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從華容道逃脫後,諸葛亮多了一句嘴,為何令關羽惱怒不已

曹操從華容道逃脫後,諸葛亮多了一句嘴,為何令關羽惱怒不已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回,發生在曹操敗走華容道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曹操、程昱。原文如下:

程昱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雲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見雲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沖將過去。雲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雲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不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兵敗赤壁,諸葛亮在曹操撤退途中安排了多路追殺,並在華容道設伏的任務交給了關羽。當曹操狼狽不堪地進入華容道後,關羽率部攔住曹操的去路。謀士程昱認為曹操當年有恩於關羽,只要曹操親自哀求,關羽一定會將曹操一行人放走。曹操依計而行,果然打動了關羽,曹操也得以逃過一劫。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關羽口中的「以私廢公」,意為由於私情而廢棄公務。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李通傳》中的「方與曹公戮力,義不以私廢公。」

曹操兵敗赤壁並經華容道北撤,這是歷史的真實。《三國志?武帝紀》注引《山陽公載記》載:「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派人去華容道伏擊曹操,也是事實,不過結果卻並非小說中所言的關羽攔住了曹操,而是劉備反應太慢,遲了一步,曹操在此之前已經穿過了華容道。為此,曹操還譏笑劉備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從這個記載也可以發現,小說中所謂的關羽「義釋華容道」的情節只不過是虛構而已。

既然華容道上本無事,那麼小說中「義釋華容道」這一情節是從何而來的呢?是不是小說家的發明創造呢?答案是否定的。這個情節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出現,故事雛型在宋元話本《三國志平話》中就已經出現。下面就簡單地介紹一下。

在《三國志平話》當中,關羽設伏華容道,曹操親自求情,關羽以「軍師嚴令」為由嚴詞拒絕,曹操只好硬闖。就在此時,突然塵霧大作,關羽失去曹操等人的蹤跡,只得回營復命。諸葛亮認為「關將仁德之人,往日蒙曹相恩,其此得脫矣。」諸葛亮的意思很明顯,認為關羽是有意放了曹操。不料此言一出卻令關羽非常惱怒,「關公聞言,忿然上馬,告主公復追之」。劉備擔心關羽有失,諸葛亮只好領兵跟隨,以確保關羽的安全。從這個情節設計來看,關羽並非是有意放了曹操,而諸葛亮卻多說了一嘴,令關羽非常不快,結果弄得諸葛亮反倒下不了台。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定軍山下有兩位倒霉將領,一位被夏侯淵活捉,一位被黃忠射傷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