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王夫差劍存世僅九柄,洛陽收藏一柄,其餘在哪裡?

吳王夫差劍存世僅九柄,洛陽收藏一柄,其餘在哪裡?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擁有非常精湛而又高超的鑄劍技術。

春秋中期開始,吳國緊跟著諸侯爭霸的步伐,憑藉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和雄厚的冶鑄實力,在以舟師步兵為主要兵種的軍隊建置、與楚越爭霸的戰爭需要以及東周時盛行的佩劍風尚等因素的激發下,加強武器裝備,創新青銅兵器特別是青銅劍的鑄造與裝飾。

春秋時期的劍用青銅鑄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錫、鉛、鐵、硫等成分,以保證劍身的韌性和刃部的鋒利,使其剛柔相濟。吳國青銅劍在古代兵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種類主要有短劍、扉耳劍、窄格無箍劍、寬格有箍劍、扁莖劍等,對東周時期南方各國乃至中原地區的兵器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國青銅劍在春秋時期的總體演變趨勢為:劍身加長,柱脊變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鍔收狹、刃部由直刃變為弧線內收。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在古代人眼中,吳鉤指的就是優良的兵器。說到優良兵器,不得不提的就是吳王夫差劍了。

夫差是吳王闔閭的兒子,於公元前495年繼王位。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一統江東,而後繼而轉師北上,爭霸中原。

前484年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全殲十萬齊軍。

前482年,於黃池之會與晉定公歃血為盟,再次奠定吳國是春秋大國的地位。

夫差執政時期,吳國極其好戰,連年興師動眾,造成國力空虛。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舉全國之力赴黃池之會時,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

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拔劍自刎,時年55歲。

劍身鑄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的一系列吳王夫差青銅劍作為吳王夫差的權力象徵,等到吳國滅亡後,吳王夫差的權力也隨著吳王夫差劍而散落在中國各地。

時光如水,春秋已遠,歲月如歌,戰國已歇,彈指一揮間,寒來暑往兩千餘載,吳王夫差劍又陸續重現於神州大地之上。迄今為止共現九柄。

第一把,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館藏的這一柄吳王夫差劍相傳為吳國敬獻給當時居住在洛陽的周天子的禮物,於1991年在洛陽市西工區中州中路戰國墓出土。

吳王夫差劍屬於寬格有箍劍,設計上兼顧了實用與裝飾。寬格劍便於握持、利於劈刺,能在實戰中發揮有效的作用;劍身設計上,棱脊、凹弧截面、收狹前鍔、弧線內收刃部均可增強劍的殺傷能力,使其在戰場上發揮更好的作用。

這把吳王夫差劍通長48.8厘米,寬4.2厘米,圓首,圓筒狀莖,窄格。臘部鑄銘2行,因鏽蝕,僅可見「王夫差……作其元用」7字,原本當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

第二把,國家博物館

1935年民國年間,在安徽壽縣西門內出土一柄吳王夫差劍,劍通長58.9厘米,寬5.3厘米,圓首,圓柱狀莖上有兩道圓箍,劍格嵌有綠松石,飾簡化獸面紋,刀鋒銳利,器身有「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個字的銘文。

這柄劍由我國著名古文學家、古器物學家於省吾先生收藏。於省吾先生因得到吳王夫差劍、少虞錯金劍,遂將其藏書樓名為「雙劍誃」,號雙劍誃主人。一時成為佳話,著有《雙劍誃殷契駢枝》《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雙劍誃吉金文選》《雙劍誃吉金圖錄》《雙劍誃古器物圖錄》等傳世文集。

先生故去後,按生前遺願將藏品都捐獻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吳王夫差劍也在其列。

第三把,國家博物館

1974年,安徽廬江縣農民在開挖水渠時,無意發現一柄吳王夫差劍,長54厘米,無銹跡,有光澤,柄為橢圓柱形,上有兩道箍棱,劍首已經殘損,劍格較寬,上有綠松石花紋,莖部較寬,中脊有銘文「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那個時候各省文物考古與保護團隊還不夠成熟,因此次考古挖掘工作是由文化部牽頭組織工作,工作完成後,這柄吳王夫差劍,順理成章的交由文化部直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國博特展:越王劍與兩把吳王劍並列

第四把,國家博物館

你說巧不巧,兩年還不到,1976年,河南輝縣百泉文物保管所就從廢銅中發現一把吳王夫差劍。劍身全長59.1厘米,寬5厘米,滿布花紋,鋒鍔仍很銳利。劍身鑄有篆書陰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與安徽出土的吳王夫差劍一樣,這柄吳王夫差劍也順理成章的交由文化部直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第五把,山東博物館

要說吳王夫差劍中今生故事發現最為離奇,就要屬山東博物館藏的這一柄吳王夫差劍了。

1965年,在山東平度縣廢品收購站發現一柄青銅劍,工作人員報告了當地的文物部門,經由專家鑒定,此劍通長57.8厘米,寬5.8厘米,扁莖,臘部有銘文「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吳王夫差劍。

哪想到收廢品居然能收到國寶,真是相當傳奇啊,不過也是因為這種傳奇的方式,讓這柄吳王夫差劍成功的留在了發現地,被山東博物館收藏,這在當時可是羨煞了多少文博界同僚啊。

第六把,湖北博物館

同樣是在1976年,湖北襄陽蔡坡12號戰國墓出土一把吳王夫差劍,首部已殘損,殘長39厘米,寬3.5厘米。圓筒狀莖,臘部鑄銘:「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這柄吳王夫差劍對比同年在河南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因首部殘損,品相不佳,於是這柄吳王夫差劍沒有被送往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北博物館也很少宣傳這件藏品,反而更多得傾注於宣傳湖北博物館另一件藏品吳王夫差矛。

左為吳王夫差矛,右為越王勾踐劍

第七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一柄吳王夫差劍,由民間藏家捐獻,銘文「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清晰可見,但十分可惜,他的劍首與劍鋒均已嚴重損壞,所以聲名不顯。

第八把,阜陽博物館

安徽阜陽市一位不知名的藏家藏有一把吳王夫差劍,阜陽博物館原館長韓自強先生在自己的著作《阜陽與亳州出土文物文字篇》中提到此劍,除去銘文為「工吳王元差自作其元用」,其中「工」與「元」字不同,其他形制與其他吳王夫差劍一般無二。

第九把,蘇州博物館

1991年在香港古懂拍賣的一把吳王夫差劍,是目前已知九柄吳王夫差劍中保存最為完好與精美的一柄,最後由知名收藏大家王振華、王淑華夫婦購得,藏於台灣古越閣。

這柄劍通長58.3厘米、格寬5.5厘米,造於春秋晚期。劍作斜寬從厚格式。劍身寬長,近鋒處收狹明顯。雙刃呈弧形,中起線,兩從斜弧。厚格作倒凹字形,飾獸面紋,鑲嵌綠松石。圓莖,莖上有兩道凸箍,箍上有極細的凹槽,內遺存有少量的綠松石。圓盤形首,鑄有多圈險細的同心圓凸棱。

左為吳王夫差劍正面,右為吳王夫差劍反面

此劍保存相當之完好,鋒刃銳利,一現世,便聞名天下。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多次邀請王振華、王淑華夫婦將此劍做展覽。

經由多年的努力與王振華、王淑華夫婦誠摯的溝通,2014年上半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出資4250萬元將吳王夫差劍徵集並藏於蘇州博物館。

吳王夫差劍也終於回到了它鑄成之地,重返吳都,歸於故里,如今成為蘇州博物館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守護著吳文化之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清末戊戌變法後,慈禧為何打算遷都洛陽?
春秋時周天子腳下有個小國,結局和國名一樣滑稽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