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3歲寶寶高燒40℃,病因太意外!醫生:最近高發,容易誤診

3歲寶寶高燒40℃,病因太意外!醫生:最近高發,容易誤診

每次冬天降溫,心梗、心絞痛、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中老年人,中招的風險更大。

但是,心血管疾病並不只盯著中老年人。這段時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心內科門診每天都會接診十幾個川崎病的孩子,這是一種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浙大兒院心內科副主任解春紅主任醫師說,現在是病毒活躍的季節,也進入了兒童心血管疾病高發的時間。一旦孩子出現相應的癥狀,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癥狀都是發燒、發紅疹

容易被誤診為幼兒急疹

最近,文文一家被折騰得夠嗆。兩周前,3歲的文文開始發40多度的高燒。媽媽帶他去了當地醫院,但不管是藥物治療還是物理治療,體溫一直減不下來。

醫生髮現,孩子發燒時,身上還在不斷發紅色疹子,就建議轉到省城的醫院。文文的家人很納悶,不就是發燒起疹子,怎麼還需要專門跑到杭州治?

但事實證明,醫生的建議沒有錯。媽媽帶著文文來到浙大兒院,最後心內科醫生確診他為「川崎病」,「那天早上,還有好幾個孩子也是這個病,我以前聽都沒聽說過。」

解春紅醫生解釋說,現在是兒童心血管疾病高發的階段,而川崎病又是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它最早由日本的川崎醫生在1961年提出,後以他的名字命名。

川崎病其實是一種血管炎綜合征。因為是血管出現炎症,所以全身上下,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可能會出現異樣,像文文就是全身起紅疹子。

因此,川崎病常常被誤診為幼兒急疹、闌尾炎、肺炎、肝炎、猩紅熱、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些孩子甚至是在做了闌尾炎手術之後依然高燒不退才被查出是川崎病。

解春紅醫生說,它尤其容易跟幼兒急疹混淆,兩者都會發燒、出疹子,「但是幼兒急疹往往是在燒退後發疹子,疹子是一粒粒的,而川崎病可能在發燒的同時就出疹子,而且疹子也不一定是一粒粒的,可能是一片片的紅疹,甚至表現得像濕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好發於2個月~5周歲孩子

不及時治療會損傷心臟

川崎病高發於冬春季,在秋季也有一個發病小高峰,好發於2個月到5周歲的孩子,浙大兒院收治的最小的川崎病病人是1個月16天。

川崎病的發病原因現在仍不明確,病毒、細菌感染,甚至塵蟎等都有可能引起川崎病。一般川崎病都表現為發熱,絕大多數患病的孩子預後良好,一般八周左右就能自然恢復。

文文在浙大兒院順利地做了治療,正在恢復之中。但患過川崎病的孩子,也有可能再次得病,複發率在1-3%左右。所以,文文的家人還不敢掉以輕心。

解春紅醫生強調,川崎病在發病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對孩子的心臟造成難以治癒的損傷,「如果沒有及時診斷和治療,15-25%的川崎病患者可發生心血管併發症,其中以冠狀動脈損害最常見,這也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一旦發生冠狀動脈病變可為患兒成年後的冠心病埋下潛在危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那如何發現川崎病的蛛絲馬跡呢?解春紅醫生列出了5個癥狀,如果孩子發燒的同時又有其他的這些癥狀,那可真要當心了。

發燒39℃到40℃,並且持續5天以上;口唇紅、乾裂,舌頭像楊梅一樣,醫學上叫楊梅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眼睛紅;皮疹;手足腫脹或脫皮。到了後期,大概是7-10天左右,患者的手指還會脫皮。

解春紅醫生說,從臨床上看,這些年川崎病的病人不斷增多,尤其是不典型的病人增多,這些病人可能5大癥狀只有兩三條符合。如果有這些癥狀,一定要將孩子送到心內科做進一步的診斷。

責 編:彥瑩

來 源:錢江晚報(ID:qianjiangwanb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科學 的精彩文章:

拳頭大小的結石,喝了六天可樂後竟消失了?
有一隻老鼠在房子里《There Is a Mouse in the House》

TAG:我們愛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