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帝雪藏施琅,是保護還是防患?李光地千方百計破局,但很小心

康熙帝雪藏施琅,是保護還是防患?李光地千方百計破局,但很小心

向敬之

相愛卻難長相守。

這話,本是形容恩愛男女各自飛,用在鄭成功與施琅身上,也適合:曾經的反清戰友,最後在明清兩陣營各為其主。

相愛相殺為哪般?

曾被鰲拜高調起用而後明升暗降,即便康熙親政打響平藩持久戰,能征慣戰的施琅也始終被雪藏,藏得他雖有內大臣的高位和殊榮,卻還得靠老婆給人做針線活來貼補家用。

好在施琅堅持不懈,堅持上疏,要為朝廷拿下台灣海島。

對於他的堅持,時任內閣學士李光地曾說,康熙一直對施琅歸降持有疑慮。

康熙二十年二月,李光地替施琅向康熙請求,希望朝廷為上一年被台灣鄭氏政權殺害的施琅長子施齊(即施世澤)敘功追封,理由是:「施齊在海中,欲為內應降我朝,為賊所殺。」(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十一《本朝時事》)

康熙帝雪藏施琅,是保護還是防患?李光地千方百計破局,但很小心

《康熙王朝》康熙與李光地劇照

施齊最初隨父進京,於康熙十年奉父命返回福建晉江完婚,並留在老家打理家產,以補充施琅在京開支。三藩之亂爆發,鄭錦派軍圍攻泉州,俘獲來不及走脫的施齊,帶回台灣,任命為將,進行對施琅的反間計,以阻止施琅率清軍攻台。

康親王傑書以正南大將軍進攻福建,圍剿叛亂的耿精忠和抗清的鄭錦。施齊乘機逃脫,組織族人反擊鄭軍,被傑書賞識,保為副將。

康熙十七年六月,台灣鄭氏政權大將劉國軒圍攻海澄,將隨福建提督段應舉馳援漳州而被迫退守海澄的施齊俘獲。鄭錦為了離間朝廷與施琅的關係,再次挾持施齊,還向招撫大臣孔元章不經意間表露施琅還同自己有聯繫。

孔元章不諳離間計,如實上奏,康熙生疑:施琅有貳心,私通鄭氏集團。

康熙在平藩大戰中,急需大將,卻始終不用能征慣戰的施琅的主要緣故。

姚啟聖多次舉薦施琅,也因此沒有結果。

康熙對施琅,名為優待,實則軟禁。

直至康熙十九年,施琅的問題查清,施齊及其堂兄弟施核(即施明良,鄭錦甚為信任的大將)試圖綁架鄭錦,失敗。鄭錦氣急敗壞,處死施家滿門七十餘人,全部沉海。

施琅獲悉,發誓復仇。

而康熙對施齊被殺,還是無動於衷的,故而對李光地之請,也是半信半疑,問道:施齊果真是因甘為我朝內應,而被鄭氏集團殺害?

李光地說:施琅歸降我朝,為鄭氏甚是畏懼,害怕為我重用,故意重用其子,促使您生疑而不重用施琅。施齊找機會歸順朝廷,結果被敵人察覺,認為不能與之同心,故而殺之。

施琅和鄭氏,新添殺子之仇、滅門之恨。

加之此時,康熙對福建提督萬正色,向仰仗他本事,委以重任,而他卻畏服鄭軍,大為不滿。

康熙這才問:「施琅果有甚麼本事?」(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十一《本朝時事》)

這,也使李光地舉薦施琅的計劃,開始奏效。

李光地說:關於在於用對人嘛!

他不能說康熙倚信的萬正色不行,而稱讚自己舉薦的施琅堪當大任。

康熙帝雪藏施琅,是保護還是防患?李光地千方百計破局,但很小心

康熙出巡圖

康熙問:愛卿心中可有合適人選,出任大將?

李光地並沒有馬上推出施琅,而是採取迂迴戰術,先拍康熙的馬屁,稱「皇上聖明神武,臣何敢與」,又說此等大事,我需要認真考慮數日。

李光地本是一個政治滑頭。何況,康熙與他談論澎湖、台灣時,態度不明朗,「既得之,亦無可奈何」,而且澎湖有鄭氏政權的「重兵守之。其地又無井水可以駐軍,且台灣取得澎湖甚遠」。(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十一《本朝時事》)

他說,施琅自幼與鄭氏集團生活在一起,有豐富經歷,又熟絡海路、熟諳海事,如今他歸降大清,鄭氏集團是很懼怕的。他並沒有直接稱這大將,非施琅莫屬,也是在試探康熙的決心。

幾天後,康熙命內閣一號人物明珠大學士來詢問,李光地說:臣下為聖主憂,考慮再三,還是施琅最合適。

理由嘛?

「他全家被海上殺,是世仇,其心可保也。又熟悉海上情形,亦無有過之者。又其人遠有些謀略,不是一勇之夫。有海上所畏,惟此一人,用之,則其氣先奪矣。」(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十一《本朝時事》)

李光地談了四點意見,一是家仇保證沒有貳心,二是知彼堪為最佳人選,二是有勇有謀能做大將,四是敵人畏懼氣勢逼人。

施琅也就成為了康熙收台大計的不二人選。

李光地首先強調施琅的「全家被海上殺,是世仇」,足見施琅與鄭氏集團的仇恨,是人所共知的,可以保證施琅對康熙和朝廷的忠誠度,不再摻雜顧忌的成分。

李光地終於使康熙下定決心,推出了施琅,故而大生感慨:「施將軍確實辛酉生,海上是辛酉起事,那一年便生一施琅,又與金雞合。」(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十一《本朝時事》)施琅生於1621年,辛酉年,而被康熙再次起用,則是1681年,又是辛酉年。

施琅復出,已是花甲。

李光地暗誇自己對他的再生。

對於李光地說施琅會為復仇忠於朝廷,施琅並沒有否認,而是在收復台灣後,對康熙封侯嘉獎的謝恩疏上,說:「受命之初,竊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清史列傳·施琅傳》)

當然,復仇成功了!狂喜過後的他,還得感謝康熙給了機會,並表現自己大公無私的操守,或者是因公廢私的做法:「迨審量賊中情形,要當服其心,又不敢因私仇而致多傷生命。幸仗聖主威德,克成厥功。」(《清史列傳?施琅傳》)

好一句「不敢因私仇而致多傷生命」,將「聖德威德」普施台灣。

康熙帝雪藏施琅,是保護還是防患?李光地千方百計破局,但很小心

施琅雕像

同時,施琅也通過李光地的筆,向天下宣示自己登上澎湖時,折箭起誓,表明自我:「斷不報讐,當日殺吾父者已死,與他人不相干。不特台灣人不殺,即鄭家肯降,吾亦不殺。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報私怨乎?」(李光地《榕村續語錄》卷十一《本朝時事》)

「報讐」即報仇。

殺其父的鄭成功,誅其子的鄭錦,確實已死。

他只要鄭家人投降,不需要祖債孫償、父債子還。

而此時據守台灣的鄭氏大將劉國軒,正在做全民抗敵的總動員,稱施琅是來複仇的,要殺一個「雞犬不留」。

施琅起誓擊破流言,並訪得劉國軒的親信,厚賞銀錢,通過他去勸降劉國軒,不但不找他報仇,還要舉薦他,與他結為姻親。

施琅搞定了鄭氏集團最厲害的劉國軒,也就拆了鄭氏政權最後的頂樑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吳三桂助力多爾袞一統,怎料乾隆將屬於其的桂冠,給了一對小人物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