員訓練又進球了, 這種即時性的新聞可能就關注的少一點。我經常說,在山東記者裡面有很多很勤奮的記者,他們每天都可以把魯能第一時間的消息告訴大家。但是《足球報》是一周兩期的報紙,無法完全覆蓋時效性的東西,需要在戰略上、深度上做文章。」

陳永拿這個賽季比方:「比如魯能選擇李霄鵬(當主教練),很多人都不理解。我比較了解當時的情況,對魯能的這種選擇也非常清楚。那段時間寫了很多方面的東西,告訴大家為什麼選擇李霄鵬?事實證明其實選擇也是不錯的。」

這的確是如今不少紙媒記者一個通常的思路:尤其是像陳永這樣資深的記者。在本職上,會更關注宏觀的內容,而在日常的細節上,社交媒體的入場讓他們更能「有所發揮」。陳永也說,《足球報》一直鼓勵他們這些記者,可以在微博上發一些即時的信息,也可以和足球報的官方微博形成配合。

「(對於社交媒體)一開始有點不適應。」陳永笑著說起了一段往事:「我是最早的一批加V的足球記者,認證就是足球報陳永,那時候隨便發微博,也不會考慮太多。我就記得是 2012年的前後, 當時是一場魯能青年隊的熱身賽,當時北方的一支全運會隊和魯能95梯隊打比賽,發現(對方)個頭高一頭,就是大人打小孩!當時我就急眼了,我說你作假也不能到這個程度吧,1995年出生的,2012年那時候才多大?十五六歲吧,一個個都是成人面孔,當時我就在微博上發了,年齡造假,太那什麼了。」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結果發了微博之後,鋪天蓋地的網站全是引用我的微博來抨擊年齡造假,我一看惹大事了,我就跟他們說, 『把我V取消吧,別讓人看到我了』,我這樣才可以隨便發的。我後來就把認證取消了,名字也改了,改成『永遠的偏鋒』。當然現在還是重新認證上了,只不過名字也一直沒改,因為用的時間太長,大家也基本上都知道了。」

「沒斷章取義算好了」

作為一名資深的足球媒體人,一個「70後」,陳永對互聯網的認識絲毫沒有落後於時代,陳永經常會做一些聊天式的直播,用這種方式,拉進自己和普通球迷之間的關係。

「其實我口才算是比較差的。」陳永謙虛地笑了笑,「現在年紀大了反而好一點,以前是口才真的差。不過直播有個好處就是,你看不見對面的人,自己一個人在那聊就行了。」

沒有面部表情的彈幕,確實讓很多不算擅長溝通的人,找到了與人溝通的新途徑。

「要是下面一群人,你讓我說話,我說著說著就緊張了,直播的時候看不見人還好。現在我們的觀眾也都習慣了我去直播,周一的時候還會催我,雖然我不爆料,但是他們(觀眾)還挺喜歡看,也喜歡逗我。直播最多的時候就是2016年保級的時候。那時候一周在肆客播兩次,一次一個小時,基本內容就是不斷的勸球迷,告訴球迷(保級)沒問題,他們都不信,總覺得魯能要降級了,因為半程倒數第一。」

網路和智能生活的更新換代,確實改變了很多平台的模式,談到足球記者、足球編輯這些行業是否會被自媒體、乃至人工智慧所取代時,陳永的回答相當果斷。

「其實恰恰相反,自媒體這些,反而提高了記者直接接觸俱樂部,直接獲取信息的重要性。在足球這個領域,球隊的消息仍然是封閉的,很多球隊不會主動告訴外界他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時候必然是要有記者來做的。」換句話說說,陳永也覺得,在社交媒體時代,在俱樂部信息透明度的提升當中,記者仍然乃至更加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不過,陳永也感概,如今足球記者的地位,在球迷眼中,確實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打個比方。我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消息,很多媒體、自媒體會寫成新聞。有的會說『據《足球報》陳永透露』,有的就直接什麼都不說了,就不知道是誰說的了。這就是很多時候呈現給球迷,或者球迷看到的東西。所以,一件事情,有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消息源是某個記者,但是記者在這當中承擔的第一手採訪任務,是很難替代的,只不過要融入於這個時代。」

看上去,對於很多惡劣的抄襲,陳永表現出了一種文字工作者當中不算太多見的態度,與其說是「豁達」,更多的則是一種無奈。

「記者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就是說你說的任何一句話,或者做的任何一件事,你寫了一篇再好的稿子,可能幾秒鐘之後就變成別的稿子了。你這一點要坦然,你不能說是你為什麼抄我稿子,現在真的是沒法追究這個事情了。只要不曲解、不斷章取義,那就算了吧。複製粘貼有時候是真的沒辦法。

看得出來,陳永確實在這方面遇到過不少煩心事兒。更多時候,陳永只是希望這些「准同行」們,能夠保持一定的下限。

「其實出於愛好去寫一些東西去傳播,我覺得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問題在於,現在自媒體很多人做假新聞,寫一些假的東西。反正隨便起個名字,王小二,陳小二的誰也不知道是誰。我還是認為,各個平台對於自媒體的認證應該要更加嚴格。認證的首要基礎應該就是實名制。普通的用戶是可以不實名的,但是自媒體的認證一定要實名,因為這樣才能杜絕一個自媒體的一個亂象——可能不能說杜絕,是減少。」

「比如一些臭名昭著的自媒體號,被球迷罵得是體無完膚,最後隨便改個名,又在那開始寫。甚至可能一個人有好多號,一個號說這個一個號說那個,專門搞事情。」

「你至少不能這樣。」陳永又笑了笑,語氣卻是堅定的。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陳永對足球的愛似乎就是這樣,溫和而堅定。愛寫足球,也愛踢球。「我也喜歡踢球,到現在把膝蓋都踢碎了,還在堅持踢。基本上現在踢一場球要疼好幾天,然後等不疼了再踢。」

「但你要問我這小20年比較疲憊、倦怠的時候,其實很少。偶爾有,就是突然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決定、不合時宜的政策出來之後, 就會有些感慨。」

「山東的『遠征軍』永遠是第一」

我們從一開始就說了這次採訪的一大用處,在肆榜的年終策劃中,我們需要從幾大球隊的媒體人口中,獲取一些信息。

而關於魯能,能比陳永更熱忱、更資深的記者,恐怕很少。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2018賽季中超上座人數排行,魯能排在第六

2018賽季的話,山東魯能的場均上座率在25000左右,排在中超第六。陳永表示,這和預期基本相當。

「魯能球迷多,球市一直不錯。不過魯能球迷有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魯能的主場球市不是第一,但是是隨隊客場助威的球迷,就是「遠征軍」,永遠是第一。 山東人在全國各地太多了, 全國各地形成了非常龐大的球迷協會體系。現在幾乎省都有,甚至外省的一些地級市都會有單獨的球迷協會。比如江蘇蘇州魯能球迷協會。」

採訪的時間在足協杯魯能客戰國安之前,陳永笑言:「如果放開了,或許能把工體裝滿,當然,只給了2000張,這個雙方都是一樣的。」 陳永表示,魯能作為一個「老牌俱樂部」,球市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時期:「老實說,2010年之後,魯能實際上處在了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這幾年魯能的球市是回升的,俱樂部在球迷服務方面確實是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包括球迷協會的管理、球票的管理。以前山東是沒有買票規矩的,大家都喜歡要票。一張票50塊錢,要兩張票100塊錢,回頭請你吃頓飯花500,回頭開我還不去買。逐漸取消了贈票之後,大家也都形成了買固票看球的一個習慣,在這種情況下能達到2萬以上的一個上座率,我覺得還是不錯的,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當然要是和恆大、國安比,或許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和恆大比沒什麼可比性,恆大這幾年在成績上就非常強勢。但和國安的差距還是可以看出來,這倆球隊都是老牌球隊,其實最近這些年的成績,國安是不如魯能的,但國安的球市就一直比魯能好,這個所有人都必須承認,有城市的原因,但確實還有可以學習的地方。」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和工體一樣,魯能和濟南奧體中心的關係,實際上也是租賃關係,魯能可以影響的部分並不多,可以按需改造,包括座椅的顏色。但奧體的商販等等並不在魯能的管轄範圍,譬如夏天爆發的「天價水」事件,一時成為談資,魯能實際上是「背了黑鍋」。

說及此,陳永提及了另外一件事:「有一年夏天,天氣特別熱,魯能聯繫了一些酒店,要了十幾桶綠豆湯,大鐵桶那種,搬到每個球迷看台入口,準備進場時給球迷喝,但是被無情地拒絕了。因為影響到商販做生意了,你真要搬,得給更多的錢。後來魯能說算了,就沒弄。」

陳永也提到,很多事情其實本身是個別現象,甚至是商家在爭吵時的一時氣話,到最後傳出去影響不好,倒也沒有辦法。

「奧體的這個硬體條件,在全國來說應該是比較靠前的,目前魯能和奧體的相處模式,未來還是會受制於各方面,比如安保費用,人力分配,有時候體育場這邊也決定不了。打個比方國外足球場外經常會 有一些親子活動,咱們這兒就搞不了,警力很難照顧過來。」

「其實決定上座率的,根本上還是球隊的成績,你未來的規劃,球迷服務當然是一個方面,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更何況,大多數情況,也不是俱樂部不想有所作為,而是受限制的因素太多了。」

陳永提到了很多人都關心的專業球場問題:「幾乎所有中超俱樂部都夢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專業的球場,現在中超在用的可能也就申花。魯能一直想弄,但各方面遇到的困難還是太多,未來總是一個目標吧,綜合性體育場和專業球場看比賽的感覺還是差不少的。」

陳永認為,奧體的整體氛圍在全國來說「還算可以」,但對比國安來說,又會有些不足。同樣是國企烙印很深的球隊,陳永很樂意將魯能和國安相對比。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由於國企的性質,在服務的這個理念上,可能要天然差一些。」陳永表示,「當然這也是個過程。國企的優勢是穩定性, 都知道魯能這麼多年堅持青訓,一說青訓都知道魯能,這是需要穩定在當中的。但是在球迷服務這個方面,實際上它也是有一個改變的過程,我覺得改變應該就是2010年至2011年之前,魯能是(中超)老大的時候,它是沒有改變動力的。那我是老大我還用改什麼,按部就班的做就行了。」

「到後來恆大來了,球市很好,國安這樣和魯能差不多的,球市也很好。後來也就慢慢開始嘗試改變一些東西,比如給球迷發球衣,統一口號,等等,就是一個習慣的培養。」

「所以說這個管理的問題,我是接觸比較多,我覺得改變就是2011年到2013年這是一個觸動,2013年開始改變,2010年之前是沒有這個觀念的,那之前別說魯能,全中國也沒有什麼球迷服務的觀念。和國際上的老牌球隊相比,中國球隊還是歷史積澱的問題。」

陳永舉了一些例子,譬如皇馬的會員制,但到頭來,他表示,中國俱樂部還是很難學習,尤其是他的家鄉魯能。「魯能在球迷文化方面,可能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領先者。」這句有些「自黑」的話,讓人有一些意外。

「山東人的性格就是這樣,做事情踏實,但是創新上差一點。你做得挺好,他做得挺好,我要不要做?再想一想,發現又有一個人也做得很好,那我可以了。就是如果有一個人做,山東人往往會看看,想想,要不要做,猶豫,第二個、第三個人做了,他才能下定決心,實際上就是說,山東人往往會被動的做一些事情。」

「平平穩穩走下去就行了」

我正好聽過一句話,山東之於中國,有點像中國之於世界。陳永點點頭,而聊到濟南的足球氛圍時,陳永也用「不溫不火」來形容。

「如果中國要排足球城,那肯定沒有濟南。」陳永覺得,濟南似乎缺少一點「爆發力」,但他也並不是要貶低自己生活的城市,而是帶著十足了解的闡述。「這個城市是沒有爆發力的,它不像西安,有一種近乎瘋狂的感覺,但濟南不這樣。濟南好似大家有一個很自然的習慣, 『有場球還是去看看』,或者說『打國安了,必須得去看了』,就這麼一個感覺。 爆發力不是很強,但也穩健。」

「球市不是最好的,肯定也不是最差的。 這個球迷不是最熱情的,不像國安球迷那麼熱情,開玩笑說搞得全中國球迷一起對付他們,但是也不是那種默默無聞的, 是大家都知道的。足球球迷圈裡一說球迷領袖,濟南也是隨手一數都能數出好多來的,比如董大姐這樣全國知名的。比較下來,反正山東就是這麼一種中庸的文化。我也不求最好,我不會最瘋狂,也不會最平庸,不是最先進的,也不是最落後的。球迷和這個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包括俱樂部的發展實際上也是類似的。」

陳永把球迷文化和城市或者一個省的經濟、文化聯繫在一起,不算有多新鮮,但仍然相當具有說服力。

話題說開,陳永覺得,魯能俱樂部的這麼多年的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下得感謝電網:「穩定靠的就是投資,如果沒有電力的這個投入,可能魯能還不如建業混得好。因為山東經濟也是類似的,山東的經濟體量很龐大,但是先進型的企業不是很多。比如第一是房地產企業,大型房地產企業就沒有,有的也都是中小型。第二是這種科技創新,山東做的也不是很好,尤其互聯網這一塊,也沒有什麼優勢的企業。」

「這帶來的問題就是,山東的整個經濟總量很龐大,但是頂尖的、極具實力的、現金流非常充足的企業比較少,尤其是想支撐足球,想支撐一年投入十個億的現代的這種足球,如果沒有魯能的話,或許現在不會比建業混的更好。」

陳永看來,絕對的投入量或許和魯能無關,但他們勝在穩定:「你像現在 今年中超的身價排行榜,魯能排第八,這就基本上意味著魯能的投入這個中超就是第八,因為全部投資買的基本上都外援。所以說我用穩健這個詞。回想在2003到2010年那時候,各個球隊獎金都不發的時候,魯能也是很穩健地在投入,一點也不差,每年投入的錢也很多。到了現在這個大家都開始泡沫化了,魯能也追加了一些投資,但是也沒有很跟風。」

「這也和儒家文化相關聯,或者說和山東的這種文化。比如,國家電網為什麼會選擇山東這麼一個地方,它確實能夠切合這個地方。山東這個地方的文化內涵就是,失意的時候也不會放棄,高興的時候也不會忘乎所以,就這麼平平穩穩。平平穩穩地就往前走就行。」

我忽然明白陳永說的,好像也是他自己這麼多年自己走過來的路。

專訪陳永:魯能和山東一脈相承,穩穩地往前走

「我們已經好幾年沒拿到冠軍了,但可以繼續老模式,還是弄我的青訓,還是培養我的球員。你們每年都是20幾個億的燒,那我就拿不動了,就這個想法。你動不動20多億,我怎麼能踢得過?等哪一天你們不投錢了,冠軍又回來了。」

或許在前幾年,當我們聽到這樣的陳述的時候,或許會對魯能的這種國企作風嗤之一笑,但現在回過頭來,在抵制金元足球泡沫的關口,能比魯能做得好的俱樂部,又有多少呢?

後記

陳永老師是我不折不扣的前輩,當後輩採訪前輩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想到一些現實問題,比如「我這些熱情能延續到何時」,諸如此類。

這實際上是我採訪每一個同行都會想的問題,不過在陳永身上,這種細水長流式的「溫柔堅持」,放大得尤其明顯。第一次出現在《圈內人》欄目時,他就自問「這個職業還能幹一輩子嗎?」而且,並沒有給出多麼明確的回答。而是自己覺得,暫時沒有退出的打算,就這樣,「平平穩穩地往前走」就行。

「平平穩穩地往前走」有多難,沒有經歷過的人或許很難懂。這條自己選擇的道路,陳永一走就是18年。18年後的陳永,他肯定還記得自己18年前「話都說不好」時的青澀,也定然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畢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完)

採訪:Paine,柏亞舟

撰文:柏亞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