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文/妖刀妹

優秀的中國青年,留學去!

為了中國的未來和你們自身的未來,留學去!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國派出的首批50名留美人員抵達巴黎機場,轉機去紐約。出國前夕,他們去做了統一的西裝,甚至是帽子和包,都是一樣的。

有人笑著回憶說,「巴黎可是時髦之都,我們到了那,彷彿成了『外星來客』。」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這些「外星來客」是抓住改革開放先機的一批人,也是見證中美關係重大歷史的一批人。

「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美國人民也是偉大的人民。我們不僅為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來,也是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而來」。

自此,中國的赴美留學熱潮掀開大幕。

1,一錘定音

1978年5月20日華盛頓時間凌晨3時許,美國前總統卡特被叫醒接聽電話。除了遇到危機,很少會出現這種情況。電話是從北京打來的,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助手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在一起。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回答,不是壞消息,是因為鄧小平問你能否接受5000名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留學。

卡特回答:你就對鄧小平說,我們可以接受10萬中國學生。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由於早年留學法國,鄧小平對留學生和現代化建設的關係有切身感受。1978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不久,鄧小平就對留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現在我們邁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學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學習,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的大學究竟辦得如何。」

鄧小平強調:「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錢,值得。」

兩位領導人的智慧和魄力,讓首批50人赴美留學生的行程一錘定音。

50人名單中:北京大學11人,清華大學9人,中國科學院、國務院各部委15人,北京其他大學5人,北京工廠2人,上海4人,天津兩所大學4人。

在學科分布上,50人全部集中在理工農醫學科,其中理科29人(58%),工科18人(36%),醫科2人(4%),農科1人(2%)。理工科共計94%,占絕對多數。

1979年2月23日,8名美國留學生抵達北京,中美互派留學人員的大幕正式拉開。中國相應地對不少希望研究中國、與中國交流的美國學者敞開了大門。

2,大開眼界

那時候的中國和美國,在科技水平和科研條件上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柳百成,是首批留學生之一兼50人的領隊。他回憶說:

「我那時剛到麥迪遜,住在一個普通美國人家裡,看到房東太太七八歲的兒子正在玩蘋果電腦。我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出國前自己從未見過電腦,但在美國,連兒童都能自如操作。」 「我感覺到,或許有一天計算機會改變人類的生活。就一杯咖啡到凌晨三點,和本科生一起學習計算機高級語言。」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除了電腦等「新興事物」,美國頂尖的科研設備,也給這批留學生的學習和科研注入了強心劑。柳百成說,「出國前,我用光學顯微鏡只能將材料微觀結構放大1000倍;在威斯康星大學的實驗室里,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可以放大20萬倍,對材料微觀結構研究的深度有了質的跨越。」

既然「大開眼界」,那就也要「打開眼界」。這批留學生當時最大限度地融入了校園,吸收了不少前沿科學知識和思維,為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礎。

2,環境寬鬆

來到美國幾天後的1979年1月1日,這批中國留學生在華盛頓見證了中美正式建交、中國駐美大使館掛牌的歷史性時刻。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由於中美長期敵對,兩國學者已經相互隔絕了近30年,以至於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曾感慨道,「從1950年到1971年,華盛頓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國的人還多,雖然後者離我們更近,旅途也更為安全、省錢。」

所以不僅僅只有中國留學生懷揣著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驚嘆,美國人看到他們,也是一樣的激動。從紐約一下飛機,他們就被成群的記者和鎂光燈包圍。

柳百成回憶說,「我們到美國後,立刻就成了新聞人物。走到哪兒,都有記者跟著,他們對中國人的吃穿住行樣樣感興趣。」

雖然是改革開放初期,但這50個留學生已經開始享受寬鬆的環境和國家的支持。

鄧小平直接指示說:「留學生的管理方法也要注意,不能那麼死。現在規定每晚一定要回大使館,怕同社會接觸,這樣不利於學好外文,也不利於了解社會。跟人家搞到一塊,才能學到東西。」

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最初赴美留學50人之一的李祝霞回憶,在前往美國前,國家組織了對這批人的培訓,主要內容是去國外的注意事項和外交禮儀。

「當時的領導說,到了國外要注意身體,要多喝牛奶,要知道當時在國內很少人有喝牛奶的習慣。」「提醒我們最多的是,到了國外要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如果接到外國朋友的邀請,即使一個人也可前往參加活動,這令我們感到很寬鬆。」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據柳百成回憶,「學校的師生對我們也很友好。有一次,一位教師主動跟我們說,他能買到很搶手的NBA門票,4美元一張,需要的請舉手。雖然我們很想去,但沒有一個人舉手,因為沒錢。」

幾天後,柳百成不經意間和大使館的一位領導說起這事。那位領導立刻說,「這怎麼行,不能讓美國人覺得中國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以後再有這種情況,你們就去,回來我給報銷。」

3,艱苦學習

「失去的時間我們要拚命搶回來。」這是當時很多留學生的心聲,「經歷了『文革』的停頓,國內的許多研究與國外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李祝霞回憶說,當時的學習非常刻苦,不論白天、晚上還是休息日,不是在做研究就是去聽一些相關的研究生課程和前沿講座。

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是留學生的常住地。當時的留學生張楚漢說,我們日以繼夜,每天晚上搭午夜末班校車返回住地,為的是返國後可以向全國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考卷。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和張楚漢同窗的趙南華稱留學兩年,是自己工作強度最大的兩年:12點從實驗室離開,沒有周末節假日。

而當時的生活條件也是艱苦的。這批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學習費用,國家給實報實銷,但當時中國也沒有多少外匯,這些人就能省就省,中午通常只吃食堂里最便宜的雞肉。「後來有人問我,中國人都愛吃雞肉嗎?我哭笑不得。」

「我們當時經濟落後,外匯奇缺。我們50個人只有50個美元,在領隊兜里揣著。」趙南明說,「我們當時聽說國外到處要小費,上廁所也要給小費,就特別緊張,害怕拿不出美元來。我們當時先從中國到巴黎,飛機要降落的時候,互相使眼神,排隊一個個上廁所。」

4,學成歸來

肯定有人擔心,這些人學成之後,會不會「賴在美國不回來了」?事實上,這一批50人,除一人延期歸國外,均在兩年後按時歸國。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談及留學問題時,非常有魄力地直接說:「不要怕出一點問題,中國留學生絕大多數是好的,個別人出一點問題也沒什麼了不起。即使一千人跑掉一百個,也只佔十分之一,還剩九百個。」

老人家是對的。這些留學生研究的領域雖各有不同,但都成績斐然,僅當選院士的就有7人。

這批歸國學者獲得了為數眾多的中國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凡在大學任教和在科研單位從事研究者,全部成為各自領域的教授、知名專家或學術領軍人物。

首批赴美留學50人,他們把什麼帶回了祖國?

從第一批的50名留學生,到2017出國留學生數量達60.84萬,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成為了中國開放富強的親歷者。

5,結語

轉眼就是中美建交40周年,上一輩的故事,在今天看來是那麼久遠。在這個期間,中國,還有中美關係都發生了巨變。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在縮小,美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卻還有很多。但華盛頓對中美人文交流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身邊不止一個朋友告訴我,現在赴美留學越來越難了。

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是通過改革和開放,抓住了機會,釋放了中國社會壓抑多年的巨大潛力的結果。外部環境是重要外因,但根本還是靠中國人自己艱苦奮鬥,一磚一瓦壘起來的。

中國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整個世界,包括美國在內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崛起,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它絕不是美國的施恩。現在一些美國人以恩主自居,這實在是可笑的。

就像第一批的50名赴美留學生。他們代表的是一種奮鬥、開放、愛國的精神,只要這種精神生生不息,中國的崛起就是誰也不能阻擋的。

(文章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風雲補壹刀 的精彩文章:

一旦美國引爆網路原子彈,我們能守住防線嗎?
加拿大,那麼多「外逃貪官」等你來抓!

TAG:環球風雲補壹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