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張良為什麼不出一計?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張良為什麼不出一計?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兩代三朝為韓國宰相,韓國滅亡之後,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萌生了反秦復國的理想。秦始皇東巡的時候,張良指揮大力士在古博浪沙伏擊了秦始皇的車輦,但車隊有四駕車輦,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刺秦因此失敗。

大澤鄉起義爆發後,張良聚集了百餘人反秦,但感覺勢單力薄,於是準備投奔陳勝擁立的楚王景駒。途徑下邳一代遇到了正在發展勢力的劉邦,兩人一見如故,於是改變主意跟隨了劉邦。韓王成被項羽殺掉後,張良只能死心塌地地跟著劉邦了。

張良在劉邦身邊屢獻奇謀,先是幫助劉邦幾乎兵不血刃率先進入關中,在鴻門宴幫助劉邦死裡逃生,替劉邦制定了東征的戰略,策反九江王英布使項羽後方不穩定,籠絡韓信、彭越在垓下突然殺項羽一個回馬槍,從而逆轉了楚漢戰爭。建立漢朝之後,劉邦也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沒有張良決策,劉邦開國難度至少提升一倍。

但是張良在漢朝建立之後就開始明哲保身了,這很不科學。因為漢朝初期十分艱難,劉邦掌握的版圖大概只有秦國故地,其他地區在諸侯王手中,還有北方草原的匈奴完成了統一虎視眈眈,張良在這種時候怎麼能袖手旁觀,從「帝師」退居到「賓客」呢?

張良最初的夢想是復國,雖然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但是投奔項梁之後,還是與韓王成回韓國故地打游擊,收復韓地,但是沒有打開局面。項羽殺掉韓王成,張良回到劉邦身邊,倒是幫了劉邦的大忙。劉邦君臨天下之後,劉邦冊封了韓王信,也算是復了韓國。

但是後來韓國又沒了,劉邦把韓王信的封地遷到太原以北,匈奴冒頓單于包圍了韓王信,韓王信被迫投降了匈奴,劉邦借匈奴之手剷除了韓王信。張良有復韓國的夢想,卻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又不得不滅掉韓王信,這使張良很為難,索性誰都不幫忙。如果反對劉邦出戰的是張良,而不是劉敬,也就不存在白登山之圍、70年和親了。

事實上張良不僅不幫忙還添亂,劉邦晚年認為呂后會成為威脅,決定廢長立幼,廢掉太子劉盈,立小兒子如意。大臣們不同意,可劉邦心裡早就拿定了主意。呂后不得不向張良求救,張良讓呂后請來了「商山四皓」。劉邦眼見自己都請不來的四皓追隨太子,認為太子羽翼豐滿,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後來劉邦的兒子幾乎被呂后殺光。

張良為什麼不替漢朝謀劃,一來自己復國的理想破滅,其次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極少參與政治鬥爭;第三是唇亡齒寒,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罷官,還有一幫異姓王被廢,張良又體弱多病,也就退隱明哲保身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棟哥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應該如何領導世界?看前世界霸主們是如何做的就明白了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也沒想到中國的崛起會如此之快?

TAG:棟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