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國歷史教科書里,中國是一種什麼形象? | 短史記

韓國歷史教科書里,中國是一種什麼形象? | 短史記


問:韓國經常把中國的歷史文化划到他們名下,這是真的嗎?

文 | 諶旭彬

在中文互聯網上,確實經常可以見到責備韓國「剽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不過,這種責備,多數出於媒體的不實報道所引發的誤解。

這裡介紹一本書,2012年出版的《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

書中有一章專門講述「(韓國)教科書上的中國形象」。

據該書介紹,

多數韓國人承認韓國的歷史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也肯定中國文化對韓國的正面影響。

比如,其教科書如此寫道:


「儒家成為在中國佔據統治地位的學問,對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火藥、指南針、活版印刷術、與漢代的造紙術一同被稱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中國鐵器文化的傳播使得韓半島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以此為基礎,韓半島進入了三國時代。」

(韓國金星出版社高中《世界史》,2010年第三次印刷,下同)

另一方面,教科書也重點強調,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他們融入了很多本國元素,已將之改造成了韓國人自己的東西

。如其教科書所言:


「……高麗從中國引進了官僚制和科舉制,留下金屬活字印刷術、大藏經、青瓷等優秀的遺產,韓民族參與了世界文化的發展進程,以旺盛的創造力維持並發展了文化的主體性……」

「江陵端午節」申遺,是這種塑造「文化主體性」的一個突出案例。在許多中國人看來,這場申遺,是韓國人不顧廉恥在「竊占」中國文化,但在韓國人看來,雖然端午祭最初是自中國引入,但那已經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這一千多年來,端午祭融入了許多韓國特有的民族元素,早已韓國化,風俗已不同於中國端午節的吃粽子、划龍舟。

中國互聯網曾經熱傳「韓國人聲稱自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其實,韓國教科書承認活字印刷術是中國所發明,他們所強調的,是自己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術


「在宋代取得巨大發展的印刷術不僅大大改變了宋代文化的性質,而且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早在隋代就開始使用的雕版印刷術在宋代也非常盛行……對知識的普及做出巨大貢獻。而且在宋代較之西方早400年發明了利用活字的活版印刷術。但是在此後的中國,雕版印刷術繼續得到發展,而活版印刷術卻未能進一步得到發展,其命脈在中途被斷絕。活版印刷術傳入韓國之後得到普及,並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屬活字。」 

目前,有部分中國學者支持韓國最早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這一觀點。也有一些學者存在異議,認為早在宋元時期,中國人就利用泥、木、銅、錫等活字印刷進行了多方探索和實驗,朝鮮金屬活字的發展是在進入李朝以後,相當於我國明代初年。

相對於上述誤解本身,誤解背後所潛藏的文化心理,可能更值得深思。

歷史上,韓國(朝鮮)長期向中國朝貢,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故而,國人習慣於將韓國的歷史文化視為中華文化的一種外延。但韓國在獲得民族解放並經濟崛起之後,開始致力於塑造其歷史文化的獨立性(如前述不再將「端午祭」簡單等同於中國「端午節」)。於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訊息,不免就觸動了部分國人敏感的神經。

韓國歷史教科書關於「中韓朝貢史」的表述,頗具意味。

一方面,教科書肯定了中國作為「宗主國」,曾給予朝鮮半島一定的安全庇護,「……通過朝貢關係,中國可以對周邊國家行使其影響力,周邊國家也可以謀取王權的確立和國家的穩定……」教科書還講述了中朝兩國共同抵禦日本侵略的歷史。當然,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一樣,描述的重點放在了朝鮮軍民的英勇抗爭上。關於明朝的援助,教科書如此定性:


「(朝鮮)水軍取得勝利、義兵積極開展活動時,明朝的援軍也來到,於是朝鮮對倭軍展開了反擊……與壬辰年不同的是,這次朝鮮軍也加強了軍備,與明軍協同作戰,輕鬆擊退了倭軍。」


圖:韓國教科書插圖:清乾隆帝與英國使臣馬嘎爾尼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韓國的歷史教科書在描寫中朝歷史紛爭時,也會對中國「以大欺小」的壓迫表示不滿。比如,在言及清朝借「壬午軍亂」對李氏朝鮮進行內政干涉時,教科書如此寫道:


「重新掌握政權的大院君一邊收拾亂局,一邊中斷了政府的開化政策。他廢除了武衛營和狀御營……但是由於清朝的介入,形勢發生了變化。清朝接受閔氏政權的邀請迅速向朝鮮派出軍隊,以製造軍亂為由拘捕大院君並將其押送到中國。從此,清朝在朝鮮駐軍,加強了對朝鮮內政外交的干涉。」

再如,在一些中國學者看來,參與平定「甲申政變」、強力維持中韓朝貢關係的袁世凱,有效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維護了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但韓國歷史教科書對袁幾乎沒有任何好感,如此寫道:


「袁世凱來到朝鮮之後,逐漸將手伸向朝鮮王室和政府,最後事事均要干涉,甚至對朝鮮發行的硬幣上刻有的國號也要橫加干涉。他認為清朝是大國而朝鮮是小國,作為小國的朝鮮不能使用『大朝鮮』這種稱號,不允許朝鮮發行的硬幣使用『大朝鮮』的國號。於是,在開國501年(1892年)鑄造的五兩銀幣和五分銅錢上刻有『大朝鮮』字樣,而經袁世凱干涉之後鑄造的開國502年(1893)以後的硬幣上都去掉了『大』字,只刻有『朝鮮』字樣。」


圖:韓國教科書插圖:袁世凱干涉朝鮮內政,不允許朝鮮銅錢上印「大朝鮮」,只能印「朝鮮」

兩國的上述文化心理,有時候也會脫離歷史,介入到現實問題之中。

比如,2011年2月20日,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該文將《環球時報》2010年12月23日的一篇評論

(內有「對韓國中國一直好言相勸,但如果韓國任性胡來,嚴重威脅到半島的和平穩定,中國也應視情採取相應行動。中國可以觸動韓國的槓桿很多,一旦使用其中的某一個,短時間內會激起韓國社會的反彈」等詞句)

,與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致朝鮮太祖李成桂的信件(

內有「百戰之兵,豪傑精銳,四方大定,無所施其勇,帶甲百萬,舳艫千里,水繇渤,陸道遼隙,區區朝鮮,不足以具朝食,海何足以當之!」等詞句)

做了比較,結論是:


「口氣驚人相似。」

文章進而認定,「中國人的這種歧視性韓國觀,可追溯到封建時代的『朝貢-冊封』關係。」

其實,絕非所有的中國人都有「歧視性韓國觀」。但類似這種「歷史照進現實」,自然還是少一些的好。


圖:明太祖致李成桂信函,引自《殊域周咨錄》


(點擊標題可跳轉頁面)

改開四十年,感謝那些率先吃螃蟹的普通人

那些雄霸亞洲大陸的韓國歷史地圖,是怎麼來的?


大清為什麼搞不了「明治維新」?


誰掩埋了遇難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七個重要問題

「死者為大」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愚蠢的「未成年人女德班」,是在拿血淚當國粹

《易經》里的「高深知識」,你初中就學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假長城、假古樓:中國人造假古迹知多少?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