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荊門戰國楚墓出土的《道德經》和傳世的《道德經》竟然不一樣?

荊門戰國楚墓出土的《道德經》和傳世的《道德經》竟然不一樣?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最初由老子撰寫的,後經過輾轉傳抄刻印,被學者修改編撰的一篇類韻文體思想學說。

有人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一百零三種之多。迄今為止,《道德經》的校訂本已達三千多種。《道德經》出現的版本問題,是一種獨有的文化現象。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甲乙兩本帛書《老子》,當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可惜只是《道德經》的部分章節。歷史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其他重要的版本還有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校古本、唐代刻《道德經》石幢等。

王弼版《老子》流傳下來,成為比較普遍使用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也有疏漏錯誤,但這個版本不失為一個好藍本。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簡《老子》是「地下資源」,是本不流傳東西,它未能流傳下來自然有未流傳的原因。以考據、訓詁為基礎的校勘工作雖然可以以帛書《老子》、郭店竹簡《老子》為重要參考,但不能把它們作為絕對的依據,因為它們本身也不是「正版」,它們還有自相矛盾的問題。

通行本留傳至今,自有它留傳下來的道理;各其他版本留傳也一定有各自的出處。可以這樣說,別說是今天,即使是戰國時期,要想找到老子的原文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道德經》原著是老子,但今天我們看到的《道德經》是經過老子以後許多人士修改潤色過。

可以設想,按《史記》所說,老子「見周之衰,乃遂去」,「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時間,與孔子逝世的時間不會相差很多。因為按世所傳,老子長於孔子,這個「莫知其所終」是判定老子著《道德經》的臨界點,即《道德經》原始本產生於此時。即便此時開始傳抄,這個輾轉過程是在戰國初期進行的。傳抄過程中,一定有學者進行了點評。

莊子得到的《道德經》本應該是比較原始的傳抄本。他得到的本子是否經過點評,他是否也進行過點評加工,已然難知。當時還沒有紙張,所有傳抄本不是簡書便是帛書,但帛書抄寫麻煩,代價昂貴。

《道德經》中的「回還」問題就有可能是早期的點評之語被當作正文而形成的。諸如反覆出現的「故為天下貴」、「故去彼取此」、類言語和帶有」故「、「是以」等字眼的部分內容。有些自相矛盾的內容也可能是錯誤理解的點評造成的。所以以「千字」來論的「五千餘言」之「余」,即便去掉重複的內容,居然超過二百多字。

然而,《道德經》中的許多成語可謂非常經典,已經傳世,即使非老子原創,要想「訂正」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說,今天我們讀《道德經》只是把它看作是一部著作,把它看作宣揚一種思想的著作,至於是否是《老子》原貌,已經變得不十分重要。鑒於此,我主張稱其為《道德經》,而不稱《老子》,因為這本書的本意是傳揚道德和其中的內容,並不想讓人們局限於是誰寫的。

傳世的《道德經》一些文字合於古韻,但不是所有文字都押韻;一些句式整齊劃一,但也有散句;押韻和整齊的句式可能是老子以後的文人雕琢而形成。對偶、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段的運用也增強了《道德經》的可讀性,藝術的加工使它更像「經」了,所以稱它為類韻文體。

去掉標點、章句的《道德經》只有五千二百多字,本來只是一篇純議論的文章。文章是寫給統治階層的。它圍繞「論道」來闡釋思想主張,中心主張是「為無為」。一篇思想學說文章被展開後就形成了一部思想學說著作。它流傳下來,就確定了老子思想家、哲學家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山不老 的精彩文章:

你是想當今生的「無名之輩」,還是成為來生的「蓋世英雄」?

TAG:道山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