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霸王條款譯得善意滿滿,欺負別人不懂外語?義大利騙來首個殖民地

霸王條款譯得善意滿滿,欺負別人不懂外語?義大利騙來首個殖民地

作者:風千里

19世紀後半葉,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西方新老殖民帝國再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在當時如饑似渴地尋找原料產地與市場的列強眼裡,尚未開拓的非洲大陸無異於一塊蘊藏著巨大財富的處女地。一波又一波殖民者打著探險與科考的名義,深入非洲腹地,如猛虎惡狼般肆無忌憚地搶佔土地掠奪資源。

然而,再大的肥肉,也擋不住群狼這般貪婪的撕咬。隨著對非洲地理探索的接近尾聲,各大殖民帝國難免會為利益分配問題發生衝突,而一旦在殖民地的衝突失去控制,則會進一步影響到歐洲地區的安全。為了平衡各方勢力,避免不必要的潛在衝突,在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倡議下,在非洲進行殖民擴張的各列強於1884年在柏林召開西非會議(又稱「剛果會議」,即Kongokonferenz),會議最終達成「剛果議定書」(Kongoakte),非洲已被勘探和開發的土地像被切蛋糕一樣被列強瓜分,而剩餘的土地,各國會依照議定書中的「有效原則」(Prinzip der Effektivit?t,即誰最先有效佔領便歸屬於誰)在以後作進一步處理。在西非會議的影響下,西方瓜分非洲的進程進一步加快,而在眾多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背後,非洲的土地上又出現了義大利人的身影。

諷刺柏林西非會議的法國時政漫畫

早在統一戰爭剛剛完成後不久,義大利就迫不及待地撕下昔日被壓迫國家的面具,呲出了殖民主義的獠牙。1869年,義大利在東非海岸的阿薩布灣(Assab Bay)建立港口與定居點,並買下了吉布地附近的土地,開始早期的殖民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義大利的殖民者不斷深入非洲內陸,這不可避免地與激化了他們與其他敵對勢力的矛盾。

1880年的意屬阿薩布港

不過此時義大利面對的還不是英法這樣的老牌殖民帝國的阻攔,而是本土世居民族的挑戰。在義大利新殖民地的西面,是已經屹立千年的基督教古國——阿比西尼亞帝國(即今衣索比亞的前身),此時的她正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在內部,王朝更迭頻繁,國內四分五裂,局勢動蕩,在外部,北方新崛起的馬赫迪蘇丹國虎視眈眈,屢犯邊境,而西方殖民勢力紛至沓來更是讓這個古老帝國疲於應付。

1856年,雄才大略的特沃德羅斯二世皇帝(Tewodros II)消滅了最後一個藩國——紹阿王國,分裂的阿比西尼亞一度復歸統一。但不久之後英國勢力便找上門來,1867年英國借口阿方扣留英國外交人員而派遣遠征軍侵略阿比西尼亞。第二年春便攻克首都,特沃德羅斯二世自殺,妻兒被英軍所虜,特沃德羅斯王朝絕嗣。之後又經歷了特克勒·吉約吉斯二世的短暫統治後,原是地方封臣的蔑兒察稱帝,是為約翰尼斯四世(Yohannes IV),他在位期間,阿比西尼亞與馬赫迪衝突加劇,戰爭不斷,這給了義大利殖民者以可乘之機。

阿比西尼亞動蕩時期先後即位的三位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左),特克勒·吉約吉斯二世(中)和約翰尼斯四世

此時執掌義大利國政的是第11任首相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Francesco Crispi),他是義大利民族英雄馬志尼與加里波第的支持者,更是義大利統一運動的功臣之一。但此時他卻極力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力圖在瓜分非洲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而擋在義大利面前的阿比西尼亞無疑成為了他的眼中釘。正當義大利人盤算著如何對其用兵時,一個叫薩勒·馬里亞姆(Sahle Maryam)的年輕貴族走入了他們的視野。他原是紹阿王國的王子,王國覆滅後他流亡在外,之後糾集舊部推翻了特沃德羅斯二世在當地的統治並復國,演繹了一出精彩的王子復仇記。此時的他顯露出更大的野心——爭奪阿比西尼亞皇位。他開始暗中需求義大利人的支持。不久,馬里亞姆便與義大利締結和約,願意在義大利侵入阿比西尼亞時保持中立,並提供情報支持。義大利人投桃報李,慷慨贈與他5000條步槍。

即位為皇帝的孟尼利克二世及其皇后塔依圖·貝圖爾

1888年,義大利人首次入侵阿比西尼亞,攻佔東部重鎮薩阿提(Saati)。同時北部馬赫迪長驅直入,並擊潰約翰尼斯四世率領的帝國主力,皇帝本人更是中槍身亡,阿比西尼亞一時間又陷入國中無主的境地。這時在地方貴族的支持下,眾望所歸的馬里亞姆被推舉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尼利克二世(Menelek II)。在即位後,他為了穩定外部局勢,一度積極與東面的義大利殖民勢力交好,甚至在即位的當年就與義大利簽訂了《烏西亞利條約》(Trattato di Uccialli),根據條約,孟尼利克二世慷慨地承認之前義大利侵佔的部分阿比西尼亞領土為義大利所有,義大利為此向阿方支付了200萬里拉。義大利立即將這些土地與先前的殖民地合併成為意屬厄利垂亞,義大利人終於在非洲取得了塊像樣的殖民地。而孟尼利克二世也獲得了意方更多的軍事援助。

意屬厄利垂亞成立後,義大利國內的兒童宣傳畫,圖中四位土著小孩向手持義大利國旗的白人小孩叩頭。

然而孟尼利克二世與義大利的蜜月期並沒有持續多久。二者後來關係破裂乃至兵戎相見,問題還是出在當初簽訂的《烏西亞利條約》,條約中第17條的原文為:

「Sua Maestà il Re dei Re d』Etiopia consente di servirsi del Governo di Sua Maestà il Re d』Italia per tutte le trattazioni di affari che avesse con altre potenze o governi.」

(阿比西尼亞皇帝陛下允許義大利王國政府代為處理其與其他列強政府進行的一切商貿事務)

如果阿方同意該條,那麼等於將部分外交權讓與義大利,使其間接成為阿方的宗主國。對於一個獨立國家的元首而已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而在雙方討論條約細節時,負責翻譯的阿方人員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義大利語水平不足,居然在將條約譯為阿姆哈拉文時,把該條款翻譯成:

「Sua Maestà il Re dei Re d"Etiopia può trattare tutti gli affari che desidera con altre potenze o governi mediante l"aiuto del Governo di Sua Maestà il Re d』Italia」

(阿比西尼亞皇帝陛下在處理與其他列強的外交事務時,可以由義大利王國政府出面調停)

就這樣,原本圖謀阿比西尼亞國家主權的霸王條款,被翻譯「妙筆生花」地變成了一行無關痛癢的文字。當時的孟尼利克二世當然不會在意這種似乎在釋放善意的條款。

可到了意屬厄利垂亞成立後,義大利興沖沖地拿著這份條約在歐洲政壇上宣布阿比西尼亞為其保護國後,聽到消息的孟尼利克二世一臉蒙逼,心想,我一個獨立帝國,怎麼就成你義大利的小跟班了?他趕緊翻出條約原件重新託人翻譯,這才發現之前的大錯。

無奈之下,孟尼利克二世只好致信歐洲各國政府,說明事情原委,極力強調自身是獨立國家。但此時的歐洲各國基本默認了阿比西尼亞是義大利喂到嘴邊的肥肉,全體作壁上觀。加上義大利方面粗暴無禮的外交質問,惱羞成怒的孟尼利克二世一氣之下宣布廢除《烏西亞利條約》,任憑義大利人怎樣軟磨硬泡,重金賄賂都無濟於事。義大利與阿比西尼亞頓時走到了徹底決裂的邊緣。

1893年底,極力支持殖民擴張的克里斯皮再次上台組閣。孟尼利克二世此前的動作在他看來無異於蓄意挑釁,既然文的不行就只能動武了。最初義大利人嘗試重金利誘阿比西尼亞國內的封建領主,唆使他們起兵推翻孟尼利克二世,但收效甚微。最後義大利只得派遣遠征軍強迫孟尼利克二世。

已經是第三次組閣的克里斯皮和他的幕僚在過去的幾十年看慣了他們的歐洲同行是如何在非洲大陸上縱橫馳騁,飛揚跋扈的。同時歐洲列強,義大利人也開始蠢蠢欲動,有樣學樣了。克里斯皮內閣在1894年夏任命厄利垂亞總督奧勒斯特·巴拉蒂埃里(Oreste Baratieri)為總司令,集結1.4萬餘兵力(包括當地招募的土著兵),殺氣騰騰地殺向阿比西尼亞北部邊境。

義大利軍最先遇到的只是邊境一帶駐防的地方領主軍隊,這些軍隊裝備陳舊,大多數士兵還在使用大刀長矛,且素質低下,在面對義大利軍隊的近代化武器時紛紛落敗,很快阿比西尼亞的防線就被撕開了一道缺口。

一名手持長矛與藤牌的傳統阿比西尼亞武士。這些武士是地方領主部隊的主要組成部分。裝備落後的他們顯然不是義大利近代化軍隊的對手

但義大利軍隊面對的敵手,卻遠非英法等老牌殖民者在非洲接觸到的鬆散部落聯盟,而是有相當程度的組織能力的封建帝國。儘管以今天的眼光看,阿比西尼亞帝國完全是舊時代的產物,但其軍隊的作戰能力卻是絕不能小覷的。很快,孟尼利克二世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動員兵力,接到動員令的封建領主和平民意識到:這已經不是過去司空見慣的國內權力鬥爭,而是事關民族存亡的解放戰爭。巨大的危機意識讓原本一盤散沙的阿比西尼亞頓時變得異常團結。短短几個月時間,孟尼利克二世的麾下就集結了十多萬裝備有近代化武器的軍隊。阿比西尼亞的這些變化卻並沒有得到傲慢自大的義大利人任何的重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斯大林兒子被俘,卻拒絕交換戰俘,女兒一生跌宕兩次叛變
希特勒的親侄子,在二戰中加入美軍與叔叔作戰,獲紫心勳章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