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有「甘薯之父」稱號,明朝時期把薯帶回我國,一直盛行至今

此人有「甘薯之父」稱號,明朝時期把薯帶回我國,一直盛行至今

在古代,俗稱五穀類的傳統作物:水稻、糜子、穀子、小麥和豆類。這些作物的種植對外界自然條件要求很苛刻,水,蝗,旱都會影響當年的糧食產量。哪怕當年是風調雨順,其畝產有時也不到三百多斤,更別說一些位置好的田地。正常的一家三口若想溫飽得到保證,十畝地才可以基本解決。如果算上需要繳納的一些地租,賦稅,則至少需要二十畝地以上。

在古代,人口難以突破一億大關。由於當時能墾殖的田地有限,土地兼并時有發生,人地矛盾伴隨著人口繁衍,土地負載連年增加。都有可能引發農民起義。因暴亂,饑荒,疫病的發生都是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進入隋唐,介於當時經濟發展南移,伴隨著周邊諸如江南成為當時主要產糧基地。人口才都以增長。據統計,1630年的明朝人口約有1.5億人次。達到當時歷史峰值。

明朝這種人口大增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基於當初新農作物的引進。當時湧現出一批諸如陳振龍這樣的一類商人。早年間,陳振龍出海至呂宋島期間發現當地有一類高產耐旱,生命力強的作物名為朱薯。產量驚人。是傳統五穀十倍之多。於是毅然決然的斥重金向當地採購土著。期間排除萬難躲過西班牙人的夜查,花了七天時間才航行回到福建。

此後,回到福建將薯藤悉心培育。正逢當年福建大旱,五穀欠收,期間陳振龍向當地巡撫金學曾獻上薯種。當年,朱薯試種大獲成功,金學曾聞此訊大喜,下令在當地境內開展推廣種植,來解決數年百姓缺糧問題。當地百姓為表金學曾功績,將此朱薯改名為「金薯」,就是今天俗稱的番薯、甘薯。基於陳振龍獻薯種功勞在先,而後被稱之為「甘薯之父」,福州當地的「先薯亭」就是當地百姓為他表功而修建的。

伴隨當時「湖廣填四川」人口遷移,金薯就從福建流傳到湖廣,四川等地,康熙年間就推廣到整個長江流域。而後,陳振龍後人又攜帶薯種來到山東,在此種植懇耕,當時乾隆到道光年年間,番薯就已遍布全國。進而成為當時解決饑荒溫飽的重要作物。

伴隨當時各種政策的推行:由於番薯的推廣。畝產爆炸似的提高。到了乾隆年間人口就已經突破三億。晚清年間,中國動亂,內憂外患,百姓身背賦稅,好在有番薯解決溫飽才熬過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到了90年代,中國才實現全民溫飽,此時番薯已經不是底層百姓主食首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薛家說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開國大將,原來是陳賡的部下,後和陳賡一起被授予大將軍軍銜
日軍強勢進攻增城,被俘的娃娃兵毫不怯場,一展中華雄威

TAG:薛家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