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我髮狀態不想人看到,卻又期待有人會讀懂一切

我髮狀態不想人看到,卻又期待有人會讀懂一切


公號海茫茫,你是不是經常錯過我的小船?



點擊上方藍字「青年文摘」→

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加上星標 

,我馬上就登上你的碼頭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LinkedIn,

微信ID:

LinkedIn-China。

LinkedIn領英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那天一群人聚會,有人突然聊起,自己無意中發現了前同事的微博小號,上面一天到晚念叨奇怪的日常瑣事,感覺跟工作中的他根本就是兩個人,簡直分裂!

我心黯然,因為我也是她口中的這種奇葩。微博只有31個陌生的殭屍粉,髮狀態向來零贊零評,卻亂七八糟發得樂此不疲,八年來已經攢了8000多條。

這樣的人其實不少,熱鬧華麗的社交網路背後,藏著成千上萬無人光顧的微博,和一個個孤獨的話癆。



從與世界對話

到跟自己對話

今年是微博正式公測的第九年。

九年來,微博經歷了最初的飛速發展,成功幹掉了飯否、騰訊、網易等競爭對手,成了「中國Twitter之戰」的唯一勝利者。

但卻在2013年起出現了使用率下滑50%的情況,之後三年持續走低,2016年才開始回暖。

剛上線風頭一時無兩時,大V隨口的一句話都能引起網民的駐足圍觀。

擁有1500多萬粉絲的姚晨被封為「微博女王」,到處主持公道,正義關心民生的人設立起來後,每天通過微博給她陳述各種冤情錯案的多達四五千人。


《南方周末》的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那個時候的微博:「

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

微博的拐點是實名制。寒冬過後,為了自救便開始「用戶下沉」了。

KOL從大眾明星變成了小圈子的領袖,比起從前的「社區公園」,現在的微博更像是「大型遊樂場」,每個人都能在一個個小圈子裡找到自己的樂子。

同時,一批批厭倦了微商和複雜社交關係的年輕人漸漸迴流微博,開闢私密心情的自留地。

從前熱愛向世界發聲,現在只想與自己對話。



因為害怕

所以朋友圈裝死微博蹦迪

這其實不難理解。

人都有想靜靜的時候,而背後真正的原因不僅僅是嫌吵,而是害怕。

有啥好怕的?

薛之謙在《演員》裡面唱「簡單點,說話的方式簡單點」。而現實生活里,根本不敢這麼簡單。

你敢對著老闆說「我的夢想就是升職加薪早日取代你」嗎?你敢對著對象說「矯情個屁,再矯情就分」嗎?你敢對著老鄉說「我一個月掙多少錢買沒買房關你屁事」嗎?

不敢!

不僅現實中不敢,朋友圈中也一樣。

上班已經三年半的同事微信里現在一共有1677個好友,大概有1000人都是工作後加的。

除了領導,同事,連面都沒見過的工作夥伴,還有父母長輩,爸爸的朋友,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和他北京的親戚……


發個旅遊的狀態,同事會回復「真羨慕,哪像我們還得加班」;

發個美圖濾鏡下的自拍,老媽會留言「孩子你那小臉兒咋又瘦了」;

轉個吳亦凡的八卦黑料,竟然惹怒了很久不聯繫的高中同學:「他有多努力你知道嗎?怎麼連你也黑他!」

慢慢地,髮狀態前大家都變得十分小心,甚至有了偶像包袱,自拍圖修八遍以後排滿九張,每兩秒刷新一下看看有沒有贊。

發一條公司業績的捷報還要仔細找找一堆贊里有沒有領導。太累了。

於是,很多人把朋友圈設為了三天可見,偶爾轉轉勵志雞湯給無聊虛偽的人生打一劑雞血。更多的話,跑去沒啥粉絲的微博說,一天好幾條叨叨至死也沒關係。

一旦現實中的朋友要關注自己微博,趕緊搪塞說「我不玩這個」,為了不被搜到甚至還悄悄取消了手機關聯。

每天戴著面具生活真的很累,真的需要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放空一會兒,靜一靜。

而微博,就是那片可以邊盪鞦韆邊大聲唱歌的小天地,沒人點贊也沒關係。

最後一個表達自己權利的地方,實在不想放棄。



不想人看到


卻又期待有人會通過微博讀懂我的一切

其實很多人都有愛翻自己朋友圈或者微博的習慣。

不是自戀,是享受回憶帶來的回味感。過去某一刻的心情,某一個鏡頭捕捉到的精彩瞬間,背後都有故事。有段話說得好:


那些不為人知的青春愛欲,成長的脆弱,酸楚和甜蜜,其實永遠只屬於你自己,如同草葉靜靜生長,然後靜靜地枯萎。

我常常回憶起自己的過去,那些時光就像是博物館櫥窗里的標本,安靜、死寂。

有一個博主我關注了很多年,她是一名綜藝節目導演,以前在美國做新聞工作。多少個無聊空虛的下午,我都是刷著她的日常度過的。


全是無關痛癢的私人小事,吐槽、發泄、矯情、罵人、感慨……但正是這些細碎的狀態組成了全部的自己。(哦,大概也只是一部分吧。)

有時候,在微博一個人說了一大堆,都只是想讓心裡特定的那個人看。

「我裝作不經意留下通向我喜好的線索,期待有一天有個想要了解我的人去一一發現。」

有時候,想讓他看到的那個人已經看不到了,可自己還是停不下訴說的腳步。

下面這位博主在母親去世後的六年里,每日發微博跟天堂里的媽媽聊天,已經攢了1600多條。

母親剛去世時,沉浸在悲痛和思念中的她說會在微博上像之前一樣給母親報平安,直到自己離開人世。然後便一直堅持到了今天。


一條條微博,細膩而真實地詮釋了那些未曾說出口的深情。

她曾在微博里說,過去逛街嫌母親磨嘰,教母親用手機嫌她笨,不耐煩,而失去了母親後,才深知,錯過的再也回不來。



微博是個廣場


卻也能讓人在角落悄悄哭泣

微博像是個廣場,細看裡面的人,彷彿看到了孤獨又喧囂的眾生相。

在那個著名的古城鐘樓的微博里,每天準時的噹噹聲下面,總有各路網友留言。有人問好,有人許願,有人只是絮絮叨叨地講述自己的生活。


那些留言就像《浮生一日》那部紀錄片,在這個世界上同一時間不同的人都在做著不同的事,經歷著各自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

每個人的生活被縮小後,放眼整個世界,忽然覺得,自己生活里的那些驚天動地其實都不是事兒。

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非常善於社交。成天呼朋喚友把日子過得熱熱鬧鬧的人畢竟是少數。

那些在微博上分享和互動的人,也是努力在保持自己對社會的開放性,保持自己的非封閉狀態,建立一種積極面向外界的關係。

這位大叔,堅持每天發自拍,五年以來,除了讓人們記住了他經常上鏡的紅圍巾,也漸漸讓大家從照片合集中感受到了歲月帶來的滄桑。


歲月不但侵蝕了人,也改變了食物。

這位博主突發奇想買了兩塊肉,觀察放冰箱和不放冰箱一年後會有什麼差別。




他堅持圖文記錄。




帶給大家數不盡的期待和歡樂。以至於一年結束後,還有人問有沒有下一季。

微博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日記本,記錄了生活,保存了愛好,給時間軸刻下一個又一個痕迹。而我們每個人的記錄,又都是在為歷史留存細節。



不但記錄了花花世界,也保留了底層的泥土和塵埃。

這是一個發訃告的微博,每當有一個人離開人世,就會發一篇追思的內容。當一個人漫長的一生濃縮成幾段懷念和悲傷,我們每個人都渺小得彷彿塵埃一樣。


但就是這一粒粒塵埃,用自己的方式飛舞、表達、碰撞、共鳴,努力在大千世界裡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樣。

▽ 更多推薦閱讀 ▽


恭喜90後喜提2018年度多項終身藝術成就獎


想起我們小時候的冬天,才覺今天孩子的孤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這些大學校徽,都被玩壞了哈哈哈哈哈
這首MV,穿越了40年……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