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東坡:他的一生像清風一樣飄過

蘇東坡:他的一生像清風一樣飄過

蘇東坡:他的一生像清風一樣飄過

蘇東坡:他的一生像清風一樣飄過

竹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它應是與儒家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在竹子身上,文人們或看到了氣節、風骨;或看到虛心、恭謙。於是,竹的形象與風姿,也就常常出現在文人雅士的詩詞中。

中國文人中與竹子最親近的當首推北宋蘇軾,他的名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道出了蘇東坡酷好竹子的心態,他策竹杖而行的風姿,也從此凝固為一種「何妨從容且向前」的造型,如果沒有竹林襯托在蘇東坡的身後,他迷人的魅力定會大打折扣的。

蘇軾的詩歌創作活動從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至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這四十三年,正處於宋代歷史上社會矛盾尖銳、變革動蕩的年代。

蘇軾青年時就「奮厲有當世志」,踏入仕途後,銳意改革,捲入了激烈的政治鬥爭漩渦。《宋史·蘇軾傳》高度讚揚了蘇軾的政治品格,認為其「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儁,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守,皆志與氣所為也。」這裡所謂的「志與氣」,是我國傳統觀念中儒家道義的體現。蘇軾自稱「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驅為之」,可見,忠君、澤民的信念,化為士大夫道德規範的最高準則,就是儒家提倡的「氣節」。

蘇軾相信唐代詩人盧仝《月蝕》所表示的蛤蟆啖日,只是暫時現象:「地上蟣虱臣(盧)仝告訴帝天皇,臣心有鐵一寸,可刳妖嫫痴腸。」在御史台獄中,蘇軾受苦不少,差點兒丟掉性命。但他決不向權貴佞臣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屈服。在獄中,詠竹的「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正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崇高氣節。

蘇軾第一次遭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時,不以謫居為苦,而是苦中尋樂,對於貶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既自安又自嘲,他的《初到黃州》詩云:「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蘇軾描繪大自然的筆墨,常常飽和著爽朗的感情,寄託著他不畏險阻、傲視磨難的襟懷。雖遭貶謫,他反覺安閑,一句「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讓我們能聽到他的情感之弦的振動,有喜悅、有愉快、有夢幻的覺醒、有順從的忍受。他接著說:「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閑如啖蔗。饑寒未至且安居,憂患已空猶夢怕。穿花踏月飲村酒,免使醉歸官長罵。」他在謫所任性逍遙,穿花踏月,飲酒遊玩,可謂苦中尋樂。這時,儒家的道義與佛老的人生哲學對蘇軾產生了奇特的精神影響。一次,在黃州道上與同行人突遭雨淋。當時一個個都成了落湯雞,唯獨他全不當回事。寫詞《定風波》吟道:「莫聽穿竹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就是蘇東坡,一個苦中取樂的蘇東坡,一個充滿童趣的蘇東坡,一個有些痴狂的蘇東坡。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顯其瀟洒自若的文士風度。在黃州,詩人還常常曳竹杖瀟洒地來往於東坡道上:「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這都表現了蘇軾在困境中的樂觀精神。

蘇軾的詩,無論是寫景,還是詠物,都不是滯於物象,常常於神思馳騁中翻新出奇,即使是年復一年、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在蘇軾筆下展開的卻是一幅生機盎然的動人畫面:「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並不是一幅萬紫千紅、春色滿園的山水大畫,而只是一幅俯拾即是、盡人皆知的田野小景。整個畫面,桃花、蔞蒿、蘆芽和水上鴨都以竹林為背景,讓人讀來情趣融融,浮想聯翩。

蘇軾自入仕以來,仕途一直不得意。有人用「8341」一組數據來總結他的一生:「8」是他先後任過八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穎州、揚州、定州)太守;「3」是他先後擔任三部(吏部、兵部、禮部)尚書;「4」是他先後四次被貶到黃州、汝州、惠州、儋州;「1」是「一任皇帝秘書」。他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兩年多,起草詔書八百多道。

然而,蘇軾深陷大宋王朝黨爭與變法的泥潭,一生遭貶長達十二年。因此,在他走向生命終點的時候,他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見《自題金山畫像》)。對於興邦治國的「功業」,這是一句自嘲的反語,但又是他值得自豪的總結。蘇軾曾這樣獨白道:「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詩人的孤傲,非常人可及。

王安石變法,他受到排斥;後來,同黨首領司馬光還朝主政,全面清算王安石變法,蘇軾則表示不能全盤否定變法,又受到貶斥。了解他氣質的人,都知道他的宦海生涯不會太久的。他被一貶再貶。這時,他對「奸小之境」的官場也不勝其煩憂。的確,政治這台戲,對此有愛好的人,甚是好玩;而對那些不愛此道的人,卻感到不值得。蘇軾的心,始終沒放在政治的遊戲上。正如宋人王十朋所說:「東坡先生之英才絕識,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經傳,貫穿子史,小至小說、雜記、佛經、道書、古詩、方言,莫不畢究。故雖天地之造化,古今之興替,風俗之消長,與夫山川、草木、禽獸、鱗介、昆蟲之屬,亦洞其機而觀其妙,積為胸中之文。」(見《百家注東坡先生詩序》)。很顯然,蘇東坡的詠竹詩,便是他以主觀抒情方式抒發積於胸中的感情和現實感受的一種方式。

蘇軾不僅是一位「卓冠一世」的詩詞文賦大家,而且也是一位書法繪畫高手。他善畫墨竹,與當年尤長於畫竹的大畫家文與可,齊名且交誼深厚。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正月,與可病逝。七月,蘇軾在湖州曝晒書畫,看到與可贈給他的遺作,「廢卷而哭失聲」,遂寫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這篇記述他倆友情及與可畫竹的經驗和理論的文藝隨筆。其中「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一語,此後成為人們熟悉的「胸有成竹」的著名語典。

蘇軾一生賞竹、畫竹,深得其高風亮節的清韻,他有詩曰:「洞外復空中,千千萬萬同。勞師向竹頌,清是阿誰風。」(見《和廬山上人竹軒》)並自吟道:「清風定向物,可愛不可名。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聲。」(見《與王郎昆仲及兒子邁繞城觀荷花登峴山亭晚入飛英寺分韻得月明星稀四首之二》)文化大師林語堂說他六十六歲客死常州時依然是個窮書生,並說:「他的一生像清風一樣飄過」。竊以為,這是對蘇東坡一生最為美好的讚譽,也是蘇東坡留給世間最為曼妙的一道風景。蘇軾是永恆的。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問鼎中原: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是怎樣變成「超級大國」的?
「九鳳神鳥」是怎樣從原始圖騰演變成九頭怪鳥?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