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山,五嶽之外的風景

三山,五嶽之外的風景

三山五嶽

這個成語常被用來泛指名山或各地

人們大多熟知

「五嶽」所對應的五座名山

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

卻不太清楚

「三山」究竟是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還是隱匿於潑墨山水畫中的真實風景

三山究竟是什麼山

據東晉方士王嘉所著的《拾遺記》

三壺,則海中三山也

一曰方壺,則方丈也

二曰蓬壺,則蓬萊也

三曰瀛壺,則瀛洲也

由此可見

三山原是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因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

它們的名字便經常在

古代小說、戲曲、筆記中出現

後人為了延續三山五嶽的美麗神話

就在五嶽之外的名山中間選擇新的三山

它們分別是

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三山處於南方

相對於中原稍遠,繼五嶽之後成名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

華夏民族的南向擴展和中原文化的傳播

黃 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屬於東南丘陵的一部分,是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在安徽省境內的分水嶺。

黃山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讚歎:「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唐代大詩人李白善用天才的想像力來寫山嶽,在《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詩中,馳騁想像和聯想,描繪了黃山奇異的景觀,讓人心嚮往之。

「四季皆勝景」的黃山,與中國文人之間的因緣可謂層層疊疊。從黃帝游黟山改山名為「黃山」,到唐代大詩人李白以《贈黃山胡公求白鷳》一詩換取胡暉馴養的一對白鷳,再到清初「敢言天地是吾師」的漸江「結庵 ( 黃山 ) 蓮花峰下,煙雲變幻,寢食於茲」,遂創中國山水畫中的新安畫派,關於黃山,有著太多太多的文人逸事。

《贈黃山胡公求白鷳》

【唐】 李白

聞黃山胡公有雙白鷳,蓋是家雞所伏,自小馴狎,了無驚猜,以其名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鳥耿介,尤難畜之,余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贈於我,唯求一詩。聞之欣然,適會宿意,援筆三叫,文不加點以贈之。

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鷳。

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顏。

照影玉潭裡,刷毛琪樹間。

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

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

廬 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東南與鄱陽湖接壤,西北至九江市、八里湖一帶,南、西南至星子縣。

廬山四周懸崖峭壁,外圍有斷陷的山麓、低丘、崗地、沖積平原、江河湖泊環繞,全山以漢陽峰為最高,其次是五老峰、日照峰。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奇絕秀麗的風景使得廬山自古以來都是隱士的樂園,也是儒釋道三教集聚生長的神聖之地。廬山的教育形象發端於白鹿洞,白鹿洞在廬山五老峰南約十公里,位於後屏山之陽,群山四面交匯,一水從中穿流,那是唐代李涉、李渤兄弟倆的讀書處,後來李渤任江州刺史,白鹿洞的名氣漸大。許多淡泊之士紛紛來此隱居講學,由此「廬山儒風漸盛」。

直到今天,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仍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自然美之中,形成了既有美學價值,又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雁 盪 山

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

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的雁盪山,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中國「東南第一山」。

雁盪山綿延數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西雁盪山(澤雅)、東雁盪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盪山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的北雁盪山。

常言道「無限風光在險峰」,雁盪山的「險峰」從東向西一字排開,有4座,分別是烏岩尖、百崗尖、凌雲尖、雁湖尖,雁盪「四尖」便是指這4座山峰。

歷代文人墨客對雁盪山推崇備至,謝靈運、張大千、郭沫若等都留下了詩篇和墨跡。但在詠嘆雁盪山的古人中,徐霞客是真正的行者,他不像文弱書生一般止步於「雁盪三絕」,僅在靈峰、靈岩、大龍湫流連忘返,而是三進雁盪,爬遍大小山巒,先登百崗尖邊峰,後登雁湖尖、百崗尖,以親歷所見得出「大龍湫之水非雁湖而來」的結論,並著成了《游雁宕山日記》。

《江城子》

【宋】張炎

奇峰相對接球庭。乍微晴,又微陰。

舍北江東,如蓋自亭亭。

翻笑天台連雁盪,隔一片、不逢君。

此中幽趣許誰鄰。境雙清,人獨清。

採藥難尋,童子語山深。

絕似醉翁遊樂意,林壑靜、聽泉聲。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汪曾祺:讀雜書,是很好的休息
馮友蘭:人的一生到底有無命運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