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啥項羽可以破釜沉舟,韓信可以背水一戰,馬謖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為啥項羽可以破釜沉舟,韓信可以背水一戰,馬謖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為啥項羽可以破釜沉舟,韓信可以背水一戰,馬謖置之死地就真死了?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古代最早也是最為完整的兵書,其中記載了關於戰爭戰術的方方面面,所以他也被奉為兵家聖典,是所有將領的必讀之作。其中有一個戰術就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歷史上用過這個戰術的不在少數。項羽巨鹿之戰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而且都做得非常成功,但是為何馬謖將自己只置之死地,結果就真的死了,下邊咱們就來具體的分析一下。

《孫子兵法》關於置之死地而後生是這樣描述的,「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死地則戰。」意思就是拚命作戰才能活下來,不拚命就只有死路一條,這就是死地。如果在死地,就只能作戰。但是項羽、韓信、馬謖都做到了這一點,把自己逼上絕境,但是為何只有馬謖失敗了呢?

先來分析一下項羽,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不僅僅只是使用了置之死地這一招,項羽的作戰使用了多種戰術理論組合,所謂:「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項羽是知戰之人,有很強的戰場判斷力:「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雖說項羽的兵力少於對方,但是項羽卻是作為主動出擊的一方。這樣雖然敵人人數眾多,但是卻被擾亂了之前的所布置的計劃,對方並不知道你的意圖,不知道你要攻擊哪裡,這時候戰場的主動權就掌握在了項羽的手中。項羽在對戰王離的二十萬秦軍時,採用的是分割戰術,把你的軍隊切割成一小份一小份,然後再一個一個慢慢打。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對於一個統軍的將領,士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項羽也是深諳這個道理,所以破釜沉舟就是為了激勵士氣,但是這個士氣並不能維持很長時間,一旦要是陷入持久戰,等到士氣耗盡,那等待著的只有死亡了。所以項羽在打敗王離之後整個戰場的形式就已經反撞過來了,他所處的位置就不是死地了,攻守之勢一換,項羽手中的籌碼就更大了,所以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再說韓信背水一戰,《淮陰侯列傳》里不僅記載了戰鬥前的準備、戰鬥的過程,甚至還記錄了當事人韓信在戰後的總結。在韓信的總結里,其實比「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這兩句更重要的,是後面一句話——「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我韓信所帶領的不是訓練有素的士兵,而是所謂的「驅趕市井小民作戰」,所以不得不他們放在無路可走的地方,讓他們為了自己活命拚命作戰。如果放在四通八達的開闊地,這幫人早就跑光了,還搞個屁呀!所以從這些來看,韓信為了這場戰役,是下足了功夫的,背水部兵只是為了激勵士氣,真正的殺招還在後邊。

「以奇勝以正合」韓信靠的就是這個取得的勝利,事先在陳余的側翼埋伏了兩千奇兵,擾亂他們的軍心,打擊他們的士氣,敵衰我漲,主動權就掌握到了韓信的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韓信對於軍隊的指揮能力,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韓信自己也說,自己的軍隊戰鬥力比不過別人,但是軍隊的聽指揮能力,比其他的軍隊強的太多太多。

馬謖的之所以會失敗,這其中的原因就多了,首先置之死地,不是他自己逼迫的,而是敵人給他逼迫的。自己找了一個沒有水的山頭,連水都不儲備,就想著依靠著下山的那股衝勁,一股沖敗敵軍,想像的太過美好,此為第一敗。

第二點就是,自以為是,在諸葛亮已經制定了戰略之後,你就應該去執行,有不同意見的話可以商量。但是到了地方之後卻違背諸葛亮的意見,而他的部下王平是諸葛亮的堅實擁護者,所以王平不在聽從馬謖的指揮,導致軍隊的整個指揮系統出現了問題,軍隊的紀律性出現問題這是一個很致命的問題。次為第二敗。

第三點,沒有掌握戰事的主動權,被圍困在山上之後,沒有主動去出擊,這時候軍隊的士氣就已經被打擊了一次,為了下山找水,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治軍方法,保證隊伍的行軍安全,結果被敵方看出破綻,一個衝鋒就潰不成軍,此為第三敗。

第四點,沒有做好充足的計劃,可以看看韓信為了打贏那場仗,做了多少準備,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他腦子一熱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了,完全沒有考慮到後果,兵法中的那麼多戰術只用了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沒有其他戰術的配合,那不是只有死路一條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王趣說史 的精彩文章:

永安託孤是劉備的陰謀嗎?從這幾點就可以看出來
假如你是朱元璋手下的功臣,在大明建立之後,如何才能自保?

TAG:老王趣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