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一個美國人 為什麼死後清廷給了一萬兩撫恤金

他是一個美國人 為什麼死後清廷給了一萬兩撫恤金

1870年2月23日,一個叫蒲安臣的美國人因感染肺炎,病逝於俄國聖彼得堡。蒲安臣病逝後,清廷授與一品官銜,還給了一萬兩銀子的撫恤金。

一個美國人病逝,為什麼讓清廷給了一萬兩銀子撫恤金?

這是因為,蒲安臣與中國有很密切的關係。

蒲安臣,美國紐約州人,生於1820年11月14日。1861年,時年41歲的蒲安臣,被美國總統林肯任命為美國第十三任駐華公使。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抵達北京。從此,蒲安臣與中國有了不解之緣。

彼時的美國,對中國採取較為溫和的外交政策。按照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的安排,蒲安臣在中國開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鼓勵中國政府對維護秩序的努力;在條約口岸既不要求也不佔租界以及不用任何方式干預中國政府對本國人民的管轄,也永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努力在中國開展公正的外交活動,以此取代武力外交。」

在很長的時間,美國真的沒有在中國佔領租界。後來,清朝在天津主動送了一塊地盤給美國,作為租界。可是,由於一直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批准,美國領事兩次向清朝提出歸還天津美租界,清朝不予回應。最後,美國領事只好將天津美租界轉送給英國,併入了英租界。

1863年,美國 「幸運之星」號商船到達中國時,遭到哄搶。船主納爾遜找到蒲安臣,向清朝政府提出了索賠。但是,蒲安臣以他缺乏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財產究竟有多少,予以拒絕。因為中美《天津條約》第13款明確規定:「倘商船有在中國所轄內洋被盜搶劫者,……萬一正盜不能緝獲,或起贓不全,不得令中國賠還貨款。」

清朝政府領略了英國、法國、俄國的蠻橫無理,對於美國表達出來的善意深表好感,將他視為了「自己人」。1867年11月27日,蒲安臣結束了駐華公使的任期,即將回國,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場踐行宴會。

蒲安臣在中國工作、生活了近6個年頭,對中國有了一定感情。他在宴會上表示,「嗣後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意思是,如果中國被西方列強欺負,他一定出力幫忙,就像中國的外交使臣一樣。

這本來是一句外交辭令,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時候,清朝正在籌劃安排一個正式的外交使團前往歐美,只是苦於沒有合適的人選。恭親王奕訢當即奏報朝廷,請求任命蒲安臣率領這支外交使團,訪問歐美國家。清廷同意了。於是,蒲安臣回國時,就有了一個「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的頭銜,賞一品頂戴花翎。

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帶著一支由30餘人組成的清朝外交使團,從上海出發,途徑日本,前往此行的第一站:美國。經過1個多月海上航程,他們抵達美國舊金山。在美國,清朝外交使團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為蒲安臣和使團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

在歡迎宴會上,州長致辭盛讚蒲安臣是「最年輕的一個政府的兒子,代表最古老的政府」。

在美國,蒲安臣還代表清朝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通稱《蒲安臣條約》。這是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以來第一個平等條約。條約明確了中美兩國國家的平等地位,美國無權也無意干涉中國內部事務管理,「總由中國皇帝自主,酌度辦理」;「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互相來往,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

《蒲安臣條約》簽訂後,中國於1872年派遣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結束了在美國的訪問後,蒲安臣帶著清朝外交使團離開美國,先後來到英國、法國、普魯士、俄國等國進行訪問。英國、普魯士給足了蒲安臣面子。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敦表示,「不實施與中國的獨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種不友好的壓迫」;普魯士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也釋放了一定善意。在法國時,清朝外交使團則受到了冷遇,無功而返。在俄國時,沙皇竭力迴避中俄領土糾紛等實質性內容,讓蒲安臣十分鬱悶,擔心完成不了任務。

1870年2月17日,蒲安臣在俄國聖彼得堡感染肺炎,突然病逝。

由於蒲安臣是在任職清朝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任上病逝,清廷「加恩賞給一品銜,並賞銀一萬兩」。另外,同行的清朝官員志剛等給了治喪銀六千兩。

【參考資料:《天津通志:租界志》《蒲安臣與中國第一次造使出國》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 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 只有一名例外
鴉片戰爭英軍花費一千二百萬銀子 為何只索賠八百萬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