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切莫言深 因為我們不熟

切莫言深 因為我們不熟

我們因為工作、學習、外出會在不同的場合認識不同的人,出於需要也好,禮貌也罷,我們會與之交談,但是談什麼、怎麼談?

這個問題看似不會被當做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但是卻關係到未來你與你所認識的人會以怎樣的一種狀態共存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剛認識不久,就顯得特別熱絡,不僅攀談親切,而且會向你說一些單位內部的情況或是其他人比較隱私的內容,藉此拉近和你的關係。

也許最初我們會被這種熱情所感染,甚至也會訴說一些自己知道的「秘密」與之交換,因為沒有誰會拒絕熱情,但是久而久之就會發現這樣的「朋友」並非是志同道合,相見恨晚,而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

這樣的友情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與推敲,堪稱塑料友情。

交淺而言深應是我們在交往中所忌諱的

「交淺言深」最初出自《戰國策·趙策四》,馮忌請求拜見趙王,掌管外交事務的官員帶領他拜見了趙王。馮忌拱手低頭,想要說話而不敢。

趙王問他是什麼緣故。馮忌回答說:「我有個朋友,介紹一個人給服子。不久我問服子,那人有什麼錯誤。服子說:「你介紹的那個人有三個錯誤:「望我而笑,是狎也;談語不稱師,是倍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

儘管後來那位客人辯駁說:「如果交情淺薄就不能深談,那麼堯帝就不會把天下傳給虞舜,商湯就不會任命伊尹為三公。」

但是這針對君主和臣子來說的,作為一位君主,當然希望臣子能夠進盡忠言。而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交淺言深」確實不是一種明智之舉

蘇軾在《上神宗皇帝書》中說到:「交淺言深,君子所戒。」我們自己在識人之初,不要為了快速拉近關係就掏心掏肺,甚至是出賣別人的隱私。

同樣,那些和我們剛認識不久的人如果對我們格外熱絡,好似多年不見的好友,我們也要保持一份戒心

交淺言深,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因為我們並沒有那麼熟,交情不深,固然不願意深談。任何一段成熟關係的形成,憑藉的是我們所經歷的事情,是時間在我們的交往中留下的印記,而不是簡單的附會和莫名其妙的熱情。

《後漢書·崔駰傳》中說:「交淺而言深,愚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是平等而健康的,我們只有在這樣的談話中才會感到輕鬆、愉快。

如果你和一個不熟悉的人談論得過於深入,而對方卻不想給予同等價值的回復,那就會讓人不知所措,非常的尷尬。

還記得《晉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子猷有一天出遠門,舟行河中,忽聽人說岸邊有桓伊相過,桓伊的笛子舉世聞名,子猷非常想聽他的笛子。

但子猷和桓伊並不相識,而桓的官位遠在子猷之上,子猷並不在乎這一點,就命家人去請桓為之奏樂。桓伊知道子猷的美名和情性,二話沒說,就下了車,來到子猷身旁,為他奏了三隻曲子,子猷靜靜地傾聽。

奏畢,桓伊便上車去,子猷便隨船行。二人自始至終,沒有交談一句話。什麼都沒說,但卻心意相通,便已是知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呂坤:安詳沉靜 能成第一等事
《荀子》:語言可通向真、善、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