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塵封的寶貝:系外行星的第一個證據

塵封的寶貝:系外行星的第一個證據

藝術家構想圖:環繞白矮星運行的一顆受污染的系外行星及碎石帶

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有一幢優雅的西班牙風格的紅瓦屋頂辦公大樓,這裡有三間歷史悠久的儲藏室,保護了一個多世紀的天文學資料。下樓梯後向右轉,有一個地下室,那裡是充滿奇蹟的空間。有數不清的木製抽屜和箱子,從地板堆放到天花板,有望遠鏡拍到的底片,有太陽黑子素描,還有其他各種記錄。有一股淡淡的氨氣味瀰漫在空氣里,讓人想起了老電影。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卡內基天文台的一間儲藏室,這裡藏有威爾遜山望遠鏡數據和其他天文記錄的檔案。

有一間儲藏室外邊是一扇黑色的小門,上面的門牌寫著——此門莫開。

卡內基天文台擁有威爾遜山、帕洛馬爾和拉斯坎帕納斯天文台拍攝的250 000多張照片底板,時間跨度超過100年。在威爾遜山的全盛時期,最強大的望遠鏡有兩個,口徑分別為152厘米和254厘米,其中254厘米的於1917年11月1日首次啟用。它們都無可置疑地改變了人類對於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理解。但是,這些技術奇蹟超前於它們所處的時代,僅舉一例:這些望遠鏡捕捉到了遙遠世界的跡象,但是在這裡放了一個世紀仍沒有人能夠辨認出來。

威爾遜山口徑152厘米和254厘米望遠鏡

這個底片顯示仙女座(或M31)一定屬於另一個星系

埃德溫·哈勃

米爾頓·赫馬森

有關我們這個星系以及整個宇宙的一些重大發現是20世紀早期在威爾遜山上進行的。就在這座山上,埃德溫·哈勃意識到銀河系不可能是我們的整個宇宙,因為仙女座(或M31)比銀河系最遙遠的地方還要遠。254厘米口徑的胡克望遠鏡於1923年拍攝的一幅巨大的照片成了卡內基倉庫外面的巨幅海報。

埃德溫·哈勃和米爾頓·赫馬森最初在威爾遜山上是看門人,他倆共同努力探索宇宙不斷擴大的本質。利用這台傳奇的望遠鏡以及來自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洛厄爾天文台的數據,他們認識到星系團彼此遠離,而且星系距離越遙遠,它們就以更快的速度彼此遠離。

但是,威爾遜山上一個擁有100年歷史的發現卻鮮為人知,直到最近才被發現並受到重視。這就是有關係外行星的第一個證據。

一則偵探故事

故事得從本·朱克曼說起。本·朱克曼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教授。他應原來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指導過的一位弟子傑·法瑞希之邀,準備在2014年7月舉行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講一講太陽系外行星和小型岩石體的構成。法瑞希曾建議朱克曼談談白矮星的污染問題。白矮星類似於我們的太陽,但是沒有太陽明亮,屬於恆星的密集殘餘物,耗盡了核燃料,甩掉了外層。天文學家用「污染」這個字眼來指重元素侵入了這些恆星的光球層,即其大氣外層。問題是,所有這些多出來的元素都不應該出現在那裡,白矮星的強大引力應該將它們拉入恆星的內部,應該看不見才對。

美國航空航天局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的藝術家概念圖

被識別出來的第一顆受污染的白矮星根據其發現者阿德里安·范·馬南命名為范馬南星(在科學文獻中一般被稱為范馬南2號),是由范·馬南於1917年根據這個天體在1914年至1917年中位置上的微弱移動而發現。後來,已成為威爾遜山天文台台長的天文學家瓦爾特·悉尼·亞當斯利用威爾遜山152厘米口徑望遠鏡的小型玻璃底板捕捉到了范馬南星的光譜,將其解釋為F型恆星,大概是根據鈣和其他重元素吸收特徵的存在及其強度以及溫度稍高於我們的太陽。1919年,范·馬南稱它為「非常微弱的星球」。

今天我們知道,距離我們大約14光年的范馬南星是最接近地球的白矮星,而且不是聯星系統的一部分。

法瑞希說:「這顆星是一個偶像,是此類恆星中的第一顆,的確可算是原型的原型。」

在準備講話的時候,朱克曼產生了神奇的體驗,後來他將其稱為「真正的靈感」。范馬南星,1917年研究它的天文學家不知其為何物,幾十年後那些思索著它的人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天體。它一定是系外行星存在的第一個觀測證據。

這與系外行星有什麼關係?

恆星最外層的重元素不可能在恆星內產生,因為它們會因白矮星的強大引力場而立即下沉。20世紀,隨著發現了更多在其光球層中含有大量元素的白矮星,科學家開始相信這些奇特的物質必定來自星際介質。也就是說,來自漂浮於恆星之間的元素。

但是,在拍攝到范馬南光譜之後70年,1987年,朱克曼及其同事埃里克·貝克林報道稱白矮星周圍的紅外光超多,認為這可能來自一顆微弱的「敗星」,即褐矮星或棕矮星。1990年,人們將其解釋為環繞白矮星的一個炎熱多塵的盤。到了21世紀初,出現了一種新的污染白矮星理論:外行星可以將小石塊推向恆星,恆星的強大引力將它們粉碎,粉碎後的塵埃因為含有該天體的重元素,因此會落到恆星上。法瑞希說:「底線是:如果是小行星或彗星,不只是改變方位,而且還需要推力。到目前為止,最有可能的推動力就是行星。」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在擴展研究被高溫多塵盤環繞的受污染白矮星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自2004年發射以來,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已確認了其中約40顆特別的恆星。另一架空間望遠鏡,即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寬視場紅外測量探測器,也發現了一小部分,將總數增加到今天已知的近50個。由於這些天體非常微弱,用紅外光來識別就顯得至關重要。

法瑞希說:「我們無法使用地面上的望遠鏡來精確測量來自這些物體的紅外光的量,而斯皮策空間望遠鏡讓我們大開眼界。」

為了支持受污染白矮星的新「塵盤」說,朱克曼及其同事於2007年發表了有關白矮星大氣的觀測資料,其中有17種元素,這些元素與地月系統中的情況類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已故教授邁克爾·朱拉為研究受污染白矮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該團隊的一分子。)這進一步證明至少有一個小型岩石體,甚至是一顆行星,已經被一顆白矮星的引力撕裂。科學家現在普遍認為,一顆光譜中有重元素的白矮星可能至少有一個碎石帶,這是劇烈碰撞而未形成行星的殘餘天體,而且很可能至少有一顆大行星。

所以,碰巧漂浮在星際介質中的重元素不能解釋觀測結果。朱克曼說:「在范·馬南的發現過了大約90年後,天文學家說,『哇,這種星際吸積模型不可能是正確的』。」

追蹤光譜

受朱克曼的啟發,法瑞希迷戀上了這個念頭:有人於1917年拍攝到了有關係外行星的首個證據,而且這個觀察記錄一定還在。他說:「我現在瞄上了這個問題,我決不會放過。」

1917年10月24日拍攝的范馬南星當前位置

范馬南星的光譜

范馬南星光譜特寫

法瑞希求助於卡內基天文台,因為卡內基天文台擁有威爾遜山望遠鏡並且仍保存著這些望遠鏡拍到的數據檔案。卡內基天文台台長約翰·穆爾凱依讓志願者丹·科恩去查找該資料。科恩把檔案翻了個遍,兩天之後,穆爾凱依給法瑞希發送了該光譜的一張圖像。

法瑞希稱:「坦率地說,我不能說自己感到震驚,但是這簡直是一個驚喜。我看到了我想找的證據,連肉眼都能看得見,我不由自主地跳了起來。」

法瑞希期望的范馬南恆星光譜就在一個小小的檔案盒裡,上面有手寫的日期「1917年10月24日」和一個現代的黃色標籤:「可以算是一顆系外行星的第一次記錄。」

卡內基歷史委員會主席、天文學家辛西婭·亨特將玻璃底板從封袋中取出,放在一台已經打開的觀圖儀上。頻譜本身只有0.4厘米多一點。

乍看起來,這個底片似乎並不起眼,但法瑞希看到兩個明顯的「尖牙」,表示這是光譜中下跌的深谷。在他看來,這就是確鑿的證據:來自同一個鈣離子的兩條吸收線,這意味著白矮星光球層中有重元素存在,表明它可能至少有一顆外行星。2016年,他在《新天文學評論》上發文討論了這個問題。

系外行星及碎石盤

科學家一直認為,巨行星的引力可能會阻止空間的碎片帶,特別是在年輕的行星系統中。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具有塵埃和碎片的年輕恆星比沒有塵盤的恆星更有可能在遠離母星的地方擁有繞行的巨行星。

白矮星不是年輕的恆星;相反,當一顆中低質量的恆星已經燃盡其內部所有的燃料時,它就形成了。但原理是一樣的:系外巨行星的引力可以將小型岩石體引入白矮星。

太陽將在大約50億年後變成一個紅色巨星,它會膨脹很多,甚至吃掉地球,然後甩掉外層,變成一顆白矮星。到那時,木星的巨大引力可能會對小行星帶造成更大的破壞性,將物體拋向此時更加昏暗的太陽。范馬南星的重元素就屬於這種情況。

254厘米口徑胡克望遠鏡100周年快樂!

到目前為止,斯皮策空間望遠鏡還沒有在范馬南星的周圍發現任何行星。事實上,迄今仍然沒有有系外行星環繞白矮星運行的確證,儘管科學家相信,有一顆白矮星確實擁有一顆巨行星。包括朱克曼在內的科學家利用夏威夷的凱克天文台,發現一顆白矮星正在吞噬一個類似柯伊伯帶的天體。

科學家仍在探索被污染的白矮星,並尋找它們可能擁有的系外行星。我們知道的所有白矮星中約有30%被污染,但它們的碎片更難發現。汝拉提出,隨著大量小行星進入並與碎石碰撞,塵埃可能會轉化為氣體,而氣體的紅外信號沒有塵埃的紅外信號那麼容易被檢測到。

法瑞希對他在威爾遜山檔案館的偵探工作感到非常激動。2016年,他在一篇關於被污染白矮星的評論中描述了這一歷史發現,認為白矮星是「外行星系統研究中引人注目的目標」。

誰曉得天文台偉大的檔案中還有哪些被塵封或遺忘的寶藏正等待著我們去發現,那些觀天的記錄蘊藏著豐富的宇宙信息。當然,這些線索還得靠那些富有好奇心並且能夠提出正確問題的人才能找到。

法瑞希說:「這是個人與數據的互動,可以真正激勵我們傾力探索我們提出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碟探索 的精彩文章:

TAG:飛碟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