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別再說孩子任性、強迫症、無理取鬧,你懂他們的「秩序感」嗎?

別再說孩子任性、強迫症、無理取鬧,你懂他們的「秩序感」嗎?

文:糖糖

你的孩子需要有強烈的秩序感。

他需要生活在:每樣東西都適得其所的環境中。

——《你和你的孩子》

01

有位讀者給我留言:

最近有個很奇怪的現象,我下班回到家自然地換上拖鞋,兒子發現我脫鞋就很緊張地看著我。

如果我沒有把換下來的鞋子放在地板磚的某一條分割線那裡、對齊了,他就哭,非常執著,非要我按照他的意思放好,把鞋子頭正好放在那條線後面,擺工整了。

無奈我以前下班回家,都是直接換了拖鞋,外出的鞋子只要是放在換鞋區就行了,何其自在!

請問老師這是怎麼一回事?這孩子不會是有「強迫症」吧?

這讓我想起有一段時期,糖糖的所作所為就是這樣的「沒事找事」。

比如:

不准我們把書包帶子單條掛在肩膀上、必須要雙肩背包;

吃飯的時候,水杯一定要放在左邊(糖糖是左利手,我怕他一抬手的時候把水杯碰倒,所以會習慣幫他把水杯放在右手邊);

撕酸奶的錫紙一定要自己撕開,如果我們幫他把錫紙剝掉了,他會拒絕喝那一瓶,要求再來一顆......

總之,每件事情都必須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

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會哭鬧、變得歇斯底里、不依不饒,直到按照他的心意來就平息了。

是這樣的嗎?

這是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02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的內在基本需求

其實,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內在就有一種對秩序感的基本需求。

因為從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來到一個相對子宮來說極為廣闊的空間。

在這裡,到處都有極其豐富的事物。由於孩子自身對這個環境沒有任何的先知,所以,他會產生一種對環境的控制慾望,而這種慾望就是對秩序感的需求。

而孩子秩序感的敏感期是顯現在2-4歲。

在此期間,孩子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放的位置、人物的呈現,有著一種近乎頑固的追求。

03

孩子並沒有與大人相同的秩序感

捫心自問,我們常常會覺得孩子的秩序感是「不合理的」。

為什麼成年人會有這樣的判斷呢?

就我自己的理解是:因為我們的秩序感是來自於經驗,而孩子的秩序感是正在他個人的摸索中

孩子的秩序感也是完全靠著感知外界、體驗成長而形成的,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然後他們漸漸成長起來,搭建了一個相對之前更合理的秩序系統,擁有了相對成熟的秩序思維。

而我們這些成年人早已忘了自己也是從這樣的體驗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回憶不起來了,所以也不太了解孩子了。

孩子從一無所知到懂得生活的道理,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本能的,單純的,即怎麼想的就怎麼做。

04

孩子秩序感被破壞了的表現

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

有些孩子無法將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無法持續完成一項「任務」。

他們每到一處,只要看到好玩的,不多想也不多觀察,只知道衝過去、抓起來,毫無理由地丟掉,再去抓下一個。

這樣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壞掉了,是內心紊亂的表現。

沒有秩序感就像是在森林裡迷路了一樣,不知道下一步會遇到什麼情況。

他對於「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重要的」這個問題是沒有概念的,沒法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這麼看來,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的、混亂無章的環境中,他的情緒、人格發展,甚至是專註力都會受到影響

05

如何盡量滿足孩子對秩序感的要求

保證孩子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成長

從保護孩子的秩序感出發,孩子出生後,最好讓他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成長。

有的家庭,因為經濟或者精力的等等原因,採取了將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輪流撫養的做法。這其實是非常傷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

特別是對於嬰兒期的孩子來說,頻繁變換的生活環境,將使得孩子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進而衝擊她們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早教中心、幼兒園大門口,我們常常會看到第一次到這些地方的孩子會有躲在父母身後、到處遊走、又哭又鬧的種種情景。

營造整潔有序的生活空間環境

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孩子的情緒就會比較平穩;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容易變得煩躁不安。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更容易讓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適,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後注意及時歸位。

尤其是孩子的東西,更要注意擺放有序,不要隨便變換它們的位置。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樂意維護這種整潔的局面,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讓孩子形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家長要理解孩子對秩序的要求

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產生的需求如果是合理的。那麼媽媽應該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盡量滿足他們的願望。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於眼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已經開始有了自己感知與認識,在他的腦海中逐漸形成一些固定的「秩序」,只要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心意,都會估值地要求「重來」。

比如:

上樓梯時不可以媽媽先生去,否則必須退回來,重新來一次;

聽到鈴聲必須由他來開門,如果大人開了,寶寶就會哭著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開一次;

睡前一定要先脫襪子,再脫褲子,最後脫上衣,一旦順序出了便不肯睡,而且還要穿戴好,重新脫一遍......

作為父母,當孩子感到自己做事情的順序被打亂了而哭鬧著要求「重來」的時候,一定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多去了解一下孩子背後的真正原因,只要你滿足了孩子內心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會順利地度過秩序敏感期。

在無法「重來」的情況下,也要做好解釋工作,這樣做,孩子可能並不馬上買賬,依舊大哭大鬧,但這是一種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洩的過程中,也會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來的。

而對於不合理的要求,媽媽就需要靈活變通,可以通過擁抱、講孩子能聽懂的道理或者通過轉移注意力、尋找代替目標等來平息孩子的負面情緒。

家長的理解和耐心,往往會讓孩子多一份面對的勇氣,甚至就可以啟動條理的思維,行為也變得「合理」起來。

增強孩子對環境適應的靈活性

我提倡的是,在孩子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教養環境的基礎上,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的環境、人、物、事,幫助孩子認識到別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不同。

漸漸地,孩子能把自己的「秩序」與別人的「秩序」區別開。

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直到有一天,他感覺自己能把握得了他認定的秩序,明白了在一定範圍內的改變和變化,是不會影響他要的局面的。他就開始了順利度過了這個秩序敏感期階段,開始了他對自身、環境認識的進一步成長。

最後提一點,我們還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強烈的秩序感,培養他做事的條理性。

比如,吃飯之前,要先洗手,睡覺之前,要刷牙,9點半之前,要上床睡覺......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順序,就能在這個秩序的敏感期內養成好習慣。

孩子有了秩序感,將來生活才會井然有序,學習和工作才會有效率、有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初三女生尋短見,比學業更重要的,是健康地活著
可別惹孩子,指不定他們會在作文里把你寫成「魔鬼」,看看吧!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