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劉向

劉向西漢著名的學者,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其《新序》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梁國與楚國相鄰,梁大夫宋就在邊境縣當縣令。

梁國邊境的士兵種瓜,楚國邊境的士兵也種瓜。但楚國的士兵懶惰,水都懶得澆,所以瓜長得比梁國的差。

楚國的士兵不再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認為自己的瓜長得差,是因為梁國的瓜長得好,於是就偷偷到梁國的瓜地搞破壞。

梁國的士兵發現後,準備採取報復行動,宋就勸解道:報復確實解氣,相互結怨,不是好辦法。

宋就讓梁國士兵悄悄地為楚國瓜園澆水,楚國的瓜也就長好了。

楚王得知這件事後,感到很慚愧,派人帶著豐厚的禮物,向宋就表示歉意,梁楚兩國的關係也從此變得友好。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劉向 新序

劉向對宋就的行為十分讚賞,「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這就是著名的「報怨以德」故事。

「報怨以德」,是老子主張。老子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是個富有傑出智慧的偉人。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論語

同時代的聖人孔子,也主張「報怨以德」。《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以反問的形式,提出了君子對待小人的三種方式:

第一種,不予理睬;

第二種,以公平正義之「直」回擊;

第三種,不予回擊,反過來回報。

古聖賢的主張,肯定是正確的。這些被稱作聖賢的人,有著超載芸芸眾生的傑出智慧。但現實社會中,凡人想做到有點難。

當下民間有一股修譜熱,弘揚傳統文化,這本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但無法恭維的是,很少發現有哪個家族的譜,修得像個樣子。

有一家家譜中,100字的傳記有10餘處錯誤;有一家家譜中,500字的傳記有20餘處錯誤;有一家家譜3000餘頁,沒有哪一頁沒有錯誤。比較可樂的是,有一家家譜的傳記部分,從文言文到網文,各種文體無一不有,文字粗糙,不堪卒讀,讓人忍俊不禁。

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水平,總體上遠遠高於前人。為什麼今人修的家譜,遠不如前人呢?其實道理很簡單:

其一,國學功底,並不因今的學歷提高而提高,今不如昔是正常現象。

其二,前人修譜,有「專業」的譜師。今人修譜,多是「無師自通」,實質上都是「業餘」水平。「業餘」對「專業」,後果不言自明。

其三,古人嚴謹,今人浮躁,「敬業」精神無法相提並論。

凡此種種,問題也就可想而知。

有個朋友,文字功底頗深,也是一位譜牒專家。

但是,譜牒專家時常被業餘修譜者罵得狗血淋頭。

有家宗譜的這一頁,正文只有四個字: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家譜

結果,老譜上的這四個字,在新譜上變成了這四個字: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家譜

「實錄」變成「寶祿」,這就是基本的文字功底問題。

老譜上有一篇名人撰寫的譜序,結果名人也出笑話了——「項首」。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家譜

「項首」是什麼意思呢? 項,脖子(頸部);首,腦袋。「項首」,難道是脖子、腦袋一起晃悠?或者,乾脆就是「項上人頭」?不知道。

其實,古人寫的是「頓首」,不是「項首」。「頓首」指的是「磕頭」,古代跪拜禮之一,是古人文章結尾的常用詞。

當然,多數對別人指出錯誤,還是虛心接受的。「一字師」,是古代的美談。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一字師」。有人將「朴」字寫成了「撲」字,被指正後竟然破口大罵。

為什麼破口大罵呢?因為他是抄來的,古人「撲」字就這麼寫。

確實,古人「撲」字還真是這麼「寫」的: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其實,古人「撲」字是這麼寫的: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到底是「朴」還是「撲」?這種爭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古代有個小故事:有兩個人在爭論,一個說三七二十七,一個說三七二十一,誰也說服不了誰,便找縣官評理。結果,縣官將說三七二十一的人打了一頓。這個人不服,認為縣官是個糊塗官。縣官道:他連三七二十一都不知道,你卻與他爭,不打你打誰?!

不要與不同層次的人爭辯,尤其是不要與愚蠢的人爭辯,這是真理。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街景

那麼,被無知的人臭罵,又該如何對待?聖賢說過的四個字:以德報怨。

現實中的以德報怨又是什麼呢?最好的辦法是勸人讀書。

知識可以拯救人於愚蠢,愚蠢與惡是密切相連的。很多惡人,本質上是愚蠢。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動物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說:對善來說,愚蠢是比惡更加危險的敵人。惡可以抵抗,愚蠢則無法防衛,因為它並不服從理性,毫無運行規則可言。「假如事實與一己的偏見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實,假如那些事實無法否認,那就可以把它們乾脆作為例外推開不理。所以同惡棍相比,蠢人總是自鳴得意。」

朋霍費爾還說:「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 「愚蠢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一些愚蠢的惡人,生活的層面極低。生活的層面極低,擁有的知識面也極窄,最終陷入愚蠢,甘於愚蠢。而比愚蠢更可怕的,是甘於愚蠢。比甘於愚蠢更可怕的,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愚蠢。一旦他們被知識喚醒,他們便會發現自己的愚蠢,進而改變自己的惡。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讀書

但是,對一些行將就木的愚蠢者來說,勸其讀書肯定是徒勞的。這就是第二個辦法:勸其子弟讀書。

有些惡的糾正,可能要有三代。惡,是可以代際傳遞的,在知識的作用下,惡的傳遞可以衰減。

勸人子弟讀書,更重要的是改變他們生活境地。

不同的生活境地,決定著人的精神境地。相同的生活境地,相互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這種影響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把人分作三六九等,這是封建時代的殘忍做法。現代社會,人則有階層之分。不同階層的人,有著不同的為人處事方式,善惡現象涇渭分明。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社會

有一句話叫做:上層社會人捧人,中層社會人比人,下層社會人踩人。

說得有點俗,但不能說不真實。

上層社會,人與人之間無需爭奪,物質決定精神,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不是虛假,而是出自自然。

中層社會,生活有安逸,也有壓力,這就造成競爭。但是,他們都憑知識、本領擠進這個階層的,有競爭同時有底線。

下層社會,則完全不一樣。「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管子·牧民》中的這句話,一定要記清。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社會

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人,其中混得最好的,也就是橫行鄉里,在街坊當個狠人。這種狠人,唯有狠毒才能保持在底層的地位。他們總是互相攀比,生怕別人比自己過的好。他們不擔心自己的成功,視別人的失敗為自己的成功,不惜暗地裡算計他人。於是,相互之間互相踩踏,以相對的「高度」,獲取可憐的「自信」與「自尊」。

勸這樣人的子弟讀書,真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真的有。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有人或許會問:這不就是讀書做官?

從表明現象來看,認為是讀書做官也沒有錯。但最本質的,古代社會底層平民,由讀書而做官,也就是從底層進入了上層。科舉制度最偉大之處,就是打通了社會上下層之間流動的路徑,不使社會階層處於固化狀態。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祠堂

胡林翼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進士出身,曾任湖北巡撫,是一個典型的讀書做官之人。

有一次,胡林翼問手下的一個新任知縣:你為何要做官?

知縣回答:我要賺3000兩銀子。

胡林翼一愣,哪有這麼不要臉,直截了當喊當官發財的?但出於好奇,胡林翼又問了一句:賺3000兩銀子幹什麼呢?

縣令回答:拿1000兩捐給祠堂,我家裡窮,讀不起書,靠親戚和宗族的資助,才能讀書考上舉人的……

科舉時代,這種讀書做官的窮人不少。清代狀元龍汝言,也是貧寒出身,同樣是宗族的幫助,最終由社會底層進入了社會上層。這些人,往往都要干一件事:捐錢,修祠堂,修家譜。他們是光宗耀的人,但他們最感謝祖宗!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讀書

現代社會,走科舉之路讀書做官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道理永遠是相通的:通過讀書,可以改變祖輩的處境,從社會底層進入更高一點的階層。

讀書不一定明理,但社會上下層之間的流動,除了讀書,還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只有生活在底層的人,才有想到去賭,去騙,去搶,一夜暴富,進入上流社會。

所以,如果被一個無知的底層人謾罵,沒有任何必要回應。美國總統林肯說:「與其跟狗爭辯,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讓它先走。否則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傷疤。」抱一顆善心,勸其讀書,勸其子弟讀書,這就叫功莫大焉。

最好的以德報怨,就是勸人讀書

功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情偶記 的精彩文章:

三個細節顯示,洪秀全並非等閑之輩!
當下的人文精英,為何「二流子」都算不上?

TAG:閑情偶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