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聚焦智能化轉型 華為伺服器的新身份——智能計算

聚焦智能化轉型 華為伺服器的新身份——智能計算

12月21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五十年前的今天,阿波羅8號繞月飛行。它的成功,離不開背後的計算保障。

聚焦智能化轉型 華為伺服器的新身份——智能計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圖片來自NASA官網)

同樣在這一天,華為在北京召開首屆華為智能計算大會,從伺服器升級為智能計算,從「芯」出發,聚焦行業智能化轉型,為用戶提供更高效、更充分、更經濟的算力。

智能計算時代的到來

眾所周知,人類歷史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為我們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促進鋼鐵、鐵路的大發展。電力的發明,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推動社會進一步發展。而IT信息技術的發展,則將我們帶入第三次工業革命,誕生了互聯網等新興業務,既方便了人類的生活,又誕生很多新商業模式,還造就很多偉大的企業。

華為IT產品線總裁侯金龍認為,我們正經歷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從人工智慧、物聯網到5G等新技術,正融入人類社會,並逐漸改變傳統行業。

「相比前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我們認為將更加深遠。智能計算,我們認為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的驅動力。」他說。

聚焦智能化轉型 華為伺服器的新身份——智能計算

伴隨智能而來的是,數字化轉型成為全球趨勢,智能化轉型也撲面而來。對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轉型,華為智能計算業務部總裁邱隆這樣解釋:數字化是把整個行業生態過程進行改造,所有的東西能變成數字,可以統計和管理。而智能化本質上是在數字化基礎上進行升級。

相比數字化,智能化能取得同樣的效果,但成本更低。他舉了一個煤礦的例子。

在煤礦,經營者最關心的是兩點:一是生產效率,二是生產安全。如果進行數字化改造,相當於所有地方都要改動,而智能化則更簡單,通過智能攝像頭和數據分析,不僅可以對員工、生產效率進行分析,而且還能對這個礦進行實時分析,評估哪裡有塌方風險。

邱隆說,「以前也有攝像頭,但它不能24小時看。我通過智能化引擎,自動分析,可以實現數字化的效果。它是通過智能化的形式,解決數字化問題,實現同樣的目的。」

華為伺服器升級為華為智能計算

傳統上,計算是圍繞數據中心的,但現在,不管是算力部署,還是管理能力都無法滿足人工智慧在應用端多場景的需求。在智能時代,人工智慧應用對計算的需求越來越高,從算力的部署、管理到數據的協同,這些都對未來計算平台提出了挑戰。

侯金龍表示,「現在的計算已經遠遠超出數據中心這個邊界,數據在哪,我們計算就應該部署在哪。」

他說,「作為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的基礎設施,華為伺服器與時俱進,升級為華為的智能計算,聚焦行業智能化的轉型,為客戶提供更高效、更充分、更經濟的算力。」

聚焦智能化轉型 華為伺服器的新身份——智能計算

相比傳統計算,華為的智能計算有何含義?一是構建一個統一架構的智能計算平台,通過充分的算力和豐富的計算形態,實現雲邊端全場景的算力部署,支撐人工智慧的應用,使能行業智能轉型和生產再造,進而提升生產效率。

比如在2018全聯接大會上,華為發布兩款AI晶元昇騰310和昇騰910。據邱隆解釋,昇騰的晶元有一個特點,不管是面向數據中心,還是面向邊緣,包括未來的端側。它有統一的架構,這能保證:不管是在數據中心,還是邊緣側,你的數據訓練、推理和使用,完全可以獲得一致性的體驗。

據了解,昇騰系列晶元基於自己的「達芬奇架構」,它從底層提供了一個統計框架解決方案。「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將傳統的邊緣計算分成邊緣雲,通過我們數據中心的雲和邊緣的雲,進行數據的框架打通。」邱隆說。

二是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基礎設施中,實現智能化的升級,從而提升計算中心效率和運維成本。

智能計算 華為從「芯」出發

對於智能計算怎麼做?侯金龍認為,人工智慧應用加速,而摩爾定律逐漸失效,人工智慧算力成本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要從雲定義計算。一方面,通過晶元實現智能加速,提高現有算力。同時,通過智能化的管理,實現整個數據中心的高效管理。

另一方面,針對人工智慧的應用,通過面向AI的專有晶元,基於華為公司多年的工程能力、網路能力和系統架構及管理能力,為全場景的AI提供充足算力,驅動計算產業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本次發布會,華為在晶元方面可謂亮點十足,多款自研晶元紛紛亮相。最引人關注的是ARM處理器晶元。據悉,這是華為首次推出7nm ARM處理器晶元Hi1620,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之前市場的「傳聞」。

聚焦智能化轉型 華為伺服器的新身份——智能計算

Hi1620是面向數據中心的7nm處理器,它基於ARM v8架構,華為自主設計TaiShan核,可配備48/64核。不過,從2013年,華為即推出首款ARM處理器晶元——Hi1610。

其次,華為還展示智能管理晶元、智能SSD控制晶元和智能融合網路晶元。其中,Hi1710於2014年首次發布,是業界第一款智能管理晶元。最新的是Hi1711智能管理晶元,加入了機器學習引擎升級,內置AI管理引擎與智能管理演算法,具有智能故障管理(預測、隔離與定位)功能,且內置運算模塊/IO模塊/安全模塊,可以實現更高效的管理。

Hi1812E是基於全新架構的第七代SSD。該系列晶元最早於2005年啟動研發,2007年Hi1811亮相,乃是第一代SSD控制晶元。Hi1812E,採用16納米製程工藝,將PCle NVMe與SAS融合,具備智能加速、多流、原子寫等功能,而內置的超強磨損演算法,可以大大延長使用壽命。它可以實現更快的數據讀寫。

Hi1822是第三代智能網路晶元,它採用16納米製程工藝,以太與FC融合,內置48個可編程數據轉發核心,25GE-100GE,16G-32G FC。這款晶元,可以實現更快的網路IO。

聚焦智能化轉型 華為伺服器的新身份——智能計算

這麼多的晶元亮相,華為想幹什麼?邱隆表示,「在計算領域,我希望華為和業界以及華為多年的合作夥伴,比如英特爾、英偉達、ARM等,我們共同努力滿足客戶更高的算力需求,去幫助大家解決算力的瓶頸。」

在發布會中,邱隆提到一個問題:雖然AI非常非常火,但是各行各業都用AI了嗎?事實上,人工智慧只在少數幾個行業得到應用,比如互聯網和公共安全等。而在企業中,人工智慧的滲透率只有4%。

他認為,人工智慧面臨著四個挑戰:一是算力供應嚴重不平衡,稀缺且昂貴;其次是很多傳統行業對部署的場景要求高,環境惡劣多變;三是雲邊的數據無法協同和互通;最後是專業技術門檻高,專業人才短缺。

與之相對應,華為一方面通過晶元能力實現超越客戶期望的算力,另一方面通過普適的工程能力來滿足惡劣環境的部署要求。同時,通過雲邊協同和無縫的網路覆蓋實現數據的協同和互通,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來降低人工智慧使用的門檻。

在2017年7月,華為公布了新願景和使命:將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而智能計算正和聯接、雲一起,支撐起華為構建未來智能社會的願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極網 的精彩文章:

Bose SleepBubs商務出行必備的睡眠利器
第五代光電屏幕指紋 vivo NEX雙屏解鎖快至0.29秒

TAG:天極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