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後台收到這樣一條粉絲來信:

「後台君,我今年是畢業工作的第三年。畢業後我留在了北京,可是這兩年,我大學時班上的好朋友都陸續去了南方的城市,或者回了老家結婚生子。而畢業後我又似乎完全沒有交到什麼新朋友。給你發這條消息的時候我在哭,因為我真的好孤單。每天下班後都不知道可以幹嘛,朋友圈裡都是同事,我想說一句不開心都不知道可以跟誰說。

真的很懷念校園時代,每天身邊都有很多人可以開展深入的交流,現在回想真的是太奢侈了。難道長大後,我們就註定要這麼孤單嗎?」

看到這條留言時,我陷入了沉思。工作以後,認識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但生活並沒有真的變得更熱鬧。這是因為,只有人和人之間深入的聯結感,才可以真的消解一部分的孤獨感。只是,和人發生深入的聯結這件事,在整個社會,好像都在變得越來越難。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交心」這個問題。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人們為什麼嚮往交心的情感?

所謂的交心,可以說是必然包含了信任、理解和愛的一種感情。它可以出現在友情、親情、愛情或其他任何一種感情中。畢竟人類情感的豐富程度是很高的,不能被簡單歸為幾類。

在這樣的感情中,我們會感受到真誠、共情、尊重、相互的理解和關懷。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彼此都投入到這段關係中的情感。有個朋友曾經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她曾和一個人的交流和陪伴都非常深入,但最後卻發現對方缺少對她的關懷、真誠和尊重。

明明她們都是女孩,她卻感到非常受傷,她以為只有愛情才會令人受傷。其實,所謂的能夠交心的情感,即便是友誼的情境中,也是一種親密關係。我們會對對方有更高的期望,因而也就容易受傷。

此外,對彼此陪伴的享受,以及能在對方面前呈現出真實的自己,也很重要。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把這種交心的情感,當作一種友情來談論。就算是在羅曼蒂克伴侶的關係中,友情的部分仍然可以存在。愛情不必然就有交心,交心也不必然就是愛情。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友情成立的一個關鍵元素是相互性(reciprocity)。簡而言之,就是只有當你們雙方都把對方當作朋友、重視你們的關係及並在乎對方時,這段友情才是成立的(Almaatouq etal., 2016)。顯然,上文提到的我的朋友的例子,就是因為這種相互性的缺乏導致的受傷。如果對方本沒有這種相互性,又在言語中「欺騙」了對方,讓對方對自己懷有了過高的期待,傷害的感受就會更強。

人越大越不容易交心,與害怕受到這種「不相互」的傷害直接相關。交心的友情則一定是雙向的。

我們能跟什麼樣的人交心?一項在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好朋友之間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這項數據導向型研究調查了上千對的朋友和陌生人,40多萬個基因標記及變體標記(Christakis & Fowler, 2014)。

最後發現,雖然沒有一個特定的「友情」基因促使兩個人成為朋友,但同陌生人相比,非常親密的好朋友之間基因變體標記的相似率更高,最高可達1%的相似率——這相當於擁有共同玄祖父母的人之間的基因相似度。

交心的友情建立已經很難了,但它的維繫卻更難。友情不像親子關係和親密關係,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包含了較具體的義務和期待。友情與它們不同,它不承載明確的期待和責任。正因為「友情」這個詞的含義是如此廣泛,從泛泛相識的點頭之交,到同生共死的過命情義,你所說的「好朋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即便兩個人成為了交心的好友,他們對於應該為友情付出多少的理解也可能不同。兩個人的期待可能本就不同,導致後期出現憤怒、失望、痛苦的感受。所以,交友好像很容易,「交心好友」的達成卻和愛情一樣需要緣分和默契。有的人可能就是不合適成為好朋友,也不需強求。

因為沒有義務和責任,我們也更容易和曾經交心過的親密友人,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分離。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學者指出,現代生活讓我們更加孤獨。我們都在離家很遠的地方生活,學生時代的好友也各奔東西,身邊缺乏穩定的情感支持系統。人們的生活看似比從前要豐富多彩,但其實,人與人之間深層的情感鏈接卻愈來愈少了。一個英國的調查研究指出,超過半數的都市人認為總體上,我們在變得越來越孤獨。大量研究發現,孤獨有著極大的危害性,它會提高成年人患上抑鬱的風險,讓人在同等的壓力狀態下表現更差,睡眠質量下降,還會使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尤其是老年期)。

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工作中我們也需要朋友。有一個要好的朋友一起工作,會讓工作滿意度和投入程度都極大增加。

那為什麼我們感到身邊可以交心的人越來越少呢?這背後有很多原因。

1. 移動和搬遷

如今不似過去,大多數人一生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接觸著同一群人。隨著經濟的發展,移動和搬遷變得越來越便捷和頻繁,以至於很多人在短短一個童年時期就已經搬了好幾個地方,換了好幾所學校。

在一個縱向研究中(Ledbetter, Griffin & Sparks, 2007),研究者們跟蹤調查了28對好朋友共計19年。他們發現,這些人在這19年間的平均搬遷次數是5.8次。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在成長時期搬遷次數越多的人,越不會維繫友情,也更難建立深厚的友情。

2. 人們誤以為友情是不需要經營的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和親人之間更像是一種不用刻意經營也會存在的鏈接,而說到經營感情,我們通常想到的只有親密關係。於是,人們會想方設法增進和伴侶之間的感情,會花許多精力和時間想下一次約會要做什麼,要一次旅行要去哪裡,卻不小心忘記,我們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是需要維繫和經營的。

即便經營朋友關係和親密關係的策略不盡相同。但這並不代表,朋友是一種會一直在原地默默等著我們「突然想起Ta」的、理所應當的存在。

3. 成年人交友本身就更加困難

事實上,成年人的友情就是會變得更加複雜,如果說兒時友誼往往是出於情感、彼此欣賞、玩得來;長大後的友誼還會受到資源置換等利益因素的影響。同時,隨著年紀增長和社會經驗的豐富,我們也會變得更難信任他人,從而也就更不願意吐露自己的真心。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交朋友」這件事本身的難度和門檻也就變得比以前更高了。

此外還有很多研究結果指出,社交網路的迅速發展的確讓人變得更加孤獨了(Turkle, 2011);其次,還有傾向於主動的自我隔離(self-isolation),獨生子女政策和忙碌的高壓生活等等,都是使人們變得比從前更加孤獨的原因。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覺得自己朋友越來越少了」這件事,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無法結交新的朋友,擴充自己的朋友圈;

第二,不知如何加深和維繫既有的友情。

針對這兩點,我們也來分別給出大家一些建議。

如何和周圍的熟人變成朋友?

1. 積極「發射」和回應友好信號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在1990年提出了人際關係中的「投標(bids)」這個概念,指的是以建立鏈接為目的的小要求——一個微笑,一句搭訕,一次主動發起的對話,一個小小的請求,都是「投標」。

研究指出,伴侶和朋友之間越常向對方發出和回應那些bids,兩個人的關係就越深厚;而如果常常對對方的「投標」視而不見,兩個人的關係則更有可能變得岌岌可危。

因此,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中,你可以多多向周圍人發出善意的「投標」,並在感受到他們發來的想要與你建立鏈接的小要求時,積極地給予回應。其實仔細想想,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友情就常常是在「今天我借你一塊橡皮」,「明天你請我吃一個泡泡糖」中建立起來的。

比如,當你去了一個新的公司,或是公司里來了新人,「中午要一起點外賣嗎?」就可以成為一個簡單有效的「投標」。同時,觀察那些時常向你「投標」或回應你善意的人,他們可能正是那些也想與你成為朋友的人。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2. 主動要求擴展你們見面的場合

我們覺得好像還挺合拍、似乎可以發展成朋友的熟人,大多數都是一些我們每天都會在同一個固定場合見面的人。比如,笑點十分相近的同學,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事,經常光顧的咖啡店的老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動要求在你們必須要見面的那個場合之外見面。簡單來說,就是向對方提出邀約。

第一次邀約時選擇的場合可以是學校附近、公司旁邊這種對方會比較容易接受,你也能確保你們過去都比較方便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能夠增進彼此的了解,給你們邁出從「熟人」到「朋友」的第一步的機會,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測驗,看你們是否真的適合成為朋友。

比如,約一個關係不錯的同事周末一起去喝咖啡,當你們在公司以外的地方單獨相處時,就能夠看出你們是不是只有當在場還有其他同事時才能夠好好聊天,或是你們是不是除了討論每天上班會面臨的「今天午飯吃什麼」,或是吐槽「今天又要加班,真煩」之外,就沒有別的更有深度的話題可聊了。

3. 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

友情真正開始建立還有一個關鍵的元素,那就是自我暴露。「從熟人變成朋友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加拿大溫尼伯大學的Beverley Fehr表示。這個過程往往是這樣的:當你們保持經常的見面後,有一方會先冒著暴露個人信息的危險,去「測試」對方是否會有相應的回應。如果雙方都願意進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開友情的鑰匙。

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適度。在與一個熟人慢慢變成朋友的途中,應該循序漸進地暴露私人信息,如果過度分享可能會嚇跑對方,或是讓對方感覺無所適從。

Arthur Aron試驗了多種溝通的模型,最終開發出了一個在短時間內最容易交到朋友的問題模型,其中包括3組問題,每組12個。

第一組問題是帶一點私人性質的,比如「在打電話之前,你會預先練習將要說出的話么?」「你上一次對自己唱歌是什麼時候?」等;

第二組則更私人,比如「你最恐怖的記憶是什麼?」「有什麼事情是你一直以來夢想做的嗎?為什麼你還沒有做它?」等;

最後一組則是最為私人的,比如「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麼時候?」「在你的家庭中,誰的去世會讓你最難過?」等。

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們打開心扉,成為朋友。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如何維繫和加深現有的友情?

1. 主動聯繫朋友

這一步看起來簡單,實際卻並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很多不常與不在身邊、或是很少見面的朋友聯繫的人都陷入了兩種誤區:第一,真正的好朋友無論多久不聯繫都不會破壞我們的關係;第二,「Ta都沒找我,那我也不找Ta」。

抱有第二種誤解的人可能是假設朋友已經忘記了自己,所以負氣般的「那我也不聯繫Ta」;也可能是為朋友或自己找借口——「Ta肯定是太忙了」,「我找不到什麼好的由頭給Ta發微信」。

但實際上,聯繫朋友並不需要想那麼多,也不需要在做之前給自己那麼多沒有依據的預設,你只是需要去做這件事就好了。至於聯繫朋友的理由,它可以簡單到「我今天買了一束你以前最喜歡的花」,再附上一張花的圖片。你需要記住的是,你不需要絞盡腦汁地去為聯繫一個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找一個貌似冠冕堂皇的理由。

2. 建立你們之間更多的關聯點

心理學家指出,兩個人之間的關聯點越多,他們潛在的產生交集的可能也越多,因此他們之間的鏈接就會越深厚。這個關聯點可以是共同朋友、愛好、會見面的場合,等等。

比如,你可能聽說你的朋友最近報名參加了一個油畫班,而你剛好也想學畫畫;或是你看見Ta的朋友圈下面有另一個朋友的評論,才發現原來這兩個人也認識,那麼,這些都能夠成為很好的增加或是重建你們之間的關聯的契機。而這一切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就是你願意關注對方的生活,同時也能偶爾分享自己的生活,讓Ta看到。

3. 給你們的友誼一些儀式感

儀式感對愛情而言格外重要,但友情的加深和維繫也同樣需要一些儀式感。每月一次的視頻,每一次在對方生日時送Ta手作禮物,每年一起去旅行一次,每一次在對方生日時送Ta手作禮物,出國時給對方帶小禮物……這些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變成習慣的小小儀式,都能讓你們更多地將對方和這段友情放在心上。

成年人如何發展交心的友誼?

KY作者 / 咯咯

編輯 / KY主創們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報作者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作者寫於2018-12-2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醫生用筷子進行癲癇急救,為什麼引爭議?
一場藝人運動會裡的內容變革

TAG:知識百科 |