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環球輿情年度調查:孤立主義漸起,中國的貢獻與選擇

環球輿情年度調查:孤立主義漸起,中國的貢獻與選擇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編者按:當始於年初的朝鮮半島局勢出現轉圜,並最終實現朝美領導人會晤時,有人以為國際性大和解的帷幕拉開了。當美國挑起貿易戰戰火,特別是執意升級與中國的糾紛後,我們見識到國際政治的殘酷和複雜。即將過去的2018年,依然是風雲變幻:朝韓首腦會晤,普京再次當選總統,世界盃順利舉辦,敘利亞硝煙瀰漫,國際恐襲事件仍有發生……除了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中國也在今年迎來日本首相時隔7年的正式訪問,更不用說朝鮮最高領導人罕見的接連來訪,此外我們成功舉行四大主場外交。這一年,值得關注和思考的事件太多。那麼,中國普通民眾如何看待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他們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持何態度,有哪些期待呢?《環球時報》委託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以「中國人看世界」為題進行了年度民意調查,這是自2006年以來的第13次。

——雙邊關係——

中美關係「穩」中有降

中朝來往愈加緊密

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本次調查於11月23日至11月28日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0座城市,以在線樣本庫隨機抽樣的方式展開,共回收有效問卷1000份。

在回答「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這道多選題時,多達63.5%的受訪者提及美國,排名第二的「中俄關係」提及率僅為37.6%。「中國與歐盟的關係」提及率為21.7%,排名第三;第四為「中日關係」,提及率為12.7%。

實際上,中美關係連續13年在「中國人看世界」調查中被視為對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但今年也有變化,它在受訪者心中的重要性水平降至歷史最低,與去年相比下降13個百分點。而今年「中歐關係」的重要性創歷史新高,為2010年以來的峰值。

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倪峰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依然為大多數中國民眾認可,美國對華政策影響力的橫向比較地位並未轉變;另一方面,美國的政策及一些明顯的遏制行動讓中國民眾對美期待出現下滑,並作出中美關係出現較大問題的判斷,進而開始向其他方向尋找可能的出路,「中歐關係重要性的顯著上升就是這一心態的折射」。

根據調查,在周邊關係中,超四成受訪者認為中朝關係在2018年「更加緊密」,較2017年上升36.7個百分點;2017年認為兩國「關係更緊張」的受訪者佔37.3%,但在2018年僅為6.7%。遼寧社科院研究員呂超認為,這基本反映出中國社會對朝鮮的真實態度。

呂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核試驗、導彈試射及相關的制裁,去年全年半島態勢都劍拔弩張,中國民眾對朝好感度也一度幾乎降至谷底。而今年金正恩三次訪華並明確表態願意無核化,使得兩國間的緊張態勢迅速轉圜,也給中國周邊安全帶來積極信號。

不過,仍有四成受訪者認為中朝關係變化不大。呂超稱,這反映出人們的潛在疑慮,「半島局勢戲劇性轉變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關注並進一步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明年中國與主要國家的關係,除近五成(48.3%)受訪者認為中美關係將更加緊張外,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總體被看好。排在首位的是中俄關係,68.8%的人認為將繼續改善和加強;49.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將改善;48.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與歐盟的關係將改善。而近些年「嚴重跌落」的中日關係,受訪者對明年兩國經濟合作趨穩比較認同。

——內外大事——

貿易爭端最受矚目

「帶路」峰會值得期待

2018年,中國人最關注的國際新聞事件是什麼?調查結果在意料之中:接近六成(58.7%)的受訪者提及「中美貿易爭端」。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國際事件則和俄羅斯有關,分別是「俄羅斯世界盃」(49.2%)和「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36.1%)。排名第四、五位的事件則涉及朝鮮,分別是「朝美首腦首次會晤」「朝韓首腦板門店會晤」。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美貿易爭端毫無疑問是今年讓中國人最感震驚又「最受傷」的國際事件。「從過去40年來看,中國對外開放很大程度上是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開放,美國一直被視為中國融入全球化的外部合作夥伴。但今年貿易戰的開打讓中國民眾突然感覺到,兩國過去幾十年的相處模式恐怕要發生巨大改變。」

「如果說美國在中國精英群體眼中曾是『美女』與『野獸』的結合體,既有讓人艷羨學習的魅力,霸道的政策又讓人害怕討厭,如今,其『美女』的一面幾乎蕩然無存,美國全然變成一隻可怕的『野獸』。」王義桅認為,這意味著中國不僅要調整對美政策,受其影響還需調整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方向。

與中美貿易爭端名列榜首的毫無懸念不同,有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關朝鮮半島的事件排名相對靠後。呂超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這或許是因為今年半島局勢雖然轉變很大,但仍停留在「表象」層面。「無論是『特金會』還是『文金會』,都是半島局勢緩和的風向標。但中國還需要更實質性的合作和成果,比如美國方面的實質回應,半島戰爭威脅的徹底解除等。相比之下,俄羅斯與中國合作的堅定態度比較明確。」

回顧完過去,再展望未來。在2019年將發生的一些國際事件中,中國民眾對哪些最感興趣?調查顯示,受訪者對「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提及率最高,為55.9%;其次是明年6月將在日本大阪舉行的「G20峰會」(47.0%)。

王義桅表示,在世界孤立主義、單邊主義苗頭漸起時,中國不僅為加固已有的多邊機制貢獻力量,還主動承擔國際義務,通過「一帶一路」等倡議提供合作機會。「在世界正不知該向何處前行時,中國提出一種全新選擇。」

王義桅認為,2019年舉行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望加強「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內部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將把更多雙邊意向、區域性共識轉化為切實的市場、法律、保障和風險評估機制,在推動倡議落實的同時,也減少外界對「一帶一路」不必要的爭議。

此外,調查中心問及「2019年即將發生的國內事件」時,發現約七成(69.6%)受訪者對「建國70周年閱兵式」感興趣,其他提及率較高的分別為「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國際閱艦式」(49.9%)、全國兩會(45.2%)、「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42.2%)。

——中國處境——

西方明顯遏制中國

國人積極預期未來

前述調查基本勾勒出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那麼,未來中國的發展究竟是挑戰多還是機遇大?在這個命題下,受訪者展現出明確的樂觀態度,對國家發展狀況和方向信心十足,但國際形勢的複雜性也對他們的看法有所影響。

面對「西方是否正在遏制中國」的問題,高達81.7%的受訪者給出肯定回答:認為西方「有明顯的遏制行為」的受訪者比例達45.0%,認為西方「有意圖但無明顯的遏制行為」的受訪者為36.7%。只有7.7%的受訪者認為遏制中國「只是有人說說而已」,而認為「(西方)沒有(遏制中國)」者僅3.2%。

與去年數據的對比讓這一趨勢越發明朗。認為西方對中國「有明顯的遏制行為」的受訪者比例,今年比去年上升8.2個百分點,認為西方「有意圖,但無明顯的遏制行為」的下降4.8個百分點,認為「(西方)沒有(遏制中國)」的同樣下降4.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在「中國威脅論」話題上,中國民眾的態度也有明顯變化:44.8%的受訪者認為應該「針對其指責的內容,區別對待,或予以批駁,或予以解釋」,較去年略有上升(3.2個百分點);34.6%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毫不猶豫地給予反駁」,比去年激增18.9個百分點;認為應「不予理睬」的佔4.9%,比去年下降了18.4個百分點。

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民眾有這樣的看法他並不意外,因為今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華態度和動作相比以往都大有變化。「除了科技貿易,美國還在軍事等領域頻頻挑戰中國。在美國的壓力下,歐盟也不得不在一些事情上和美國結盟共同對抗中國,比如對中國『間諜』的指責,對中國投資提高門檻等。」

盧佩認為,近年來,西方面臨經濟困境、難民危機等重重挑戰,而中國卻持續快速發展,還通過「一帶一路」等提升全球影響力,不願將主導地位拱手讓人的西方必然會遏制或試圖遏制中國,「但遏制很難做到,出於現實需要,西方應坦然接受中國的崛起」。

儘管感受到西方越來越明顯的遏制企圖,中國民眾對未來仍持相當積極的態度。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對中國未來所處國際環境的預期較為樂觀,其中認為中國所處國際環境會「越來越好」的有25.1%,認為「總體上將得到改善,但摩擦還會很多」的佔64.7%,僅1.3%的受訪者認為會「越來越差」。

雖然整體「積極」,受訪者「相對悲觀」的情緒卻有上升趨勢:認為「總體改善,但摩擦很多」的受訪者比例比2017年增加了11.9個百分點,而認為國際環境「越來越好」的受訪者比例較去年下滑13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說,2018年國際環境的複雜變化讓中國民眾感同身受,但從調查結果看,中國公眾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這一方面源於自身發展帶來的自信,中國整體改革開放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另一方面,中國民眾認為,中國和世界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改變,全球化依舊是時代潮流,這既是幾十年來中國與世界彼此「深度滲入」的結果,也是未來這一深度聯繫繼續深化的保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一封辭職信引發的血案!
社評:中美關係何處去,2018留下的最大問號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